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谋大事的老干部局长 ——记山东省聊城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徐福金

2016-12-30 14:32|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036| 评论: 0


  2001年,徐福金由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任老干部局长。在他兼任市委老干部局长五年多时间里,聊城市建立健全了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离休干部生活待遇从根本上有了保障;聊城市由全省信访量的“排头兵”,迅速转变为全省老干部信访先进市;市老年大学从因城市拆迁失去办公、办学地点到整体租赁开学,到最终选址重建;市干休所得到重建,老干部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这一件件、一桩桩关系聊城老干部工作继往开来的大事,都有了漂亮而圆满的结局。熟悉他的老干部都称赞道:徐福金是善谋大事的老干部局长。
  一、“在我们这届任期内,决不能留下丝毫遗憾”
  2001年徐福金上任之初就面临巨大压力:市老年大学无固定办学场地,教职员工没有一间像样的办公室,基础设施更是无从谈起,经费短缺,学员纷纷离校,学校处于停办的边缘。市干休所西院因城市规划和运河开发,正处于城区拆迁的中心区;市干休所东院已使用了27年,由于当时建房标准低,面积小,楼基下沉,各种电线老化,管道锈蚀严重,已属危房。当时摆在徐福金面前的是一个举步维艰的严峻局面。望着大家急切的目光,徐福金迅速统一了大家的思想,坚定了信心:市老年大学和干休所的硬件建设决不能在我们这届任期内留下遗憾,为后面的同志们留下欠账;越是身处困境、逆境,越要求生存、谋发展。
  徐福金把老年大学的同志们召集在一起,分析老年大学面临的形势,积极出主意、想办法,争取领导支持。他放弃了多个休息日,到聊城城区的各个地方调查摸底,为老年大学选好新校址提供了翔实的第一手材料,并拿出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经过多方协调、不懈努力,在城区较好地段租用了1200平方米的新楼房,使市老年大学在停课三年后重新开学。为彻底解决市老年大学无固定场所问题,他带领同志们深入调查,积极向领导反映,最终经市委书记办公会研究同意,由市财政出资350万元,选择较好房产作为市老年大学的固定校址,为市老年大学扩大办学规模、提高办学质量奠定了坚实基础。2003年10月,市干休所西院在风景如画的东昌湖畔落成并投入使用,原住所老干部全部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楼房,活动设施不断完善,各项服务工作进一步规范。2005年8月,干休所东院重建开工。为给住所老干部争取最大利益,徐福金多次向市委书记办公会汇报工程情况,积极协调城建、土管、房产、规划等有关部门,为老同志争取优惠政策。目前,一幢7000余平方米的新型老干部住宅楼即将交付使用。
  二、“老干部的事等不起,也拖不起啊”
  2000年,中央和省委都对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提出了明确要求,全省17个市多数已建立了“三个机制”,对聊城这块革命老区来说,建立完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重要性和紧迫性更加突出。为做好这项工作,徐福金亲自带领市委老干部局一班人深入到县(市、区)、乡镇和企业调查摸底,并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尽快出台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文件。他说:“老干部工作既是一件讲政治的事,也是一件讲感情的事,老干部的事等不起,也拖不起啊!”在文件起草过程中,他提出,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要按照“积极推进、慎重出台,先行运转、逐步完善”的原则,要遵循上级规定,不能偏离方向,不能脱离聊城实际急进冒进。徐福金对文件进行了反复修改,不放过一个细节,到文件出台时,已八易其稿。在他领导下,聊城市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走出了一条符合聊城实际、特色鲜明的新路子,如“定点医院看病,双处方管理”、离休干部与在职干部大统筹等切实可行的方法和措施,满足了离休干部的就医需求。临清市的经验还在全省得到推广,实现了市委领导同志提出的离休干部“三个机制”要按时完成、在全省出经验的要求。
  近几年,聊城市一些特困、破产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偏低的问题凸显出来。徐福金带领有关同志经常走访这些困难企业的离休干部,倾听他们的心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在他主持下,聊城市在2004年为企业离休干部提高生活待遇的基础上,2005年再次为市直离休干部提高了住房补贴比例和增发了生活补贴,使企业离休干部共享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
  三、“老干部信访无小事,它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
  2003年是聊城老干部信访形势最为严峻的一年,个别县信访量急增,越级上访、集体上访数量明显上升,有的甚至到市委门口聚集,在社会上造成不良影响。为扭转被动局面,徐福金逐件梳理信访件,逐件明确专人负责,并实行市县老干部局领导班子成员接访老干部制度。在他领导下,全市老干部系统工作人员深入到信访量大的地方,对老干部反映的问题实地解决落实,并逐件进行反馈,赢得了老干部的理解和信任,全市老干部信访量很快降下来,扭转了聊城市老干部信访量居高不下的局面。
  徐福金多次讲到,老干部信访无小事,直接影响社会的稳定。聊城市内燃机厂改制后被济南柴油机厂兼并,由于沟通渠道不畅通,厂里10个老干部提高待遇的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老干部忧心忡忡,担心自己夹在两地无人理会,没人管理,所以经常上访,成了老干部局的常客。徐福金了解这一情况后,多次到企业去协调,甚至将这件事提交到市委书记办公会去讨论。不少困难企业的负责同志也被他这种精神所感动,立即答应:企业经营再困难,也要把老干部的待遇提高上去,不能让他们在战争时期流血,在和平时期流泪。事后,企业老干部制作了“执行政策的好干部,咱老干部的贴心人”的锦旗送给老干部局,以表达他们的感激之情。
  徐福金经常说,平时要把老干部的需求想得更周全一些,安排得更细致一些,做得更具体一些,更到位一些。这几年,聊城老干部信访的重点是落实“两项待遇”问题,其中生活待遇问题占很大比例。为此,他组织全局一班人重点围绕医药费统筹机制运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乡镇离休干部待遇的落实、市直企业离休干部要求提高待遇等问题,深入基层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座谈会、现场会、登门谈话做思想工作等方式,较好地化解了一些突出矛盾,稳定了老干部的思想情绪。在信访工作中他总结推广的“分级负责、归口管理、就地解决”、“一月一通报”和领导接访等有聊城特点的新制度发挥了重要作用,改变了过去“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疲于应付”的被动局面。这几年,聊城老干部信访处结率都达到了100%,2005年市委老干部局被评为“全省老干部信访工作先进单位”。
  四、“每个工作人员都要成为老干部工作的行家里手”
  徐福金非常注重加强老干部工作队伍建设。他认为,老干部工作要推进工作创新和思路创新,对老干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情况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对老干部工作中遇到的新问题要提出新的思路和措施。2004年,他提出老干部工作队伍要做到“六讲”,即讲政治、讲大局、讲纪律、讲奉献、讲学习、讲团结,推动全市老干部工作的进一步发展。在2005年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中,他提出突出一条主线(学习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抓好三个结合(与上级要求相结合、与党员队伍建设相结合、与老干部工作特点相结合)的教育活动思路,被市委作为一条重要经验在全市进行了推广。通过一系列活动,老干部局整个机关出现了风正、气顺、心齐,人心思上、团结实干的良好局面,整个老干部工作队伍的精神面貌焕然一新。
  徐福金在工作中注重调动每一名工作人员的积极性。在他主持下,每年都对各科室及每名工作人员的职责范围进行修订完善,检查考核,使人人有目标,工作有奔头。通过举办培训班、开展理论研讨、外出参观学习等形式,不断提高大家的思想业务素质,使人人成为热爱老干部工作的行家里手。同时,对工作人员的家庭困难,他都挂在心上,亲自去做工作,帮助协调解决,赢得了同志们的充分信任和高度赞扬。
  五年的时间在人生的长河里只是短短的一瞬间,但就是这五年的时间,徐福金用他的智慧和不懈的努力,为聊城老干部工作谱写了新的篇章,为老干部工作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打造了起飞的平台。在这个关键点上,人们记住了徐福金,这只飞在最前面的领头雁。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