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岗敬业 情系夕阳 ——记河南省安阳市委老干部局安置科科长王安林

2016-12-30 14:49|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96| 评论: 0


  王安林1991年从部队转业分配到安阳市委老干部局工作,一干就是15年,担任安置科科长已有八个年头了。多年来,他钻研业务,掌握政策,积极协调落实老干部待遇,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他兢兢业业,认真负责,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无私地奉献着,深受广大老干部的好评。
  一、刻苦钻研,苦练内功
  熟悉和掌握党的老干部政策,是全面落实老干部待遇和做好老干部工作的基础。王安林到老干部局上班的第一天,就拿起《老干部政策汇编》和有关文件规定,认真学习,虚心请教,认真听、用心记同事们接待老干部来信来访的解答和处理,很快成了老干部工作的行家能手。在1993年全省老干部工作知识竞赛中,他作为局里参赛主力队员,为全面熟悉和掌握老干部政策,赛出好成绩,他连续在集训地半个多月没有回家。在竞赛中,他从容不迫,对答如流,一举夺得了豫北五市第一名、全省第三名的好成绩。当领导和同志们纷纷向他表示祝贺时,他却为没获得全省第一而惋惜。他暗暗下定决心:一定要干一行、爱一行、专一行,争当老干部工作的第一。
  二、无私奉献,热情服务
  当初转业选择工作单位时,王安林的亲朋好友都期盼他到一个有实权、较实惠的部门。等他选择了老干部局后,许多人都说他,你年轻又有文凭,许多好部门都好安排,你为什么偏要到老干部局呢?他却不以为然,因为他觉得,老干部工作是党的干部工作中很重要一部分,老干部是为国家、为民族立过大功的人,为他们服务是很光荣、很神圣的事。从那时起,他就时刻牢记着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宗旨和自己的工作职责。有一年单位组织80多名老干部去外地疗养,王安林跟队服务。一路上,他为老干部掂东西、倒水、送食物,搀上扶下;在火车上,他担心老同志着凉和物品丢失,一直看护着他们;到旅馆后又把老同志安排好后自己才进房间,早晨又第一个起床招呼老同志。老同志感动地说:“我们出去一趟得到了休息,却把安林累坏了”。由于十多天的劳累,他返回家的当天就发起了高烧……
  王安林熟练掌握老干部政策和业务,却从不摆架子、耍派头,对同事他热情帮助,对老干部他耐心解答。对棘手的问题,他从不拒绝、推诿。在老干部家中、病床前,各机关、企事业单位总是看到他忙碌奔波的身影。对个别不重视老干部工作,对有条件却不落实老干部待遇、不解决老干部实际困难的基层单位和同志,他总是严肃指出工作中的问题,并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时限。1993年工资改革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增加了离休费,由于政策原因企业离休干部没有同步进行,老同志有意见。他一边积极向上级部门反映,一边深入企业调查研究,把不同时期参加工作、不同级别的离休干部进行对比、测算。在领导的支持和有关部门的配合下,及时下发文件调整了企业离休干部的离休费,受到了老干部的欢迎,稳定了老干部的思想情绪。
  为老干部服务,王安林倾情、用心,付出的太多太多。他的父母都是70多岁的老人,身体不好,父亲还动过几次大手术。王安林常年忙碌在外,父母生病时家人一般都没有告诉过他,就连动手术住院也尽量少叫他陪。2004年上半年,老父亲住院报病危,而他又出差在外,得知这一消息后他没有告诉别人,坚持完成任务。2005年秋父亲住院动手术,恰逢全省开展老干部工作大检查,他却没空回去看一趟,直到检查结束后他才急急忙忙赶往医院……每想起这些,他就常常感到十分愧疚!
  三、任劳任怨,完成任务
  老干部局是一个没有权、不管钱的清贫部门,所做工作是为大批的老干部解决具体实际问题和困难。安置科的工作又是老干部工作的重头戏,业务量大,具体事务繁琐。全市离休干部数量多,而工作人员较少,安置科只有两个人。面对大量的业务工作,王安林十几年来从未叫苦叫累,也从未计较过工作条件和个人待遇,依然保持着军人不怕苦累、不畏牺牲、艰苦奋斗的传统和作风。1997年,局里建立离休干部信息库,他克服自己不懂电脑、科里没有专业技术人员的困难,积极参加省里的培训,回来后利用业余时间到外面学习,一连三个多月没有休息一个节假日,也没有向领导申请过一次加班饭和一分钱加班费,硬是把全市七千余名离休干部每人平均七八十甚至一百多项的信息量,准确无误地进行了归纳整理,保质保量地完成了信息的输入、补充、校对工作,受到了上级部门的好评和领导的称赞。
  1997年在落实企业离休干部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费拉平工作时,安置科两名同志中一人抽出去搞调研,科里只剩下他一个人,这时又恰逢离退休干部增加离退休费,安置科负责部分离退休费的审批工作,要求一个月内完成。为了保证按期完成任务,王安林发着高烧,在办公室一边输液一边审批,令人为之感动。
  四、勤于思考,当好参谋
  安阳市离休干部人数相对较多,分布广,类型多,而且企业离休干部所占比例大。随着企业改制和单位性质、效益等情况的变化,给老干部待遇的落实和管理带来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需要不断地进行探索和调查研究,不断地加以完善和解决。2003年,在建立和完善离休干部“两费”保障“三个机制”工作中,王安林肩负起草文件的重任。他接到任务后,立即学习上级文件精神,到各系统、各单位进行调查摸底,经常加班到深夜,在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初步意见,并向领导汇报,经过各个部门多次会议的研究,经过10余次的修改,经市委常委会研究同意,下发了安发[2003]20号文件,使全市离休干部“两费”的保障有了坚实的基础。随后,他又带领市劳动、经贸委、财政、社保等部门几名同志,开展了市属企业离休干部医疗统筹工作。他以身作则,深入企业、医院进行调研,征求意见。经过三个多月的努力,最后拿出方案,报经市政府同意,使市属企业1000余名离休干部全部参加了离休干部单独医疗统筹,彻底解决了医药费“前清后欠”问题,解除了他们看病吃药的后顾之忧。
  平时,王安林经常思考着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思考着解决的办法。随着社会不断进步和经济快速发展,各机关事业单位人员地方补贴不断变化,而这些补贴不在养老统筹范围之内,也给企业离休干部和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的收入平衡带来了新问题。王安林对此情况和问题的出现早有预见,所以每次机关事业单位人员调资和发放补贴时,他一方面提醒领导和有关部门注意解决企业离休干部的待遇平衡问题,一方面积极做好企业离休干部的思想工作。同时,他带领科里的同志进行资金测算,提供给领导和有关部门,当好参谋和助手,争取工作的主动性。2005年,全市企业离休干部的地方补贴得到了彻底的解决,较好地落实了老干部的待遇,这里面,包含了王安林多少心血和汗水啊!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