奉献十四载 执着见真情 ——记甘肃省华亭县委老干部局局长乔培忠 乔培忠是甘肃省唯一至今仍然从事老干部工作的县委老干部局始任局长。他任职的华亭县委老干部局和他本人,分别9次和7次受到省、地、县的表彰奖励。 抉择赴任 满腔热忱系金秋 乔培忠原是华亭县第一人民医院党支部书记、院长。1983年,县委老干部局成立时,几位拟任局长人选都因故打了退堂鼓。当组织让他担任这个角色谈话征求意见时,他心里也犯过嘀咕:华亭县是省上有名的贫困县之一,财政年年吃紧,离休干部比较多,老干部工作本身起步时间不长,现在要从县委组织部分出来,矛盾多,担子重;况且自己还患有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偏头痛、关节炎等多种疾病,要搞好这项工作,必须付出格外的代价;再说,从掌管“听诊器、手术刀”,“天天有人求”的岗位,一下子变为给老同志服务,“天天得求人”的角色,在一般人看来,未免反差大了些。面对现实,乔培忠思忖再三,最后还是克服疑虑,看重老同志的期望、组织的信任和老干部工作的意义与价值,挑起了县委老干部局长 的担子,并在岗位再未变,职务再未提,1995年之前只有一名干事、一名司机做帮手的情况下,无怨无悔,一干就是14年,为党的“夕阳工程”,为老同志愉快地度过金秋年华,倾注了自己的满腔热忱。 升华情感 真诚服务献爱心 乔培忠深知,不论在什么岗位,要干好工作,首先对自己的服务对象要有感情。他上任后办的第一件事,就是跑了50多个县直单位和乡镇,看望走访了在县内安置的绝大多数老同志,并写信发函,逐一询问了解易地安置老同志的情况。通过当面接触和阅读反馈的 信函,他深切感到,老同志过去有着其他群体不可比拟的辉煌,退下来后,尽管一时有这样那样的不适应,但许多方面仍然有着比年轻干部更明显的优势和闪光点。这个认识使他对老同志的感情有了升华,增强了搞好工作的信心。他对全县离体干部的工作经历、身体状况、志趣特长、性格特点、家庭情况等逐一登记造册、立卡建档,经常翻阅熟悉,做到心中有底,并以此为基本依据,有针对性地注意抓重点事、重点问题和重点人,使自己很快进入角色,使刚从县委组织部分出来的老干部工作得以理顺。 在深厚的感情驱使下,14年来,乔培忠是捧着一颗爱心为老同志服务的。为此,他每天上班没有8小时的时限,节假日也很难得有清闲,有时连自己家里的事情也顾不及照料。 1990年7月的一天,易地安置在天津的一位离休干部因患胃癌做手术急需用钱,乔培忠接到电报后当即找有关部门商量筹措。就在这个节骨眼上,他的已耄耋之年的父亲突然发病,危在旦夕。此时此刻,作为长子,一时慌了手脚的家人需要他主事,弥留之际的父亲需要他慰藉,他也何尝不想尽应有的一份责任和最后的一片孝心。但想想远在千里之外的老干部,乔培忠掂量再三,最后还是狠下心,忍着负疚的疼痛,连忙赴津送钱,使这位老同志及时得到手术救治。当他回家时,父亲已被安葬,弟弟告诉他:“爸爸临终时还叫着你的名字”。乔培忠默默地听着家人的叙说,深情地凝望着父亲平时睡觉的地方,一股难以名状的思绪在心底翻腾,泪水不禁夺眶而出。 1994年大年初一,一位离休干部突然去世,急得家人一时没了主意。乔培忠得知后,立即赶到这位老同志家中,白天帮助张罗后事,晚上赶写生平材料,一连忙了几天。 说真的,在乔培忠心里装的,何止是一两个老同志。每逢70岁以上的老同志过生日,他都要上门祝寿,送去美好的祝愿;老同志反映重要问题,他都要一管到底,献出排忧解难的诚心;老同志有病,他都要去看望,表达暖心的问候;老同志去世,他都要直接参与操办后事,给予负责到底的关怀。凡是了解内情的人都说,为了老干部,乔培忠在感情上、精力上都付出了很多很多。 知难而上 尽职尽责办实事 做老干部工作,难办的还要数落实政治、生活待遇,对贫困地区来说,这两件事更是难上加难。面对困难,乔培忠从不“绕道走”,而是经常“迎着上”。 有位1940年参加革命工作的老同志,建国后不久错被开除党籍,本人申诉了35年没有得到正确处理。1984年8月,县委安排乔培忠和有关同志上兰州调查此事。期间,由于天气酷热,连日奔波,饮食无从注意,引起他痔疮病急剧发作,疼痛难忍。但他仍然坚持着跑了24个单位翻阅资料,找了37个人取证、了解情况,终于彻底查清了问题,使这位老同志的党籍得到恢复。从1984年到1986年,他把纠正平反冤假错案当作当时落实老同志政治待遇最关紧要的事情,和有关同志赴本省和陕西、宁夏的31个市县,行程1万多公里,查清了42名老同志的历史遗留问题,使他们得到公正对待、妥善安置。作为县委老干部局长,有了这段工作经历之后,乔培忠对老同志看重政治的心情格外理解,对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工作想得深、抓得紧。 县商业系统是全县离退休人员最多的大户,1995年以来,所属7家公司和厂子全都亏损,老同志的离退休费不能按时足额发放。为了稳住这个大头,乔培忠于1996年4月直接到这几家企业“蹲点”,逐个帮助他们采取办法节约非生产性开支,并制定和实施“一企一策”的改革措施,使资金转腾不开的状况逐步有所缓解,企业领导也被他的工作作风所感动,千方百计想办法,使老同志的离退休费基本有所保证。在此之前的1990年,他还亲自动员引导该系统饮食服务公司的5位老同志办起综合服务性经济实体,‘使他们人均每年从创收中增加生活补贴3000元。 1994年6月,易地安置在西安的一位离休干部因患脑瘤手术治疗,急需1万元,乔培忠立即向领导汇报,跑单位联系,当天就如数凑够钱,并亲自送到西安。 有位离休干部1987年易地安置到其大儿子工作的天水市一家工厂,县上按有关规定标准发了建房费。后儿子病故,厂里决定有关地方拆迁,涉及到其住房,拆迁费还要自负,本人要求县上重新安置。乔培忠特事特办,几经汇报、联系,县上挤出2万元妥善处理了问题。就像关心这位老同志一样,乔培忠曾经跑兰州,远赴西安、天津、山东,为12名离休干部联系解决了跨省易地安置的住房问题。 1993年,县农牧系统的22名离退休人员反映,他们在单位没有同在职人员一样享受平时的福利待遇。乔培忠几次登门找农牧局领 导宣传政策,介绍情况,解决了问题。 有位原已因病而瘫痪的离休干部,1986年回原籍平凉市安置时,随身的只有老伴和正在上小学的儿子,3个女儿都留在华亭工作。后来这位老同志本身病情加重,老伴也身体欠佳,以致其生活起居遇到困难。乔培忠前后跑了两年多,终于将这位老同志的一个女儿调到平凉市,解决了其困难。 近年来,全县采取县财政挤拨、单位挤筹、从社会统筹费中挤调“三结合”的办法,落实老同志的离退休费、医药费和各项补贴;将长期亏损的企业中的12名老同志的离退休费转由县财政支付。 1997年春节前,实现了离退休老同志的“两费”无拖欠。至目前,全县为易地安置和在本县农村居住的离休干部较好地解决了住房的有关经费;在本县城镇居住的离休干部住房面积基本达到规定标准。全县离休干部出县看病,在偏远山区居住的上县城学习、开会、 看病用车基本有保证。 14年来,全县为22名离退休干部的63名家属、子女解决了农转城户口,为42名离休干部的62名子女安排了工作,将30名离退休干部的42名子女从外省、外县调入本县或在县内调整了工作,为4 6名离休干部审定发放了护理费。 县城有老干部活动中心,在离退休干部居住比较集中的安口镇和易地安置离休干部较多的地区所在地平凉市建有活动室,县直离退休人员较多的21个单位也有活动室。 以上情况,在条件较好的地区或许算不上什么,但在华亭这个经济滞后、财政拮据的地方却不那么简单。这里,固然凝结着县上领导和有关部门对老同志的关怀之情,但乔培忠为此付出的艰辛和努力是可想而知的。 多方宣传 营造氛围促工作 乔培忠给自己订了一条:不仅要把华亭的老干部工作干实,还要使其“报刊上有名,广播里有声”。 14年来,他搜集、剪辑有关老干部工作的资料19本,整理老干部事迹材料12本,记笔记25本,撰写通讯报道、调查报告等51篇,其中有7篇被全国和省内及兄弟省有关报刊采用。 1990年9月中央组织部《关于进一步加强老干部工作的通知》下发后,他撰写了《华亭县离休干部工作宣传讲稿》,同县广播台联办专题节目,在广播、电视中播讲宣传,还制作了录音,布置上宣传车,利用逢集日在县城和8个乡镇巡回宣讲14场(次)。 他同县文化馆合作,在县城街道的宣传栏里宣传中央和省、地有关老干部工作的政策与会议精神,宣传本县老干部工作的先进典型和老同志中的好人好事。 他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设办了老干部光荣史室,将全县一些离休干部参加革命和建设的经历及突出事迹整理成文,配上本人照片,吸引人们观看。 乔培忠还很注意让老同志自己展现自身风貌,实现自身价值,进行自我形象宣传。 他经常会上当众讲,平时个别谈,并结合开展具有政治意义的纪念活动,引导和组织老同志加强学习,进行自我教育,转变观念,支持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关心华亭经济建设,理解和支持现职领导工作;发扬党的优良传统,自觉保持晚节;教育子女家属爱岗敬业,搞好邻里团结;继续发挥作用,为社会再做贡献。 1987年以来,他多次专门组织离休干部宣讲团、报告团到11所中小学、10个县直单位和厂矿、3个乡镇机关,向青少年、教师、党团员和干部职工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党的基本路线和改革开放教育。 从1985年起,他组织老同志坚持开展营造“长寿林”活动,在35亩林地上栽种成活8000株松树。 每年春节期间,他都要组织“夕阳红”社火队表演;平时凡县上组织全民健身专项活动,他也要组织老同志参加。多种形式的舆论宣传和老干部自身形象的宣传,在华亭县营造了知老、爱老、尊老的良好氛围,老干部工作年年稳中有进,为全县的改革、发展、稳定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