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一片夕阳红 江苏省南通供电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 陈国新 我是南通供电局老干部党支部书记,从事老干部工作已有11个年头。在局党委的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指导帮助下,做了我职责范围内应该做的工作,我为老干部安度晚年尽了自己的微薄之力。 边学边干十一年 1986年,我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南通供电局,领导安排我去老干部科工作。有人好心地对我说:“老干部工作繁杂、难做、吃点辛苦不说,还要两头受气。”当时我想:我出生在南通农村一个贫苦的家庭里,小时候父母为了抚养我吃了不少辛苦,如今我长大成人了,他们却老了,不忘养育之恩,这是炎黄子孙的传统美德。又想,在部队时常听老首长讲革命前辈为穷苦人翻身求解放、建设新中国浴血奋战的故事。现在组织安排我为这些新中国的开国元勋做点事,不正是组织上和老同志对我的信任吗?再说,我是党员,早就宣誓一切听从党的安排。于是,我决心边学边干,努力把老干部工作干好。 这一干就是10多年。党对老干部的关怀,是通过我们的行动去体现的。越干越觉着这工作重要,越干越对这项工作产生了不了之情。几次有机会换岗,我都没有提。别人说:“陈国新真傻!”可他们不理解,我已和局系统里103名老同志结下了深厚的情谊,他们需要我,我也离不开他们。 急老同志所急 常言说:健康是最大的幸福。为老干部健康长寿、安度晚年服务,这是我们老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 局里有位老干部叫姚逸庵患了8年帕金森氏综合症,被折磨得好痛苦,我们经常去看望他。有一回,我去看望他,一进门,见他瘫倒在地”屋中臭气冲天,原来,家中无人,老姚便后无力站起,大便弄了一身。我立刻把他扶起来为他清洗大便,换上干净衣裤,老姚眼泪纵横,泣不成声。后来,我基本上每星期都去看望他,帮助他解决一些问题,甚至连子女也不愿做的事情我也干了。老姚便秘,是我用手把大便抠出来,以减轻他的痛苦。后来老姚逢人便说:“这陈国新啊,真胜似我的亲儿子!” 1990年5月,我发现离休干部曹捷明显消瘦,其本人和家属不以为然,我硬拉着他去医院检查,结果发现曹老患了肺癌,急需手术。当时他身边除老伴和一个儿子外没有别的亲人,我就主动提出和曹老的儿子两班倒,照顾老人度过手术后的危险期。手术后老人生活了4年,4年之后,癌细胞又扩散了。弥留之际,他一直喃喃地叫着我的名。他的儿子拨通了我的电话,那是凌晨2点,实际上我才离开他3个小时。我马上赶去,曹老紧紧握着我的手,5分钟后,停止了呼吸。曹老等到我去后才瞑目,当时我心里很难过,但同时也受到了鞭策和激励。我感到,在人的一生中,你若能为需要帮助的人做一点事情,那是令人欣慰的,因为从曹老临终时的目光中我看到了他的感激之情,看到了他对美好真情的依恋,促使我继续把老干部工作好好干下去。 不拒做“小事” 有人说,老干部工作尽干些侍候人的琐碎事,没有意思,但是我不这样想。我认为,人世间不是所有的人都能做出惊天动地的事,但每一个人都可以在自己的岗位上恪尽职守,温暖他人、奉献社会,这就有了人生价值。哪栋高楼大厦不是一块块砖砌起来的?所以我不拒做“小事”。 老同志家中卫生设旋、照明设备坏了,一个电话,我立即联系维修,有时落实不了,索性自己动手,如今,我木工、电工、水工活儿都有几分在行。我随身携带着一个小本.谁家煤气罐快要空了,我心中有数;谁家该换煤气罐了,我就主动到那家把空罐挂上自行车,换好后又送去。寒冬来临,我总要到老干部家中,看看门是否漏风,窗户是否缺玻璃;盛夏到了,局里为老干部购买了西瓜,我又一家一家送西瓜-把清凉送给老同志,把辛苦留给自己。 离休干部陈志康常说他家里有一个特殊的宝贝,是珍藏着的一只当“便桶”使用过的雪碧瓶。那是1993年5月,陈志康在桂林疗养时不慎摔成膑骨粉碎性骨折,我得知消息后立即赶到桂林,照料他做了手术,并且多方奔走为他争取到了应有的保险赔款。返南通的路上.我想到陈老无法行走,如何解决小便问题呢?动了一番脑筋后,我有了主意,买了一瓶雪碧,把空瓶剪成斜口,又买来胶布把斜口粘好,就这样为陈老准备了一只“便桶”。陈老流泪了,他说连他自己也没想得这么周到。后来陈老将“便桶”洗净后珍藏起来作为永久的纪念。 为老同志消除“三感” 《老年心理学》一书育言:老干部离退休后,往往容易在政治上产生失落感,精神上产生空虚感,生活上产生孤独感。这“三感”既不利于老同志安度晚年,也不利于社会稳定。我认为,从思想上、政治上关心他们是解决“三感”的关键。 随着离退休人员的逐渐增多,1990年,老干部党支部成立了,我这个老干部科副科长兼任老干部党支部副书记。记得第一次召开民主生活会时.有的老同志激动地说:“我们又有娘家了!”逢有党和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我总是及时组织老干部学习。1996年十四届六中全会召开以后.老干部党支部专门组织了培训班,学习《决议》精神。平时,我们一直坚持每月两次政治学习的制度,让老同志们在政治思想上永葆青春,老干部党支部还有一些具体的思想工作?如何引导老同志正确对待疾病?如何使他们的晚年更加幸福?有位老同志总是疑心自己有病,思想负担重,我就开导他,要求他首先从精神上战胜疾病,又陪他上医院做检查,一次又一次,终于搬开了横在老人心上的一块石头,使他学会了用乐观豁达的态度对待生活。又有位老同志因为思念去世的爱人,而与现在老伴闹矛盾,无奈之中,他找到我,我没把这件事当小事,耐心地做老同志的思想工作,劝他面对现实。当局者迷,经我一点拨.老同志想通了,夫妻俩和好如初。又有一位老同志家庭闹纠纷,爱人将他锁在屋里,我觉得此事蹊跷,便主动上门了解情况,交谈中,我发现这位老同志的爱人疑心太重,便发动其他老同志上门找两位老人谈心,又动员子女找母亲做工作,终于解开了他们的思想疙瘩,又一个可能影响老人晚年生活的矛盾化解了。 现在老同志们都爱和我说心里话。有时候,他们不愿向老伴说的,不愿向子女说的,都乐于向我倾诉,而我总是不管工作有多忙,只要一有老同志找上门,总是放下手中的事儿,笑脸相迎,对老同志做到“进门有迎声,说话有应声,出门有送声”。 兴办“老年经济实体”可行 为什么好些老同志生活舒适、家庭美满、子女孝顺,他们仍然郁郁不乐呢?这是我经常思考的一个问题。江泽民总书记在十四大报告中的一段话给了我很大的启发:要切实从政治上、生活上关心离退休干部,使他们老有所为,安度晚年。为什么不给老同志提供在经济大潮中“老有所为”的一席之地呢?这样,老同志们就能在发挥余热、服务社会的同时,享受到晚年生活的乐趣了。我的想法得到了局党政领导的支持.1993年1月,南通供电局第一个老年经济实体——南通电力信息咨询公司成立了。老同志们听说创办了经济实体后,个个献计献策,有的把报刊杂志上刊登的创办老年经济实体的文章剪下来送到老干部办公室,有的主动到其他单位学习取经’有的到工商、税务部门询问创办实体需办的手续。老同志的积极性更使我认识到创办这个老年经济实体非同寻常的意义,老干部们不是为了捞票子,也不是要占位子,他们要的是能发挥作用,体现自己价值的舞台啊! 然而,万事开头难,一无资金、二无场所、三无设备、四无队伍。但我们依靠领导,依靠各部门的支持,硬是把公司撑了起来。我还专门请来了一位熟悉业务的老同志担任业务经理,把公司的经营大权交给他,让他带领一班老同志放手干。以往380伏以下的低压电气工程安装都是由地方水电安装队负责施工,我们选择了这个项目积极为供电局主业拾遗补缺。没有旋工队伍,我们组织单位富余劳动力施工,就这样为老年经济实体提供合理合法的经济收入。到1996年底,我们的营业额达1199万元,上交国家税款69. 57万元,实现利润154. 71万元,为老干部提供活动经费和发放老干部生活津贴36万元。 有了经济后盾,老干部的活动也就更加丰富多彩。1996年,我们老年文体协会开展了6次活动。老干部们的牌类比赛开展得热火朝天,垂钓活动进行得趣味盎然,一批批老同志前往风景优美的疗养胜地去休养。这些活动,把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充实得分外多彩。 我把一片丹心一腔真情献给了老干部工作,换来了青山不老夕阳红,我局里老干部平均寿命延长、晚年生活幸福,我局老干部工作连年被评为先进,我本人也获得供电局优秀共产党员、先进工作者、企业标兵和市、省、部老干部先进工作者荣誉。但我清楚,荣誉只能说明过去,未来还需要再创。毛泽东同志说过一句名言:“一个人做点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好事。”我要用这句话来激励自己,继续前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