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忠诚的脚步中 ——记湖北省汉川市委老干部局长陈重斌

2016-12-30 14:5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44| 评论: 0


  七年前,湖北省汉川市离休干部“两费”拖欠严重,老干部上访频频不断,今天离休干部各项待遇圆满落实、老干部工作捷报频传。作为汉川市老干部工作队伍领头人的陈重斌,用怎样的理念推动了这一历史性的嬗变呢?让我们从他七年来的忠诚脚步中,检索一些片断吧——

  一、用足权力——权为老干部所用
  1.极端用权实现“零拖欠”。1999年11月陈重斌就任汉川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老干部局长。上任伊始,他面临着巨大压力,全市有29个单位122名离休干部存在“两费”拖欠,拖欠金额高达260万元,占当时45个有离休干部单位数和全市离休干部总数(261人)的65%和48%。老同志的一声声倾诉、一双双期待的目光,使他感到了肩上沉甸甸的责任。“用足权力”,带着这一理念,陈重斌亲自走访离休干部,广泛征求意见,找准症结后下定决心,拿出了解决问题的详细工作方案,并明确提出了“两费”拖欠否决制,得到了市委同意。以此为契机,他根据拖欠数额大小和离休干部所在单位实际情况,先后约谈29家单位的主要负责人,当面交责,限期办理,并实行重点督办,仅三个月就全部解决了离休干部的历年拖欠。当时南河乡企管站欠一名离休干部“两费”近7万元,为解决这一问题,他约谈企管局、南河乡主要负责人8次,讲政策、讲道理、提要求、提建议,通过艰苦扎实的工作,企管局会同南河乡变卖了南河企管站房产,兑清了老同志的“两费”。
  2.精细用权做到“全覆盖”。为防止前清后欠,恶性循环,陈重斌提出了建立“两费”长效保障机制的建议,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认可,经过两年的不懈努力,逐步健全了具有汉川特色的离休干部“两费”保障机制,离休干部的“两费”做到了全项目预算、全项目统筹、全过程管理。离休费、交通费、护理费、生活补贴、去世后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生活困难补助等都纳入了统筹之列;医药费实行了由市委老干部局集中收取、集中送审、集中报销和市财政兜底的管理办法。
  3.放大用权实行“特殊化”。居住联户单门独院的29位离休干部,曾多次找到市领导和市委老干部局,强烈要求按政策享受房改待遇,这种要求成了他们多年的心结。汉川市的实际情况由于财力不足等原因,许多市级领导和市直机关干部都未购买福利房、享受房改优惠待遇。陈重斌说:“离休干部是一个特殊的干部群体,应当可以让他们享受一些‘特殊化’的待遇”。经过深入调查研究,他大胆提出了重新建房,为老同志享受房改政策的建议。2001年5月市委召开书记办公会议,听取了他的专题汇报后,集体拍板特事特办,由市财政投入420万元,为老干部新建住房并按房改优惠政策出售给老干部。

  二、主动联系——情为老干部所系
  1.通情达理做到“零上访”。上任之初,好心人提醒陈重斌,老干部要少接触,少集中,老干部政策要少公开,否则会吃力不讨好,两头受气。是听好心人的劝告,还是主动融入老干部群体,他义无反顾地选择了后者。他的伯父是一位革命烈士,加上这份情结,他对离休干部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如何服务好这些普遍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的老同志,如何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所急所需,陈重斌急在心里,彻夜难眠。于是,他实行一线工作法,坚持每年征求一次老干部的意见,全市44家有离休干部的单位、200多名离休干部家中,都留下了他的足迹。一次他在和同事走访时,了解到离休干部徐元祥家中用水经常出现困难,马上协调有关部门,专门为徐元祥家铺设了一条300米的用水管道;在走访离休干部吴达洪时,了解到其老伴户口迁移困难,当即与市公安局联系,在半天内就帮助办结了户口迁移手续并减免了所需费用。
  2.情牵老干部发放“联系卡”。汉川市每位离休干部都有一张他们爱不释手的“联系卡”,卡上印有市委老干部局随时开通的联系电话,郑重承诺了“五保障”。老同志经常把卡带在身上,既是一种身份证明,也免去了他们的牢记之苦,有事可及时与老干部局联系。2003年6月,离休干部匡亦先在外出时突然晕倒,路人根据匡亦先衣兜里的联系卡,找到了老干部局,使老同志得到了及时救护。老同志们说:“这个联系卡,是市委老干部局和我们老同志的联心卡!”当时,有37名老干部家中没有住宅电话,为方便与他们及时沟通,陈重斌主动与市电信局联系,免费为他们安装了电话。
  3.真情联络实现“制度化”。老干部居住分散,情况各异,要及时了解他们的情况和困难,并妥善帮助解决,要有相应的机制作保障。陈重斌创造性地构筑了信息网络,一是实行了老干部所在单位领导班子成员对口联系老干部的制度;二是推行了每半年一次的有老干部、所在单位领导和老干部局工作人员参加的三方座谈会;三是实行了离休干部信访联络员制度,规定每月15日由各单位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书记向老干部局反馈老干部的建议和要求。

  三、追踪问题——利为老干部所谋
  1.变中求利做到“四到位”。2003年初,企业离休干部管理随着企业改制或破产,出现了很多问题,陈重斌先后走访了10家企业和30余名离休干部,提出了《关于加强企业离休干部管理工作的意见》,经市委、市政府同意后付诸实施,在全省较早建立起了企业离休干部管理服务机制,确保了企业离休干部待遇、安置、管理、服务四到位。一是将企业离休干部离休费全部进入劳动保险并做到全项目统筹,医药费由市财政出资全部进入医疗保险。二是企业离休干部全部上收一级管理。改制、破产企业的离休干部由其主管部门管理,原主管部门撤销、合并的,由接管的主管部门负责管理,并明确了企业离休干部党组织的归属。三是根据单位老干部的人数设置工作机构,配备了工作人员。四是创新服务手段,改进服务方式。机制的建立,为企业离休干部的管理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困时保利实行“困难基金”。老干部群体情况复杂,困难特殊,工作中不时地出现这样那样的突发问题,为了简化工作程序,使问题得到及时有效解决,陈重斌创造性地提出了建立离休干部特殊困难应急处理机制。经市委、市政府同意,每年由市财政拨款20万元,建立起了老干部特殊生活困难补助基金,用于及时处理老干部及其遗属生活中的特殊困难和“两费”保障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突发问题。两年多来,该基金已开支37万余元,为老干部解决实际困难40多件次。
  3.便利活动落实 “小两费”。为解决部分单位特别是企业离休干部“小两费”(即公用和特需经费)不足的问题,为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提供必要的条件,陈重斌提出将公用特需经费实行财政专项预算、计划使用、公示管理的办法,全市公用特需经费全部纳入财政专项目预算,划拨给市委老干部局集中管理,各相关单位凭分管领导签字的使用计划,到老干部局领取资金,使用情况每年向老干部进行公示。

  四、立即去做——行为老干部所动
  1.对上级指示雷厉风行。落实上级新出台的各项老干部政策从不过月,执行老干部工作各项具体政策绝不打折,参与上级老干部工作部门的各项活动毫不逊色,这是陈重斌一贯坚持的工作风格。他工作雷厉风行,认准了的事坚定不移,马上就做,一抓到底。2005年初,上级老干部工作部门要求提高离休干部医保统筹金标准,他及时向市委常委会议汇报,当月就抓紧落实,按上级规定的标准,把应调增的100多万元资金协调划拨到了医保部门。2002年,汉川市作为唯一的县级代表队参加了全省“天士力”杯健康保健知识大赛,获得了亚军和优秀组织奖;2005年,汉川市代表孝感市举办了孝感赛区经典革命老歌大赛;2005年,还作为单独赛区开展了老干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知识竞赛并获全省二等奖。
  2.既定目标步步跟行。适应老干部的需求,办好老年大学,建好活动中心是陈重斌从事老干部工作以来不变的目标,在一无场地、二无设备、三缺教师的情况下,他先采取在市教师进修学校、市劳动保险局借场地办校、租器材教学、聘老师执教的办法,开展起了老年教育和老干部活动,并于2004年在全省老年人大学经验交流会上作了典型发言。他坚持不断地争取市委、市政府领导重视和支持,2004年,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和老年大学建设纳入了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总体规划,2006年初,市委、市政府已决定在市委大院旧址投资500万元,新建老干部学习、活动中心。
  陈重斌取得的成绩是显著的,他领导的汉川市委老干部局,2001年、2004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2002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门调研工作先进单位”; 2000至2003年连续四年被孝感市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授予“老干部工作目标管理先进单位”,2005年汉川市“关工委”被省“关工委”、省文明办评为“先进集体”。他个人2004年被省委组织部评为“优秀组工干部”,2005年被省委组织部、省人事厅评为“优秀组织人事干部”, 2002年、2003年、2004年被评为“优秀公务员”, 2005年被评为汉川市十佳“廉洁家庭”。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