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5月,接受组织任命,陈泰生担任泰州市海陵区委老干部局局长,其时正值区属企业改革改制进入攻坚阶段,企业离休干部“两费”落实难,加之活动经费紧张,人手少,老干部工作遇到了前所未有的窘境。对此,陈泰生毫不气馁,毅然挑起区委老干部局局长的重担。他带领一班人,深入基层,调查研究,协调各方,不断拓宽工作思路、改进工作方法,坚持以“老有所养、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为工作目标,做到政治上尊重、思想上关心、生活上照顾,老干部工作在全市名列前茅,多次受到市、区委的表彰。2005年,海陵区委老干部局被评为江苏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陈泰生也被评为“江苏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 一、克难攻坚,认真落实待遇,使老干部老有所养 地级泰州市组建以后,原县级泰州市的老干部多数隶属海陵区管理,离退休老干部有500余名,人数多、级别高,其中有200多人分布在各类企业,普遍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随着企业产权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化,企业权属发生很大变化,关、停、并、转、破产的企业较多,特别是一些企业破产后,原分布在企业的老干部生活待遇得不到及时全面落实,特别是医药费报销难的问题尤为凸显。一时间来信来访不断,企业的离休老干部多次到区政府集访,情绪非常激动。屡屡遇到这种情况,陈泰生总是亲临现场,热心接待,耐心劝导。记得,有一次市人民商场离休干部黄楚良老人跪在他面前,要求解决拖欠近四年的医药费,陈泰生心里感到很酸楚,泪水不自觉地浸满双眼,他双手搀扶起泪流满面的老人,动情的说:“过去江山靠你们打拼,现在家园建设还需要大家支持,你们的实际困难只是一时的,区委、区政府肯定会考虑的,你们要绝对相信党和政府”。事后,他对这些两鬓苍白的老人许下诺言:“年底不把你们的问题解决掉,我还能做你们的局长吗?”如何妥善解决老干部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陈泰生决定首先要尽快落实好老干部的生活待遇。针对全区中、小企业多、困难企业多,企业离休干部待遇不能按时、按标准落实的情况,他积极开展调研,深入老干部家庭听实言、摸实情,了解老干部的疾苦;下乡镇、跑系统,研究解决问题的好办法;跑领导、多协调,落实解决问题的措施。最终经过多方努力,在泰州市四市两区率先落实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问题,并建立了老干部医疗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体系,即离休干部的医疗统筹费用平均每人每年1万元左右,如果企业改制,可以一次性提取10年的统筹费用。涉及企业破产的,则全部由区财政兜底,使老干部的基本生活待遇得到了保障。近年来,先后为61个困难企业158人落实了“地方津贴”,为81个企事业单位218人解决“一次性生活补贴”22.56万元,为61个困难企业的157名离休干部解决各项“非统筹费用”14.53万元,区财政每年支付离休干部医药费近千万元。 在初步落实好离休干部生活待遇后,陈泰生又着手从制度建设入手,确保老干部政治待遇得到落实。一是建立情况通报制度。每年召开一次全区离休干部情况通报会、两次十四级以上离休干部和原四套班子离退休干部情况通报会。会前、会中、会后,积极引导、鼓励老同志献计献策,如:《注意在旧城改造中保护历史文化遗产》、《教育改革请关注弱势群体》等建议被区委采纳。二是建立走访慰问制度。坚持做到“三个必走访慰问”,即每逢重大节日必走访慰问,高温季节必登门慰问,生病住院必专门慰问。遇有老同志辞世,陈泰生总坚持在现场帮助料理,为老同志做好最后的服务。他常说:“按政策落实好老干部的政治生活待遇是一个方面,帮助他们的家庭渡过难关也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十四级离休干部李晓波因病去世,留下一对下岗的聋哑儿女和一个上中学的孙子、一大堆烦杂的家务矛盾和一沓厚厚的药费账单。他了解情况后,立即向区委领导汇报,并主动帮助落实其子女工作,协调家庭矛盾,让一个濒临崩溃的家庭重现生机。 二、与时俱进,强化载体建设,使老干部老有所学 为了使老干部始终保持“政治坚定、思想常新、理想永存”,塑造新时期老干部形象,陈泰生紧密联系老干部思想实际,因势利导,拓展思路,灵活多样地开展各项学习活动。 一是以社区为单位组建老干部党支部,充分发挥老干部支部在老有所学中的主渠道作用。离休干部党组织关系从企业、单位转入社区后,对社区的认识有一个逐步加深的过程。为此,陈泰生多次组织老干部参观社区建设成果展,参与社区重大活动,增强老同志服务社区、建好社区的认同感。在此基础上,提出以社区党员活动服务中心为依托,建立老干部党支部的设想,及时召开老干部座谈会,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和建议。本着“就近、方便、可行、实用”的原则,积极筹措资金,组建社区老干部党支部,健全相关制度,定期开展组织活动。目前全区60个社区党组织都有离退休老年支部,每个社区党组织都有专兼职负责老年支部的工作人员。 二是强化老干部阵地建设,充分发挥老年大学在老有所学中的主阵地作用。精心设置老年大学课程,配强师资,弘扬主旋律,把思想政治工作列入教学的主要内容。根据老干部关注的热点问题,每年定期举办政治、经济形势专题报告会、讲座等,全年组织时事辅导不少于4次,到周边省、市参观学习不少于2次,有主题、有目的地组织老干部参观考察,了解社会经济和教育改革发展的成就,增强老干部的感性认识。 三是认真组织离休老干部参加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在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中,除指导各社区老年支部开展学习活动外,还多形式组织开展活动。举办先进性教育专题辅导,帮助老干部进一步认清新形势下开展先进性教育活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进一步增强其“工作上离休,思想上常青”的理念,针对少数离休党员干部年事已高、行动不便的实际,采取集中辅导与个人自学相结合的方法,建立送学制度,确保学习不留空白,不留死角。通过座谈、交流和撰写心得体会等形式,不断提高党员离休干部的思想政治素质。 三、激发活力,开展健康有益活动,使老干部老有所乐 八年来,围绕“怎样使步入桑榆暮景的老干部老有所乐”这一目标,陈泰生倾出全部真情。 一是广纳群言,增强活动的针对性。根据老同志身体状况、兴趣爱好,坚持娱乐性、艺术性和科学性、思想性的有机结合,不断创新工作方法、丰富活动内容,聘请一些擅长文艺、责任心强,并在老干部中享有较高威信的老同志担任工作顾问,定期召开座谈会听取意见和建议,增强活动安排的针对性。 二是点面结合建好活动阵地。先后投资40余万元,在主城区六个街道社区建立离休干部活动服务中心,开辟资料查阅室、图书阅览室、体育健身房、党员电教活动室等,经常组织开展读书、娱乐、健身等活动。区老干部门球场位于市中心黄金地段,是老同志们每天必去的休闲娱乐场地。2001年,随着房产开发热潮的兴起,不少开发商都紧盯这块“肥肉”打主意。老干部们犯愁了,担心这块场地被开发利用。为此,陈泰生多方奔走呼吁,在市、区两级党委的关心支持下,不仅保留了这块地皮,还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大投入,又扩建了两块门球场,并设立了遮阳篷、休息室,总面积达2400多平方米。目前,该门球场已成为老同志们每天活动锻炼、交流信息的好去处。 三是以老干部艺术团为龙头,经常性组织各种文体活动。采取“财政支持一点、企业赞助一点、中心自筹一点”的运营模式,精心打造老干部艺术团,建立了老干部合唱队、读书会、诗词协会、书画协会、京剧票友会等,积极参与区内重大文化活动,影响带动了全区群众文化的深入开展。“六一”前夕,老干部艺术团与城东小学举办了一场寓教于乐的文艺汇演,老少同台演出受到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离休干部蔡明聪老人经过老年大学书画班的学习,从一名普普通通的书画爱好者成为屡获全国大奖的丹青高手。2004年成功承办了泰州市“二运会”老干部象棋、围棋比赛,区老干部代表队取得了四个第一的好成绩,区老干部活动中心也被评为“泰州市群众体育先进单位”。 四、构筑平台,坚持志愿奉献,使老干部老有所为 为充分发挥老干部的作用,使他们能在经济和社会发展中施展才能、发挥余热。陈泰生带领一班人紧紧围绕经济建设中心,坚持个人自愿与量力而行相结合、社会需求同本人志趣相结合的原则,积极构筑各类平台,引导老干部奉献余热。一是组建老干部宣讲团。结合建党、抗战胜利纪念日等,组织老干部与机关年轻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座谈,讲革命、述传统、授党课,以老一辈的革命事迹激励机关工作人员奋发向上、勤政廉政、执政为民。二是开展党员离休干部设岗定职活动,根据党员离休干部的身体状况和特长,有选择地组织老党员协助村、居党组织做好农民和居民群众的思想政治工作,及时化解矛盾,为推动经济更快更好的发展发挥余热。三是成立老干部志愿者服务团。组织百余名老干部担任校内外辅导员、优良传统教育宣传员、文化市场义务监督员、失足青少年帮教员及青工青农的技术培训员。离休干部顾泽彬同志近几年先后为各学校、机关讲演革命传统教育120余场,听众达8万余人次。“五老”下农村,走基层,进社区,在捐资助学、网吧义务监督、法制宣传教育,对青少年进行理想、道德、传统、法制教育,化解邻里纠纷、化解党群和干群之间的矛盾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陈泰生说:“老干部工作是一项晚霞事业,要得夕阳尽朝晖,更应丹心映晚霞,我刚来老干部局是这样想的,今后,只要组织需要我继续做这项工作,我都会把握好每一天,像爱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反哺他们,像尊敬自己的长辈一样去关爱他们,当好他们的保育员、办事员和勤务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