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当年仅23岁的凌云到浙江省出版总社(省出版联合集团前身)人事教育处工作时,人们没有想到这位年轻人会在老干部工作岗位上一干就是19年,更想不到这位年轻人用自己的行动谱写了一篇“青春与夕阳”和谐共舞的乐章。19年来,从青年到中年,凌云把对老干部的深情厚谊,体现在点点滴滴的工作中,落实到具体的一言一行中。浙江出版联合集团的老干部们一谈到凌云就众口称赞:小凌,真是我们的“贴心人”!由于工作表现突出,1997年,凌云被省人事厅授予“浙江省干部退休工作先进个人”称号。 一、老干部工作的“有心人” 从踏上老干部工作岗位的那一天起,凌云就给自己确定了工作目标:只要老干部满意了,就是自己最大的快乐。为了尽快熟悉老干部工作政策业务,凌云一方面挤时间认真学习政治理论和有关政策文件,熟悉掌握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虚心向上级有关部门和省直单位的同行请教,学习他们开展工作的方法和经验,渐渐地,他很快就从老干部工作的“门外汉”变成了“行家里手”。 多年的老干部工作,使凌云深深明白:在物质生活日益丰富的今天,使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才是老干部工作的重点所在。因此,他总是在不断总结,不断探索,及时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不断调整工作方法。为了抓好离退休干部的政治理论学习,每月一次的老干部“例会”,凌云都提前与支部书记商量,事先拟定好学习内容,准备好学习材料,做到每次学习有主题,每次讨论有内容,使老同志学有所获。同时根据老同志的实际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形式,如组织参加形势报告会、理论读书会、收看电视新闻等,进一步增强学习效果。对生病住院或不能到会参加学习的老同志,他则送学上门,及时将有关文件、会议精神传达到老干部,帮助他们了解形势,理解政策。为了丰富老干部的精神文化生活,凌云结合单位实际情况和老同志的身体状况,在坚持健康第一、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开动脑筋,想办法,做到经常有计划、多形式地组织老干部开展活动,如组织老干部防暑避寒疗养、外出春游秋游、举办老人节文体活动等。每一次活动,他都精心策划,细致安排,周到服务,使老同志乐在其中,心情舒畅。十几年来,他坚持每年举办老同志暑期读书会,期间,专门邀请集团领导到会给老同志作辅导报告,深受老同志欢迎。2005年以来,根据老干部普遍高龄的情况,他将组织学习与健康体检有机结合起来,选择环境好、有体检服务项目的场所办班,使老同志学习、疗养两不误。 2003年,省出版总社与省新闻出版局分开,成立了浙江出版联合集团,原出版系统的70多名离休干部全部划归集团管理,对凌云而言,工作任务更重了。针对系统老干部人数多、居住分散的特点,根据领导的要求,他积极与所属单位联系沟通,在统一思想认识的基础上,采取了系统管理和直接管理相结合的办法。对集团所属单位的老干部,采取面上管理,重点抓好重要会议精神的传达贯彻,统一部署参加重要活动,以及做好经常性的检查督促工作等;对集团总部的老干部,则采取直接管理,重点抓好政策落实、搞好服务和组织活动。几年来,凌云和所属单位的老干部工作人员建立了融洽的关系,有关老干部的事情,只要是集团提要求,所属单位总是认真贯彻执行。 二、为老干部服务的“老黄牛” 19年来,单位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老干部队伍也发生了许多变化,但凌云还是那个凌云,他始终如一地做着老干部工作。凌云曾感慨地说:“老干部工作已成为我工作和生活中不可割舍的重要部分”。的确,面对繁杂的工作任务,凌云从没有退缩过,凡是老干部有事,他都随叫随到,从不耽搁。为了搞好服务,他还抽空学会了驾驶汽车。 随着时间的推移,许多老干部日渐高龄体弱,生病住院成了常事,为了尽可能地给他们提供方便,凌云主动承担了每个月老同志的工资和各项福利补贴费的发放工作。对行动不便的老同志,他就送上门,为此常常很晚回家。前几年盛夏季节,单位常常发各种饮料、啤酒和水果等,他总是顶着酷暑,一箱箱、一筐筐地扛着、背着,一层层爬楼梯送到每一位老干部家里,常常累得满头大汗,两腿发软,却无半句怨言。有时候,单位分发鱼、鸡等鲜活食品,哪怕时间再晚,他也要挨家挨户地将东西送到老干部家里。更令人感动的是,有些东西不新鲜了,凌云总默默地留给自己;遇到老干部不会处理,他就帮助将鱼、鸡剖好洗净。老干部哪里会知道凌云在家里从没干过! 凌云常说,老干部工作是一种无言的责任。其实,除了责任外,更多的是他对老干部有一种真挚的感情。平时,他对老同志的身体健康很关心,只要老同志打电话来,无论是白天黑夜,还是刮风下雨,都及时把老同志送到医院救治。有一次,老干部谭克同志患急性肠胃炎,凌云接到谭老的电话后,就迅速赶到他家里。只见谭老十分痛苦,急需送医院治疗,但谭老固执地不愿意叫120救护车。当时谭老的家属都不在身边,凌云二话不说,弯腰背起这位比他高出一头的谭老,从五楼背到一楼,然后开车送到医院。到医院后,他又忙着挂号和协助进行各项化验检查,直到给谭老挂上盐水,等到谭老病情稳定后,他才回来,此时大家早已下班了。还有一次,一位无亲生子女的老干部刘星华同志病危住院,凌云几乎天天往医院跑,替他翻身擦背,有时一日数次。在那段时间里,凌云连星期天都是在老干部的病床前度过的,直到这位老同志去世。 三、老干部的“知心朋友” 对于老干部工作,凌云秉承这样一个理念:用热忱和无私去服务,靠尊重和理解去管理。因此,在工作中,他比较讲究工作方法,善于耐心细致地做好老干部的思想政治工作。他把思想政治工作融于平时对老干部生活上的关心和照顾中。特别是对有困难的老干部,他十分注意加强联系,设法帮助解决具体困难,如帮助买米、买煤气,代交水电费等。可以说,一些老干部家属子女应该做的而没有做的事,凌云都做了。老干部有困难,首先想到的是找凌云。家里有什么事,他们也非常愿意向凌云倾诉。在谈心交心中,凌云与老干部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同时他也借助谈心交心,倾听老干部的意见建议,帮助他们释疑解惑,正确看待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化,一些老干部对单位提出了不少意见和要求。对此,凌云做到不回避,不推卸,区别情况,认真协调处理。有政策依据并能够解决的问题,马上帮助解决;暂时不能解决的问题,做好解释工作;没有政策依据不能解决的问题,严格按照老干部工作有关政策规定处理。他说:“老干部工作,离不开领导的重视和关心,也离不开老同志的理解和支持。”在具体工作中,他比较注意从两方面做工作,既积极主动向领导汇报老同志的合理意见建议,帮助解决实际问题,又充分发挥离退休干部党支部的作用,加强与他们的协作,共同做好老同志思想工作,在老干部和单位领导之间架起了互通互信的桥梁。 除了与老干部交朋友,凌云还注意与老干部的家属交朋友。近年来,随着老干部进入“双高期”,丧葬处理工作越来越繁重,在这方面,凌云遇到了不少问题和矛盾。对此,他有自己的工作原则:尊重历史,尊重老干部,尊重家属,坚持原则,体现人性化。例如老干部孙敏儒因病去世,根据他生前遗愿,骨灰安放到当年参加革命的根据地四明山。为此,凌云先后数次去四明山,同当地民政部门联系沟通,按照有关政策办理了老同志的骨灰安放事宜,家属十分感激。还有一位老干部去世,其四个子女当中两个女婿(均为部队师级干部)由于并不了解原副厅级的岳母的历史情况,对讣告和告别词的有些用词提出异议。为此,凌云查阅档案找依据,并多次主动上门与其家属沟通,耐心细致地做好解释工作,最后,老干部的家属表示理解。 19年来,凌云曾多次有过调整工作岗位的机会,但每次因为老干部的挽留,他选择了放弃。19年过去了,无数个休息时间都是在为老干部服务中度过,对此,凌云无怨无悔。但是面对家庭,面对年幼的女儿,他深深地感到愧疚。女儿现在已经上小学四年级了,读幼儿园时,几乎都是最后一个被接走的,很多时候老师都下班了,女儿只好一个人孤零零地呆在传达室。上小学后,也是每天放学独自穿越马路回家。女儿常常问他:“爸爸,为什么不来接我?”凌云无言以对。甚至有一次,女儿生病在挂盐水,有个老干部来电话,需要他马上去医院,他二话没说,就自行拔掉尚未挂完的盐水,出车去了。 多年来,他为老干部工作倾注了大量心血,老干部总想为他做点什么。2001年,全省开展评选推荐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和先进工作者活动,老干部党支部看到通知后,自发撰写凌云的推荐材料,交给人事处。当时人事处长请凌云把推荐材料送到省委老干部局,纯朴的凌云感到不好意思:自己怎么好推荐自己?他暗暗地把材料放在抽屉里留下了。他失去了评选全省先进老干部工作者的机会,但永远不会失去老同志的称赞。 十九载春夏秋冬,凌云用自己的言行赢得了老干部送给他的五个“十分”:对老龄事业十分热心;对老干部工作十分耐心;对老同志生活十分关心;对老干部怀着十分爱心;长期从事老干部工作有十分恒心。也许这就是对他至高的评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