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交通系统共有离退休人员近10万人,其中离休干部1400余人,老干部工作服务对象多,人员分散,工作任务繁重。长期以来,在厅党组的高度重视下,离退休人员工作处(以下简称离退休处)围绕全省老干部工作重点,以老同志为本,动真情、办实事,并积极探索离退休干部工作的新思路、新途径,牢牢把握工作的主动权,取得了较为显著的成效。曾被省委、省政府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2004年获得四川省“关爱老龄事业贡献奖”,2003—2005年连续三年被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一、领导高度重视,开辟离退休工作“绿色通道” 机构配备完善。老干部工作作为党的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一直受到厅党组的高度重视,将其纳入年度目标管理考核范畴;在机构改革中,厅党组多次召开会议,将政治思想好、热心为老同志服务,有一定文化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比较年轻优秀的干部充实到老干部工作队伍中,做到了机构不削弱,人员不松散,工作不间断。 听汇报、动真情。厅主要领导上任伊始,就主持召开离退休工作汇报会,确定了与老同志联系的“四会”制度:年初离退休处的工作汇报会,三四月份适时召开部分老同志座谈会,上半年交通工作通报会,年底春节团拜会。在一次老同志的座谈会上,与会的十二位“老交通”对交通建设提出了15条建议和意见,厅主要领导诚恳地说:“我的大门永远是对老同志敞开的,无论多忙,只要你们来,我都会认真接待的,老同志的问题,我能当场解决的,决不推辞,不能当场解决的,我会与有关部门接洽,解决不了的,我一定做好解释工作。”正是在厅领导的示范作用下,全厅上下形成了事事想到老同志,为老同志服务动真感情、下真功夫、办真心事的和谐氛围,有力推动了离退休工作的有序开展。 下决心、解后顾之忧。几年前,一位老同志因生活不能自理,家里又无人照顾,委托离退休处处长帮他找一个老年公寓。处里人员在跑遍成都附近的老年公寓后,发现普遍条件很差,老同志得不到应有的照顾。在向厅领导汇报后,引起了厅党组的高度重视。2001年,拨专款900多万元在成都附近的犀浦公路医院旁修建了四川省交通厅老干部休养所,可住80人,设施齐全,人员配备完善,有专职医生护士,2002年3月投入使用。老同志在得知干休所建成后,都非常高兴,称厅党组为老同志办了件大实事、大好事,感到非常温暖。 二、积极探索离退休党支部建设新思路,发挥离退休思想政治工作“主渠道”作用 目前,厅机关离退休人员171人,党员干部有155人,占离退休总人数的83%,平均党龄为53年。年龄最大的党员已是97岁高龄,其中80岁以上的21人,这部分老党员年高体弱,参加党内活动的次数较少,属于“室内型”党员。 适应新形势整体规划。针对离退休党员的特点和现状,2003年,离退休处将成立离退休总支的构想上报厅领导,受到高度重视,在认真听取了老同志的意见后,通过召开离退休党员大会,正式成立了离退休党总支,并选举出总支书记、副书记及5位支部委员。总支成立以来,机关党委将离退休总支建设纳入党建工作的整体规划,统一部署,同步发展,做到了“三个一样”:选举换届一样搞,组织生活一样过,优秀党员一样评。在2004年省委要求划拨上缴党费的50%作为离退休党支部活动经费的文件出台以前,就已经划拨了上缴党费的65%作为离退休总支的活动经费,在经费上给予了充分的保障和支持。 加强党支部班子建设。在加强老党员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同时,他们积极调整思路,做了一些大胆的尝试:一是创新党支部班子建设,除了选配威信高、党性强、身体好、热心为大家服务的老党员担任支部书记及支部委员外,还采取一对一的方式,根据各个支部的特点,将处内的工作人员派到各支部担任副书记,帮助协调开展支部工作。这样,工作人员不再是空谈老同志思想政治工作,而实实在在地走到了老同志中,真正做到了常听老同志言、熟知老同志情、善解老同志难,老同志们也感受到工作人员更加贴近他们。 完善制度建设,优化组织生活内容和形式,增强支部的吸引力。除了全面落实“三会一课”、定期交纳党费等制度,规范支部建设和党员管理外,围绕“老干部工作有活动才有生机”的理念,将思想政治工作融入到丰富多彩的活动中,离退休处将组织老同志外出活动的经费从以前的统一平均使用改为划拨给每个支部,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在每年年初召开的离退休总支委员会上,就将经费安排通报给各支部书记,由书记全权支配活动经费,这笔经费能够保证支部每个季度开展一次外出参观考察活动。总支成立以后,几个支部累计每年外出活动达60余次。如2005年退休支部联合组织了适合老同志的趣味竞赛活动,很多老同志都笑得合不拢嘴,说好久没那么开心轻松了。离休支部根据自身年老体弱、不便外出的特点,建立了每月学习日制度,每月围绕一个主题,指定中心发言人开展深入讨论,在学习后及时以《简报》的形式报送总支,成为了解老同志思想动态的一个窗口。 三、改制老年大学,积极探索新的教学管理模式 四川省交通老年大学已初具规模,突出了三个特色: 一是第一课堂教学内容新颖,身心健康双丰收。开设了文艺、书画、时事、保健、电脑、花卉栽培、旅游摄影等课程,尤其是保健课,保持了内容的延续性,在教学形式上也运用了一些现代化的手段,例如使用幻灯设备,在电教室上电脑课,保证人手一台电脑。有11个直属单位近500名老同志参加,学员平均年龄64岁,年龄最大的86岁,最小的56岁,上课已达到五万人次。 二是第二课堂生动活跃,校园文化建设有了新发展。结合老年人喜乐好动的特点,动静结合,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第二课堂活动。书画班学员每周开展“书法沙龙”活动,每年重阳节都组织参加一些文艺汇演,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00周年”书画展、歌咏比赛,“川藏线通车50周年”图片展等大型的有纪念意义的活动中,也积极组织学员参加。 三是积极尝试新的教学管理模式。随着老年大学学员的逐年增多,进行了新的尝试:成立了由公路局、航务局、公路设计院、稽征局离退休处、人事处处长组成的校务委员会,校长由离退休处领导担任,负责老年大学的全面工作,校委会下设教务处,由厅离退休处工作人员参加,负责具体的教学活动。改制后,参与老年大学管理服务工作的层面得以拓宽,力度得到加强,老年大学的凝聚力、吸引力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四、积极稳妥做好破产、改制企业离退休人员的安置工作 近年来,随着企业改革的不断深化,厅直属企业也面临破产、改制,离退休人员的管理服务工作成为突出的问题。省属企业乐山客车厂破产的过程中,厅分管领导首先与乐山市政府就离退休人员的安置问题进行了协商,还专门向省委老干部局、乐山市委老干部局进行安置政策的咨询,同时安排厅离退休处参与安置工作。厅在补缴了乐客厂所欠社保费用146.16万元后,还拨专款750万元作为安置费。对6位离休干部,经与乐山市委老干部局协调,征求老同志意见后,交由乐山市交通局代管,老同志对此非常满意。 对三个改制企业,离退休处派专人深入企业,与老同志座谈,进行摸底调查,并撰写调研报告对出现的问题进行客观分析,提出了建议。如有老党员反映组织生活问题,按照老同志居住的片区建立党小组,让老同志正常过组织生活。目前,三个改制企业已经做到了老同志的服务有人管、老同志的事情有人办。 五、发挥老同志作用,继续为交通建设作贡献 白发丹心,余热生辉。厅一位离休干部根据自己的革命经历撰写了回忆录《路》并出版发行,还写了近五万字的纪实散文《我的离休生活》,一方面充实了离休生活,同时也向大家展示了积极养老的生活态度。一位老同志创办了四川省奔腾文学艺术协会,协会创办20年来,学习和创作队伍不断壮大,有9个团体会员单位,会员已达到980多人,遍布交通行业。2000年被评为四川省“跨世纪健康老人”。 心系交通,建言献策。交通系统很大一部分技术型的老同志退休后还活跃在全省交通建设中,有的还被交通部聘为专家技术小组成员。2006年上半年,厅决定成立廉政监督巡查组,在离退休老同志中聘请了12人组成。主要任务是通过对交通项目施工管理过程调查研究,摸清目前公路建设市场特别是项目施工过程管理的真实状况,存在什么问题,为建立健全体制机制,规范管理提供第一手材料,为厅党组决策提供依据。 六、带着感情、带着智慧,建设“老同志之家” 离退休处有8人在处内工作了10年以上,处长更是从1983年就开始做老干部工作。他们并不是没有交流轮岗的机会,但每次在老同志中搞民意调查征求意见,最终结果老同志都选择了他们。就这样,工作人员默默无闻、无怨无悔地一干就是十多年,甚至二十年。有一次,一位长期瘫痪的老同志要送到医院,她的子女嫌她住的房间太臭,不愿意去搬动,离退休处的两位同志知道后,立刻到她家,为她做了全身清理后,又用藤椅做了个简易担架抬下楼,送到医院。前不久,一位听力不方便的老红军老伴突然病故,子女又不在身边,生活上无人照料的老红军一下子变得憔悴不堪,看着他形单影只的身影,离退休处的同志急在心里,他们多方打听,多方了解,终于为老红军找了一个很满意的老伴。 工作人员的付出,老同志也看在眼里。每当天气骤然变化,厅里的老领导都要到离退休处来叮嘱大家注意加减衣服;每逢星期一或是放大假后的第一个工作日,都会来办公室,“来看看大家过得好不好。” 近年来,为适应新形势的需要,离退休处加大了调研力度,撰写了《社会老龄化与退休年龄的一些思考》调研文章,发表在《经济动态》杂志;同时派专人参加省委老干部局的重点课题调研组,完成了《加强离退休思想政治工作》、《事业单位改革后离退休人员管理的一些问题》、《老干部工作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问题研究》等课题报告。 长期以来,离退休处结合各个时期的不同要求,以实际工作为切入点,形成了把真情献给老同志,用亲情呵护老同志的和谐氛围,让离退休处真正成为了“老同志之家”。离休支部被评为全省“先进离退休党支部”,离退休党总支、离退休处党支部也被评为厅“先进基层党组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