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颗赤子心 万般敬老情 ——记南京化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李逸中

2017-1-10 17:35|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65| 评论: 0

一颗赤子心  万般敬老情

——记南京化工大学离退休工作处处长李逸中

李逸中,从事老干部工作15年来,全身心地扑在工作中,他将生命年轮的火花,浇铸成对全校400多位老同志的一片爱心;以超乎常人的毅力、平淡无奇的真情、朴实无华的行动,为老干部们做好事、办实事;他以自己辛勤工作的汗水,谱写了一曲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赞歌,向人们展示出了一个共产党员所具有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

15年来,李逸中没有星期天,也没有属于自己的

节假日,他献给老同志的是“全天候”服务

李逸中知道,他所服务的对象是变换了社会角色、生活在特殊群体中的老干部。要使他们尽快地从生理上、心理上适应新的生活,消除失落感,就需要有一个经常开展各种有益于他们身心健康的活动场所,营造起一个温暖、舒适、团结、友爱的“大家庭”。为此,老李从点点滴滴的平凡小事做起。他的办公室与老干部活动室连在一起,每天上班后他想到的就是:必须让每一位到“大家庭”的老同志能捧上一杯香喷喷的热茶。那么,准备开水,在今天实在也算不上什么难事,然而在15年前,老同志们喝的开水,全靠老李每天清早一次拎四只暖瓶,走上1里多的路打回来;后来,来“家”的老同志多了,开水不够供应,他就请学校木工房做了两个板条框,用扁担一次挑回18只热水瓶。再后来,开水的需求量更大了,木框也烂了,老李就踏起了三轮车把水运回来。时以8年,风雨无阻,日不间断。直至1991年后,活动室才有了煤气灶。然而,老同志们至今没忘记老李手拎、肩挑、脚踩三轮打水的深情。

“老同志的需要,就是我的工作”。李逸中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随着活动室条件的不断改善,活动内容越来越丰富多彩,加上老李热情、周到的服务,使老同志们越来越喜欢这个“大家庭”。老李为了让老同志不仅在白天能到活动室活动,而且在晚上也同样能活动,决定:活动室“全天候”向老同志开放,他每天晚上自己到活动室值班,星期天、节假日照常。老李每晚10点半待老同志离去后,再倒痰盂、抹桌子、整理报刊、拖地、消毒茶具,然后才休息。一年,两年,10年,15年,老李天天如此,除因公出差外,从未间断过。有人给他作了统计:从1983年起,单是星期天、节假日(不包括学校的寒暑假)和晚上值班的时间,加起来每年足足有1400多小时,相当于180多个工作日。就是说,一年当中,李逸中要工作一年半。14年累计,就是多工作了7年。他不要报酬,也没有补休过。他用自己的辛勤劳动,真心实意地为老同志服务。

他,每晚住在6平方米的斗室里。一部

红色电话机,一辆小小的三轮车,成了

李逸中为老同志服务的“常用工具”

5年前的一天深夜,万籁俱寂。突然,活动室里的电话铃响了,老李立即拿起了话筒。原来是家住校外的离休干部李毓珍又吐血不止,情况十分危急,请老李把校医接送到病人家。“救人如救火!”老李放下电话,立即联系了车子,找了校医,迅速赶到了李毓珍家。等处理完这件事,已是第二天凌晨3点了。

又是一个夜晚的12点钟,忙了一天的老李刚刚入睡,就被一阵急促的电话铃惊醒。“是李逸中吗?蒋永彦的老伴上吐下泻,一小时20多次,需看急诊,可联系不到出租车,请您帮帮忙,想想办法吧!”“行!您别急,我马上就到!”老李放下电话,连忙跨上停在活动室门口的小三轮车,与一同值班的老汤很快赶到了这位老干部家,然后又把病人送到了附近一家医院的急诊室。老李从医院回来时,又是第二天凌晨3点钟……十几年来,像这样的夜晚发生这样的事情,真是不计其数。特别是伴随着老李的这辆小小的三轮车,确实成了他帮助老同志排忧解难、“雪中送炭”的服务工具。每年春节前,学校总要给老同志发点慰问品,如水果、副食品等;1993年以后的每年敬老节,还要给老同志发大米和食油;有时老李还根据老同志的需求,帮他们代购一些食品或生活用品。而这些物品的采购、分送总离不开老李的小三轮。超负荷的劳动,即使是寒冬腊月,老李也要出几身大汗。过度的疲劳,使他在1987-1988年间,肾盂肾炎连续三次发作并伴有发烧。但是他没有躺下,没有休息。“小车不倒只管推”,他认这个理儿。好心人劝他别“自讨苦吃了”,他憨厚地笑笑说:“累一点,这倒没什么,只要老同志满意,我心里就踏实了!”

情系老同志的疾苦和困难,倾注全力为

他们排忧解难,一次又一次地把党的温暖

源源不断地传给老同志……

人老病多是自然规律,对于有些病魔缠身的老同志来说,特别是在遇到许多意外的困难时,其生理上、心理上十分痛苦,他们渴望有人关心,有人帮助,有人拉自己一把。李逸中就是一个深深理解他们,并为他们献出爱心的人.

老干部李克和全家永远不会忘记在他们遇到天灾人祸时,老李和他的同事们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老夫妇俩逢人便说:“那时,要不是老李他们,我这一家的日子,还不知怎样过呢!”

李克和同志在60年代就诸病缠身。自1973年以后,他因心肌梗塞每年至少要在医院度过半年,即使在家也离不开氧气,曾先后休克100多次。老伴钱学仁也患有心脑血管疾病。老夫妇俩身边还有一个9岁多的外孙女需照顾。家中的日常生活全靠一位身兼三家家务活的保姆料理。1988年,灾难突然降临:李老唯一的、视为儿子的女婿在一次意外事故中丧生了,独生女儿当时在深圳工作,因有合同暂时无法调回,俗话说:人生最大的不幸之一,就是白发人送黑发人。无情的打击,使得李克和旧病复发。“屋漏偏遇连夜雨”,李老病情加重,老伴的心脏病又发作,他俩相继被送进了医院。这一家老小谁来照顾呢?李老家的困难牵动着老李的心,也引起了学校领导的焦虑。校党委曾准备为李老家请一位农民工,但又感到有不便之处。’正在为难之际,老李找到校党委坚决的表示:“把照顾李老全家的任务交给我们吧!”校党委考虑到“老干办”的同志太辛苦了,准备把打算雇请农民工的费用给老干办的同志,但是老李坚决表示不能要这钱。他说:“为老同志解难,为校党委分忧,是我们的职责,怎么还能要报酬呢?”怀着对老同志的一片爱意,老李经常到医院给他送吃的、用的,陪着他作各种检查,还帮他洗澡。此外,还得照顾李老的外孙女。其间,这孩子也生病了,老李又带着她去医院诊治。说来也真是凑巧,1989年3月,李老的妻兄从北京回上海路过南京来看望他们,谁知下火车时不慎扭伤了腿,疼痛不已。李逸中得知后,又忙着请来校医给他治疗。到了学校开学的日子,老李又带上李老的小外孙女去学校报到、交费,上街买学习用品。同年11月,李老家的保姆也跌伤了脚,不能走路。李逸中默默地踏起小三轮,把保姆送到医院,并帮她挂号、拍片、取药……就这样,李老一家在老李和他的同事们帮助下,终于熬过了这“多事之秋”,度过了一个又一个难关,他们能不由衷地感激李逸中吗?!

1994年8月,已退休的副教授吴义不幸患癌症去世了。他的遗孀郑玉菁和儿子、女儿在给学校的感谢信中写道:“特别要提的是离退办的李主任,他不顾天气热、年龄大,不辞劳苦,一到病房就主动倒痰盂、倒尿壶,从不怕脏,并多次往返送饭。在吴义病危的那天晚上,李主任整夜未合眼,第二天又忙于处理后事,直到把骨灰安葬为止,使我们很满意。他这种踏实的工作作风,真不愧为是我们敬爱的优秀父母官,是我们学习的榜样……”工程院士唐明述一家永远不会忘记李逸中为他家做的一件小小的“难事”:即在1995年春节的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都沉浸在节日的欢乐气氛中。老李早饭后照例到活动室。进门不久,唐明述的老伴、退休副教授崔雪华来找老李,请其为她的婆婆买“寿衣”。她说:“婆婆不行了,就在今天早晚了,请您帮帮忙吧!”老李一边安慰她,一边爽快的答应下来。新春佳节头一天,买吃的喝的好办,这“寿衣”铺开门吗?老李跑了一上午,找到几家都关门上锁,“要急人所急啊!”老李下午继续跑,终于叫开了一家“寿衣”铺的门…

15年来,在南京化工大学400多位老同志中,已经形成了一种习惯:有急事,找老李!有困难,找老李!因此不论哪一位遇到生病、住院、急诊、手术、抢救,甚至办丧事等情况,都来找他,而老李也不论职位高低,离休退休,均一视同仁,不辞劳苦,热情相助,竭力解决。仅在1995年一年中,李逸中去医院联系、探望生病或手术的老同志就达334次,对此一些老同志发出这样的感慨:“人间自有真情在,不是亲人胜亲人!”

电厂通过电线把光明送到千家万户,

水厂通过管道把清泉引入万户千家。

我们老干部工作者就应该成为落实党

的老干部政策的“电线”和“管道”

李逸中就是这样的“电线”和‘“管道”。15年来,他不仅为许多老同志排忧解难,尽力照顾好体弱多病者,而且坚定不移地按照党的有关政策,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开展好各种有益于老同志身心健康的活动,使老同志们过着愉快的晚年生活。在近10年中,他根据老同志的兴趣和爱好,先后成立了歌咏队、舞蹈队、保健组;组织部分老同志上老年大学;举办气功、太极拳等学习班;开展诗书画展览和棋牌球比赛;召开敬老节庆祝会;举办冬季健身运动会;每年春秋,还组织老同志参观工农业生产、改革开放项目及祖国的名胜古迹……从1990年起,学校党委决定离退休工作统一管理,老同志的队伍一下子增加到几百人。老李想:关心人得从了解人开始,熟悉人头得从熟悉门头开始。于是他利用节假日和寒暑挨门逐户的走访老同志。由于老李的作风踏实,对每一户老同志“家”的情况都有一本账,当好领导的参谋,因而使23位老同志住房拥挤问题,在几年中得到了解决。使老同志们深深的感受到,虽然离退休了,但仍然得到组织的关怀。

15年了,老李就是这样兢兢业业、一点一滴地顾大家舍小家,为老同志办实事,做好事。妻子和儿女都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妻子是学校的机关总支书记,每当老李出差时,她或儿子就到活动室替老李值班。

李逸中面对经过血与火的洗礼的老同志,面对建立共和国的一代功臣,他热爱工作,淡薄名利;只讲奉献,不求索取,任劳任怨的为老同志服务。1997年初,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1989年和1995年分别获得江苏省、化工部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和“最佳工作人员”的光荣称号,他所领导的部门,自1989年至1995年连续被学校授予“先进集体”的称号。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