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怀满腔热诚 奉献一片真情 ——记山东省青岛市城阳区委老干部局局长于华文

2016-12-30 14:3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097| 评论: 0


  于华文从事老干部工作以来,始终坚持“认真落实党的老干部政策,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的工作理念,全力打造“服务老干部,满意为目标”的服务品牌,树立了老干部工作者的良好形象,赢得了老干部的信赖和普遍好评,得到了区委、区政府和上级部门的充分肯定。城阳区委老干部局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山东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山东省老干部工作亮点建设先进单位”和“青岛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等多项荣誉称号,他个人被评为“青岛市老干部工作先进工作者”。
  一、认识到位,率先垂范
  老干部工作能否做好、做实,做出成效,思想认识是关键,感情是基础。他深刻认识到老干部工作不是中心工作,却能牵动中心,虽不是大局,却能影响大局,安排到老干部局工作,是区委、区政府对他的信任。为此,他深感肩上的责任重大,把“让老干部满意,让区委、区政府放心”作为自己从事老干部工作的不懈追求。他始终怀着深厚的感情告诫身边的工作人员,从事老干部工作要坚持做到“六心”,即为老干部服务热心,对特困、病重老干部给予特别的关心,解答老干部提出的问题耐心,接待老干部有诚心,创造良好的学习、娱乐环境让老干部舒心,解决老干部生活中的困难让老干部放心。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以自己的实际行动实践了一名老干部工作者的铮铮誓言,为身边的同志作出了表率。如在2004年春节期间的一次走访慰问中,他了解到一位老干部遗属因老伴去世,无经济来源,仅靠有限的遗属补助费,家庭生活一度陷入困境。他心情沉重地说:“这位老干部在世期间为党和人民作出了贡献,现在他去世了,而老伴生活却无着落,这是我们工作的失误啊!”他当即掏出自己身上的400元钱全部留给了这位老干部遗属,并积极协调其所在街道给予适当的生活补助,使这位老干部遗属的生活得到了保障。在一次走访中他了解到,一名老干部儿子伤残、儿媳下岗、生活拮据,孙子又面临就业困难,他积极协调,为其孙子安排了工作,解除了老干部家庭的后顾之忧。在他的影响带动下,“深怀尊老之心,恪守尊老之责,谋求为老之策,实办为老之事”已经在全区广大老干部工作者中蔚然成风。
  二、尽职尽责,扎实工作
  保证离休干部“三个机制”的全面落实,确保“两费”按时到位,是党和政府对老干部关心的最基本体现。为了给老干部提供良好的生活保障,使他们安度晚年,他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领导的支持,并多次到有关部门进行协调,将中央和省、市委规定的离休费统筹项目全部纳入区财政统筹,做到按时足额发放,并按规定实行了正常增长;全区离休干部医疗费全部参加了医疗统筹,区财政每年拨款240万元,并按规定年递增12%,保证了离休干部就医的需要。为了使老干部共享全区改革发展成果,自2001年以来,他积极争取区委、区政府每年为每名离休干部发放取暖补贴和书报补贴。特别是为了老干部房改政策的全面落实,他多次找有关领导汇报情况,引起了区委、区政府的高度重视,研究出台了《关于离退休干部职工住房有关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新房改政策出台前离退休干部施行住房补贴的意见》,受到了老干部的普遍好评。2004年2月7日,中组部老干部局检查组到城阳区检查离休干部“三个机制”工作,对城阳区全面落实离休干部离休费、医药费统筹,率先启动财政支持机制、将企业离休干部的“两费”全部收归区财政管理等做法给予了充分肯定。
  从政治上关心老干部,是使老干部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的重要保障。工作中,他始终把加强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建设作为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的重要措施。充分发挥区委老干部党校的主阵地作用,着力打造了以“每月一学”、“每季一题”、“每季一影”、“每季一讲”为主要内容的“四个一”学习制度,形成了系统化、规范化、经常化的教育活动制度。为满足老干部的学习需要,在为每名离休干部订阅“两报一刊”的基础上,从2003年开始,他积极争取,从区管党费中划拨专款,为全区老干部党支部增订了《老干部之家》、《老年教育》和《青岛财经日报》等刊物,为老干部政治学习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料。
  为不断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他注重抓好区老年大学建设。先后争取资金150余万元,用于改善教学设施和环境,使区老年大学逐步发展成为一所多学科、综合性的老年大学,班级增加到20多个、年编班人数达到1100余人,满足了老干部求知、求健的需要。2005年,区老年大学被评为“省级示范校”。同时,积极指导街道、社区(村)级老年学校的办学工作,逐步构建了区、街道、社区(村)三级办学网络,促进了全区老年教育工作全面、协调发展。目前全区已建立街道老年学校8所、社区(村)老年学校45所,在校学员达到3000余名。
  发挥老干部余热,引导广大老干部积极参与三个文明建设,是新时期赋予老干部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他针对老同志从岗位上退下来后有继续发挥余热的真诚愿望,因势利导,深入开展关心下一代工作。截至目前,全区已建立各级“关工委”组织370余个,从事关心下一代工作的老干部达到160余名,先后为广大青少年举办各种报告会200余场,听众达10万余人次。组织发动老干部积极参与助学、助残、助困活动,促使老干部和企业与60余名高中特困新生结成帮扶对子,给予每人每年1000元的资助,直到大学毕业,并动员老干部和社会各界捐赠图书35000余册,建立了3处关心下一代图书室,为广大青少年多读书、读好书提供了方便。积极引导老干部参与“全民大教育活动”,组成老干部宣讲团,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为主题,深入街道、社区(村)、企业和学校宣讲20余场次,听众达1万余人次,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好评。同时,他积极组织离休干部开展“建言献策”活动,通过座谈会、电话咨询和发放调查问卷等形式,虚心听取老干部对全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意见和建议,共收集各类意见、建议300余条,为区委、区政府科学决策发挥了参谋作用。
  三、开拓创新,再谱新章
  创新是推动工作的不竭动力。他始终认为老干部工作的创新就是“要把工作做得更深入、更细致、更周到,不断提高为老干部服务的水平”。他并没有满足已经取得的成绩,注意从小事做起、从细微处入手,以儿女之心、晚辈之情,切实将工作做到老干部的心坎上。他创造性地提出并组织实施了五项服务老干部的新举措:一是定期联系老干部制度。局机关全体人员每人联系老干部20-30名,每月登门或电话联系一次,变老干部“上访”为老干部工作人员“下访”,并开通了“服务老干部热线”,为老干部提供“零距离、全天候”服务,帮助解决老干部生活中遇到的实际困难和问题,理顺了老干部的情绪。二是为老干部送生日蛋糕制度。走访中他发现,许多老干部在过生日时子女不在身边,无人为其祝寿,尤其是生活在农村的老干部更舍不得为自己买个蛋糕。为更好地关爱老干部,从2004年开始,建立了为全区老干部赠送生日蛋糕制度,根据老干部居住情况,设立14个联系服务小组,在老干部生日到来之际,制作精美的贺卡和“亲情服务名片”,携带蛋糕按时登门祝寿,使老干部切实感受到组织的关怀和温暖。三是老干部困难救助制度。在联系老干部的过程中,他发现有的老干部因老伴常年有病或无工作等原因,生活比较困难;还有的老干部去世后,其遗属生活困难。对此,在深入调查摸底的基础上,先后对全区30余名困难离休干部和离休干部遗属进行救助,近年来累计发放救助金10万余元,使他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和提高。四是为老干部提供家政服务制度。针对部分老干部子女不在身边、活动不方便的实际,他主动联系了一家服务态度好、管理规范的家政服务公司,根据老干部需要,定期上门为老干部提供免费服务。截至目前,已有100余人次老干部得到免费服务,赢得了老干部的普遍好评。五是“朝霞重晚晴、志愿者服务老干部”制度。他协调团区委发动青年志愿者为老干部提供了“四个一”服务,即每季度至少为老干部提供一次家政服务、陪同老干部外出一次、与老干部一起参加一次文体活动、与老干部进行一次思想交流。活动开展以来,青年志愿者已与60余名老干部结成服务对子。
  通过不断丰富服务方式,进一步增进了与老干部之间的感情,老干部们有什么事情都愿意找于文华说说,真正把他当成了自己的贴心人,把老干部局当成了自己的和谐幸福之家。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