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心铸就“夕阳红” ——记山东省利津县委老干部局局长胡锡岭

2016-12-30 14:3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06| 评论: 0


  胡锡岭自1991年7月开始从事老干部工作,历任县委老干部局科员、副主任、副局长、局长。15年来,他始终牢记党的重托,视老干部利益高于一切,锐意进取,开拓创新,全面落实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大力发展老年教育,积极开展文体活动,深入推行亲情服务,开创了老干部工作的新局面。老干部局连续五年被县里评为“全县督查考核优胜单位”、“精神文明单位”、“招商引资先进单位”、“综合治理优秀单位”,被授予“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敬老爱老助老主题教育先进单位”、“全省亲情服务年活动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他个人被县委、县政府记三等功两次、嘉奖三次,获得过“山东省重视老龄工作功勋奖”、“全市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等荣誉。
  一、突出重点,抓住关键,全面落实老干部生活待遇
  近年来,他积极争取领导支持,跑资金、要政策,使老干部“两费”问题得到妥善解决。
  加大协调力度,实现离休费统筹。利津县是革命老区,20世纪90年代,全县有离休干部500多人,分布在50多个县直部门、40多个企业和17个乡镇。由于当时工资体制尚未理顺,社会保障体系不够完善,离休费多数在单位发放,时有拖欠现象。于是他积极争取领导,并协调人事、劳动部门,把离休费纳入劳动、人事保险,实现了社会化发放。2002年抓住中央建立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机遇,他主动向领导汇报,牵头召开协调会议,把老干部的基本离休费、各项补贴等一并纳入统筹,同时把企业离休干部护理费以及病故后的丧葬费、一次性抚恤金、遗属补助等也全部纳入,实现了应保尽保,解除了老干部的后顾之忧。
  认真落实政策,拉平离休费标准。由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调资体制不同,在离休费标准上逐渐出现了差距。2004年,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费每人每月相差近400元。胡锡岭多次向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汇报,最后县里决定从2004年7月起,为企业离休干部提高离休费标准,增加部分由县财政列支。为建立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同步增资的长效机制,2006年初,他组织老干部、人事部门有关人员,查阅了企业离休干部档案,并参照同等情况机关事业单位离休人员标准重新核定了离休费,每月需资金56000余元。经县长办公会研究决定,增加部分由县财政按月拨付劳动保险处随养老金一并发放,并且今后企业与机关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离休费同步增长,彻底解决了困扰多年的机关事业单位与企业离休费存在差距的问题。
  解决难点问题,确保医药费据实报销。2000年正是利津企业改制的关键年。他利用1个月时间,深入企业和老干部家中走访100余人次,撰写了《解决改制企业离休干部生活待遇问题的报告》,提交县委常委会研究。最终县委形成决议,把改制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全部纳入县财政解决。为了缓解财政压力,他还积极到上级部门争取资金。2000年以来,先后从市财政争取资金130多万元,专项解决企业离休干部医药费。近年来,全县离休干部医药费做到了据实报销,这在一个财政穷县不能不说是个奇迹。
  二、创新方式,搭建载体,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
  完善组织,确保老干部党员组织生活经常化。1998年,利津县就在全市率先出台了《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的意见》。采取单建、联建、混建等办法,在全县建立老干部党支部(党小组)38个,使每一名党员老干部都置身于党组织管理之下。每年都为老干部订阅党报党刊,健全完善了老干部阅文、学习、联系党员、监督检查、评优树先等工作制度,实现了老干部组织生活的规范化、制度化。
  创新方式,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近年来,他创新方式,建立了规范化的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体系。县委每年召开2次情况通报会,党政主要领导亲自通报工作情况;每年召开2次老干部代表座谈会;每年举办2次形势报告会,共举办国际形势、台湾问题、世界贸易等报告会20余场;每年组织2次参观考察活动,让老同志及时了解城市建设、招商引资、农业农村等工作。由于注重做好思想政治工作,保持了老干部队伍思想常新、理想永存。2000年,利津县作为加强老干部思想政治工作的典型参加了全省的经验交流会,受到省委老干部局的充分肯定。
  强化阵地,为老干部提供陶冶情操的乐园。胡锡岭在一次对老干部生活现状的调查中了解到,多数离退休老同志晚年生活比较单调,孤独寂寞,精神生活空虚,长期下去,不但会使老同志思想落伍,对身心健康也十分不利。于是,创办老年大学的想法在他心底悄然形成。为解决办学初期无资金、无场所、无师资、无经验的问题,他先后到县油区办、土管局等单位争取资金3万余元;协调县工会、劳保处等单位提供了教室、办公室;先后到济南、青岛等地学习办学经验。在他的多方协调下,县委书记亲自担任名誉校长,原县人大主任、政协副主席等德高望重的老同志都到学校任职,从教育、文化、卫生、党校等部门退下来的20多名“利津名流”都义务到校任教,利津老年大学在1996年9月挂牌开学。2002年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建成,设置了教室、活动室、电教室、阅览室,购置了放映机、音响等多媒体教学设备,并争取资金15万元修建了门球场、地掷球场等室外活动场所。2005年,他抓住全省评选老年大学“省级示范校”的机遇,争取资金40万元建设了多功能厅和排演厅,利津老年大学成为东营地区办学最早、规模最大、管理最规范的一所老年大学,2005年11月被评为“省级示范校”和“全省老年教育工作先进单位”。他还制定了基层老干部工作“两室一场”(活动室、阅览室、门球场)考核标准,全县建立活动室56处,门球场39个,进一步强化了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
  搭建载体,发挥老干部的作用。近年来,胡锡岭先后组织开展了 “我为加快发展建言献策”、“老有所为、奉献社会”、“全民创业、老干部怎么办”大讨论等活动。全县200多名老同志积极参与关心教育下一代、移风易俗、维护稳定、党风廉政监督等工作,60余人次受到市级以上表彰奖励。2005年,抓住县委实施“二次创业”、“二次跨越”的机遇,他在老干部中实施了“夕阳创业工程”,鼓励引导老干部参与民营经济,为实现地方财政增收献策出力。他多次牵头召开工商、税务、经贸等部门的协调会议,落实老干部创业的优惠政策。在他的努力下,全县由老干部入股或领办、联办的注册民营企业达到30余家,涉及化工、种养、深加工、编织等十多个领域,广大老干部成为加快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适应形势,创新思路,积极开展亲情服务
  强化干部队伍作风建设,筑牢亲情服务基础。他始终坚持以“政治上靠得住、业务上有本领、作风上过得硬、老干部信得过”要求老干部工作人员。先后开展了“三讲一树”、争创“五型”机关、“树组工干部形象”、“换位思考”等活动,叫响了“家家有老人、人人都会老”,“老干部的今天就是我们的明天”等口号,使传统美德教育深入人心。通过深入教育,促进了机关规范化建设和作风转变,各级老干部工作者切实树立了尊老敬老的思想,涌现出了许多待老干部重如山、竭诚为老干部服务的典型。
  强化长效机制建设,搭建亲情服务平台。2003年在全县老干部系统中开展了“亲情服务、细节管理年”活动,他倡导建立了“四必访”、“寿辰敬老”等制度,即重大节日必访,送一声祝福;生病住院必访,送一份关怀;家中遇到困难必访,给一份帮助;老同志寿辰必访,道一声祝贺,送一束鲜花、一张贺卡、一个生日蛋糕、一声祝福和一份《老干部工作征求意见表》。制定了“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让座、一杯热茶暖心、一声尊称问候、一腔热情接待、一片诚心相助、一声再见相送”的“七个一”亲情服务规范,增强了老干部工作的亲和力,使老干部部门真正成为了“老干部之家”。
  抓源头促稳定,开创和谐稳定的工作新局面。他坚持定期走访慰问老干部,建立了老干部联心卡,对县内老干部每年普遍见两次面,市内县外的每年见一次面,安置省外的每两年走访一次,及时了解掌握老干部的生活、思想、身体等状况,主动帮助解决困难。建立完善了信访首问制、责任追究制、限时办结制等信访工作制度,对老干部反映的问题,能解决的立即解决,暂时解决不了的积极创造条件尽快落实,不符合政策的向老干部解释清楚。由于重视信访工作,注重变上访为下访,近年来,利津从未发生过一起老干部集体或越级上访事件。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