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使古城夕阳红 ——记四川省阆中市委老干部局局长王映海

2016-12-30 15:0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94| 评论: 0


  王映海自1984年起在老干局副局长、局长的岗位上无私地奉献,出色地工作,赢得了上级党委的充分信任,也赢得了该市近300多名副县级以上离退休干部的赞赏和全市市民们的称道。
  一、为了老干部有个“家”
  1984年金秋时节,王映海受组织重托,调到阆中市老干局工作。初来乍到,摆在眼前的却是一座叫着“天上宫”的破旧庙宇,冷清的院落里杂草丛生,蛇鼠出没,几间残破的瓦房,椅子桌子也早已破烂不堪。单位仅有的3名工作人员不知所措,心思早不在单位上。面对这一切,王映海感到压力如山,但自小受党教育的他,明白组织上是派自己到这里来是来挑大梁改变落后面貌的。于是,他迅速将压力转化成动力,下定决心要在这个破院里创造奇迹,画出最新、最美的图画来。他与一班人集体研究,商量破题办法,落实解困措施。集思广益,很快将着力点确定在筹资修建活动场馆上。他多次向市委领导汇报,并请领导现场视察。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亲自到现场办公,现场落实土地,并解决了35万元。有了市上的重视和支持,王映海的底气更足了,劲头也更大了,他又乘势跑南充和省上,终于又争取了部分资金。为使工程优质上乘,他亲自监工,连续大半年时间同施工人员同吃同干。为了节约资金,他还带领职工利用休息时间上工地搬砖,清除建筑垃圾,利用废弃的砖头修花园……
  1997年底,两幢2000多平方米的高楼拔地而起,老干部们终于有了一个 “家”,市领导满意,老干部们高兴,单位的职工们也对他的工作魄力心服口服。而就在这第一炮打响的背后,王映海付出了多少艰辛和努力,他的妻子最清楚:每天深夜,王映海拖着疲惫的身体从工地上回来,便累得如一滩泥,坐在凳子上洗着脚便睡着了。工程一竣工,他肉掉了十几斤,但看见老干部们有个宽敞、舒适的“家”,高高兴兴地在这里读书看报,王映海内心比吃了蜜糖还甜!
  二、春风化雨润心田
  王映海深知,老干部们是革命的功臣,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经验告诉他,要做好老干部们的思想工作,既要讲究方式、方法,还得发动更多的人,力争使单位的每个同志都是呱呱叫的思想政治工作者,他将责任分解到每个职工头上,又动员离退休总支的每个支委做老干部们的贴心人、知心朋友。
  凡要求别人做的事,王映海总是以身作则。一位离休老红军,是1986年易地安置回来的,2006年年初因几个子女先后下岗,家庭矛盾有些紧张,导致情绪不好。王映海知道后,马上前去探望,买了两条活蹦乱跳的大鲤鱼,挽袖亲自下厨。当香喷喷的红烧鱼一上桌,老红军一家人都十分感动,气也消了。
  在此基础上,王映海每年还要组织老干部外出参观学习,筹措经费安排他们去华东五市、云南丽江开阔眼界,又请北大、清华的专家教授来阆中办讲座。这样,老干部们的心与市委、市政府贴得更紧了,对阆中快速发展的信心也更足了,近三年老干部有200多条建设性意见被市委、市政府采纳,对阆中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在阆中,一个离退休老干部关心支持在职领导工作,在职领导尊重、关心离退休老干部的和谐氛围业已形成。
  三、甘当老干部的“孝子”
  知情者说,王映海在家里是个远近闻名的孝子,他每天要亲自侍候80多岁的老父衣食起居;事实上在单位他也是离退休老干部的“孝子”,他关心他们的学习,体贴他们的生活,关照他们的健康。他经常教育职工:百善孝为先,进了老干局的门,便是老干部们的服务员,我们无条件地要当好老干部的“孝子”。20多年来,他用爱心呵护着每一个老干部,以对老干部无私的爱诠释着一个老干部工作者崇高的职责。
  一位双目失明的离休老干部,妻子早亡,儿女又在外地工作,孤独一人,生活不便。春夏秋冬,王映海一年四季为他代买米面、煤球、领送工资,并帮助修理电器、水管。后来,王映海又多方托人为他找了一个贤德、体贴的老伴,如今生活美满。一位老同志,原是文城区区长、县级退休干部,死后两年,家属未领到丧葬费、抚恤金,乡镇以建制发生变动、乡镇负债重为由,一拖再拖。王映海先后5次到该镇做工作,最后通过市财政局在该镇下拨经费中直接扣减12000余元的丧葬费、抚恤金,他亲自送到了其家属的手中。
  2006年“五一”放假前,一位在绵阳居住的离休老干部的病情恶化,要求见王映海一面,王映海毫不犹豫,当天赶到绵阳第三人民医院探望。老人去世后,王映海把后事处理完毕,5月3日才返回阆中。
  2006年4月,一位88岁的阆中籍老红军,从开封回到阔别75年的阆中故乡探亲,王映海到广元火车站迎接。老人家提出想尝尝家乡的酸菜红苕稀饭,他马上打电话安排妻子准备。当把老人家接到他家,老人品尝到久违的家乡风味时,激动得热泪长流。就这样,无论是本市的、易地安置的,还是回乡省亲的老干部,他都无一例外地热情、周到、关心。
  王映海不仅对老干部关怀备至,而且还对老干部遗孀挂牵在心。东坛井街的红军楼是上世纪80年代初专门为落户阆中的老红军们修建的,现在居住的大多是老红军遗孀,由于房屋年久失修,造成水、电、气、管道等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王映海多方奔走,筹集资金8万余元,分别给各家各户安装了防护栏,换上了铝合金门窗,改造了管线、铺上了地砖。一位老红军遗孀激动得言语哽咽道:“我老头子走了近20年了,组织都没有忘记我们,王局长你真比我们的亲人还亲啦!”
  20多年来,每逢重要节日,他必须逐个登门慰问老干部,嘘寒问暖,老干部生病住院,他必须亲自探望,反复叮嘱医生;老干部去世,他必定亲自参加妥善处理后事。他的工作是全天候的,无论是在凌晨拂晓,还是午夜时分,只要老干部需要,他都及时亲临现场。这些年,由他亲自料理后事的老干部达130多人。
  四、当好职工的“领头雁”
  “一个人的能力是有限的,集体的力量才是无限的!”王映海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在日常工作中,凡是要求职工做到的,自己首先做到,凡是制度不允许做的,他总是坚决不做。管财会的同志说,22年来,王局长从未找会计多报一分钱的补助,从未多领过一元钱的奖金。来人来客开支时,他总是精打细算,抠了又抠,节约下来的点点滴滴,都用来给老干部们订书订报、添置娱乐设施、给职工们提高福利待遇,改善他们的生活环境。
  为提高职工的政治素质,尤其是培养职工对老干部的爱心和感情,他多次带领职工们去参观红军曾在阆中战斗过的红军渡、鸡山梁以及烈士陵园,并请健在的老红军讲述他们当年出生入死的悲壮历程。回来之后,他还要带头写心得体会。同时,王映海还千方百计为4位职工子女及家属解决了就业难题,使大家没了后顾之忧。这样一来,单位职工们的责任心更强了,工作干得也更出色了,每位职工对老干部们的门牌号、家庭人员结构、生活、身体状况都了如指掌。每年在老干部中进行对职工的满意度测评中,老干部对职工们的满意度达到了99%以上。
  五、古城“夕阳”霞满天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王映海带领职工们无微不至地关心、爱护老干部,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他们有事没事也总喜欢到老干部活动中心这个“家”来读书看报、聊家事、国事天下事。而一些兴趣相同的老干部还组建了老年科协、老年大学以及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等20多个协会,积极为地方经济发展献余热。阆中市的300多名老干部无一人参加法轮功修炼,无一人上访。
  有16位老干部为了做好关心下一代工作,不分路途遥远、晴天雨天,经常深入机关、学校、农村进行爱国主义讲座,受教育的师生达11000多人次;有38位老干部捐款6200元支助特困学生;一位91岁高龄离休老干部撰写了《阆中县志》,2005年曾先后获南充市人民政府荣誉奖、四川省人民政府三等奖,撰写的《阆中地理志》获四川省地方编委会省志办三等奖,还编注了阆中历史《诗词选》以及南充、阆中、广安等多篇重要文史考辩论述被有关文史书籍选用;一位老同志深入农村乡镇70多次,撰写了170多页的《水稻小表栽培实践汇编》等;多位老干部还在《四川日报》等各级报刊上发表了1000多篇新闻和文学作品。有53名老干部被林业局聘为森林监督员,定期不定期地深入乡镇作森林普查,并写出了一批很有见地调研文章,深受市委、市政府领导的重视。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