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1岁的朱道军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七师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站站长。从事老干部工作20多年的他,像“家长”、“军长”和“亲人”一样心系老干部,情暖老干部,受到老干部的广泛赞誉,也因此多次受到兵、师党委的表彰和奖励。 他是我们的“家长” 朱道军把服务站当成一个“家”来管理。1989年,受组织的重托,他到师机关离退休干部服务站工作。上任之初,他认真摸清老干部家底,将全体离退休干部按年龄、婚姻、健康、居住、通讯方式、级别进行分类建档。他经常利用节假日,逐门逐户了解老干部家庭情况、身体状况、生活习惯、业余爱好及实际困难。有时一次扑空,就二次、三次地上门……。就这样,凡是老干部家的事,没有他不知道的。 为了让老同志对服务站有“家”的感觉,朱道军以身作则热心服务老干部,并要求工作人员在感情上贴近老干部,热情接待每位老同志,要做到:见面问好,进门让座,有事细心听,无事聊一聊,微笑服务从点滴做起。服务站全体工作人员在他的带领下,热心服务老干部,赢得了老干部的交口称赞。 为丰富老干部业余生活,他可谓“挖空心思”,积极协调发挥好老年体协、关工委、老年大学等组织的作用。经常组织开展有益于老年人身心健康的文体活动,增进老干部之间的交流。每年“三八”节组织离退休女干部外出参观或搞庆祝活动。“重阳节”除组织全体老同志搞活动外,还为80岁以上老人祝寿,举行老干部“金婚”纪念等活动,使老同志感受晚年的幸福。 有时候被老干部误解,他也默默承受、毫无怨言。个别老干部向组织提出一些超越政策规定的要求,因不能解决,情绪比较激动,甚至将怨气撒到他头上。每当此时,他都笑脸相迎,耐心解释,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讲解政策规定、使老同志心平气和。 多年的朝夕相处,朱道军与老干部结下了深厚的感情。老干部们有事都愿意找他诉说;遇到难题,主动向他求助。有的老干部行动不便,有的说话口齿不清,有的耳聋听不明白,他毫不厌烦,像儿女那样,手拉手地和他们真情对话。凡是老干部提出的问题,他都耐心解释,需要帮助的,他全力以赴。他时刻把老干部挂在心上,老干部一个电话,他准能第一时间赶到。 集休闲、娱乐、健身、学习、服务于一体的服务站,让老同志在这里其乐融融,几天不来坐坐,心里就会空落落的。老干部都说,服务站就是我们的“家”,小朱就是我们的“家长”。 他是我们的“军长” 在七师,朱道军被老干部誉为“军长”。服务站负责管理的师机关170多名离退休干部,主要是六军和“九二五”起义部队的离退休干部,其中师级干部30多名,老干部们说,管理那么多师级干部不就是“军长”吗? 很多老干部在战争年代身经百战,功名显赫,开发和建设边疆又立下了汗马功劳。现在他们从领导岗位上退下来,有的心理落差比较大,做好这些老干部的工作,难度可想而知。师机关离退休老干部是全师6000多名离退休干部的风向标,如何引导他们适应新环境,积极发挥余热,为全师离退休干部带好头,成了朱道军工作的重中之重。 少数老干部退下来之后,心理较为敏感,容易激动,爱计较。针对这个特殊群体,他充分发挥师级老干部组织管理的优势,把老同志中的积极分子作为骨干力量,发挥他们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作用。加强老干部党支部建设,选择政治强,威望高,身体好的老干部进入支部班子,负责老干部的政治学习和各项活动,使他们老有所为,积极发挥余热。他积极组织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注重树立身边的典型,任敬法、胡仰文等老干部、老党员成为大家学习的榜样,服务站党支部多次被兵师党委授予“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光荣称号。 为保证老干部“老有所教、老有所为”,朱道军重视加强离退休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他积极申请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工作经费,为老干部赠订各种报刊杂志,将每月五日定为“组织生活日”,让老领导带头谈学习体会,起到了很好的示范作用。认真组织老干部学习中央新疆工作座谈会精神,通过老师授课、专家讲座、参观考察等,使老干部及时了解国家大政方针和改革开放的大好形势。他注意发挥老干部作用,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围绕对口援建工作,七师“十二五”规划,加快“三化”建设、推进
“一市四镇三区”建设等重大问题进行学习和讨论,老领导畅所欲言,为七师发展建言献策。由于老领导的带头作用发挥得好,给服务站全体老同志做出了榜样,在全师广大离休干部中形成了围绕发展和社会稳定大局积极发挥余热的良好氛围。 他是我们的“亲人” 多年的工作实践,朱道军深知老干部工作无小事。对于老干部就诊入院、药费报销、待遇落实、车辆使用、活动经费保障、设施添置和养老送终等多方面的问题,他一边做好老同志的安抚和解释工作,一边积极找领导反映情况,与有关部门协调,一次不行,两次,三次……,直到把事情办好,老同志满意为止。 老干部周洪景患脑痴呆,多次住院、转院、住养老院,他的老伴身患多种慢性病,儿女在外地。多年来,朱道军跑了无数次医院,从周洪景抢救到装棺入殓,直到最后送走老人。周洪景老伴泪流满面,拉着小朱的手一句话也说不出来,在场的老同志也深受感动,都说:小朱真是比亲生孩子还要孝敬啊! 老干部蔡光远患重病后,和子女产生一些矛盾与隔阂,怕老伴日后无人依靠,就叫来了小朱,对老伴说:“小朱是好人,我走了以后,有事你就找他。”就这样,蔡光远去世后,朱道军带着老人的重托,又全权负责起关心照顾他老伴的生活。 退休干部刘美华无儿无女,孤身一人。她的后事也是朱道军一手操办的,他将老人遗体送去殡仪馆,组织告别仪式,料理好老人的后事。服务站成立至今,已有一百多位老同志病逝,每次朱道军都忙前忙后,协助家属处理善后事宜,甚至帮他们净身换衣,陪着老同志走完最后一程。 有的老人还写下遗嘱,请他全权办理后事并主持子女遗产分割。 老干部突发急症,不管白天黑夜,朱道军都第一时间赶到。2010年,谢学林在服务站活动时,突发心脏病。他二话没说,从楼上抬到楼下,将老人送到医院,为抢救赢得了宝贵的时间。一些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到医院看病,他主动陪同,跑上跑下帮助办理手续,还隔三岔五地到医院看望。 每当老干部有困难求助,朱道军从不推诿。一些子女不在身边的老干部需要照料,但他们生活非常节俭,舍不得花钱请保姆,他就多次上门做工作。当老干部与保姆产生矛盾时,他又去做调解工作。有的老干部换了好几个保姆,每次都是他四处打听联系,直到为老人找到合适的人选。就这样,给老干部家找保姆也成家了他一项重要的工作。 朱道军把老干部当亲人,老干部也把他当成了亲人。1997年,朱道军住院做手术,老干部们纷纷到医院看望,当他病重需要转院时,老政委杨新三亲自跟着,找老部下安排好病房和医生。在小朱住院的两个多月中,老政委每个星期都去看他。特别是一些平时跟他产生过误解的老干部也都到医院去看望,因为他们知道小朱是好人。在这一刻,朱道军觉得他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 朱道军一心扑在老干部工作上,从来没有向组织提出过调整岗位的要求。不少人劝他:跟老干部打了二十多年的交道,自己都成“老干部”了,也该调整一下岗位了。可他却淡然回答:“这么多年和老干部有感情了,离不开了。”就是心中这份无法割舍的真情,让他把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献给了老干部事业。 “金奖银奖不如老干部的夸奖,金杯银杯不如老干部的口碑!”朱道军为了夕阳更美好,用真心、爱心和诚心,诠释着他对老干部事业的热爱,赢得了老干部的尊重、理解和信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