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高邮,老干部思想上有了解不开的疙瘩,生活中遇到不顺心的事情,都喜欢首先到老干部局倾诉心声、反映问题。在他们心里,老干部局就是他们的“娘家”,这里有一位不是亲人胜似亲人、值得他们信赖的“娘家人”——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秦兴龙。 提起秦兴龙,熟悉他的人无不啧啧称赞。他从1971年参加工作以来,因工作成绩突出,两次被江苏省委评为“优秀党务工作者”;还在1985年被评为全国百名优秀青年厂长(经理)和新长征突击手。2001年初调任高邮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兼老干部局局长,从那天起,他就怀着对老干部无比深厚的感情,满腔热忱地投身到老干部工作中。 一、“要超前思考,争取工作的主动权” 作为部门领导,秦兴龙思想意识超前,具有很强的前瞻性。2001年,中央和省委下发了中办、国办61号、苏办73号文件,要求各地对拖欠的老干部“两费”进行彻底清查。当时高邮由于财政困难、困难企业较多,拖欠老干部“两费”超过百万元。作为老干部局长,秦兴龙受命主持高邮市的“两费”清查工作。在他的带领下,市纪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联合组成清欠小组,深入到商业、轻纺、机化、粮食等老干部人数集中的单位和部门,逐人逐项进行核查,摸清了全市拖欠老干部“两费”详细情况。在分析了全市的实际情况后,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一次性地清欠了老干部所有的历史旧账。省和扬州市的调查小组在检查、验收后高兴地说,“高邮是革命老区,老干部人数多,经济基础又比较薄弱,在清欠过程中原想肯定会遇到很大阻力,出现很多问题,但没想到高邮的同志能把工作做得这样好,实在出乎我们的意料。” 2003年,在全市老干部“两费”问题得到解决后,老干部局一些同志认为现在老干部吃饭看病问题基本解决了,以后做工作可以轻松一点了。针对这种松懈情绪,他语重心长地说,我们做老干部工作一定要有超前意识,要把问题想在前头。只有这样,才能变被动为主动,将各种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老干部队伍才能真正得到稳定。他将目光锁定在当时老干部最关心的住房未达标面积货币补贴问题上,尽管当时中央和省里还没有这方面的硬性要求,但他认为,老干部的迫切要求就是我们工作努力的方向。应当先行一步,积极主动地开展工作。为了全面了解全市老干部住房情况,他带领全局工作人员跑遍了各个乡镇、部门,到老干部家中进行走访,掌握了第一手资料。同时联合有关部门积极向市委反映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在他努力推动下,市政府当年就明确规定市财政每年至少拿出100万元专门用于兑现老干部的住房不足面积补贴,同时规定全市的离休干部不分性质,遵循“公开、公正、公平”原则,同等享受兑现政策,这就使困难企事业离休干部的住房补贴兑现工作得到可靠保障。至2005年底市财政共拿出339.5万元专项资金(不包括部门配套资金),已有170名离休干部从中受益。在扬州市各县(市、区)中,全市属苏中老区,经济总体较弱,老干部人数又最多,但老干部住房补贴兑现工作却启动最早、力度最大、矛盾也最少,受到了省和扬州市的高度关注和一致好评。企业有一位老干部,过去信访比较多,而这一次他没有到市里喊一声,没有到部门跑一次,组织上就主动将住房补贴款送到他手上,令他非常感动。 在全市经济体制改制过程中,由于种种原因,不少企业离休干部遗属的生活费、医药费无处落实。每到年关岁尾,总有一些生活困难的遗属找到老干部局申请救助。这些老同志过去与老干部风雨同舟,也曾为革命作出过贡献,现在却连饭都吃不上。老干部遗属丁桂兰,70多岁了还靠在别人家里打工为生。秦兴龙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为了能尽快从根本上解决遗属吃饭看病问题,他数次向市主要领导作专题汇报,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将企业离休干部遗属的生活费全部纳入社会保障统一定时、足额发放,医疗费也参照退休职工实行医疗保险,从根本上解决了他们的后顾之忧。 二、“要主动走访老干部,贴近老干部,做老干部的知心人” “主动走访老干部,贴近老干部,做老干部的知心人”。这是秦兴龙与部门领导和老干部工作人员共勉的话。几年来,他一直身体力行,用行动带动和影响着大家。他建立了老干部联系点制度,主动深入到困难老干部家中,对他们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现场办公,把矛盾化解在萌芽状态。对生病住院的老干部除了及时看望慰问外,还形成制度,每季度组织集中慰问,通过深入细致、热情周到的服务将党和组织的关怀送到每一位老干部的心坎上。市人大离休干部任金富生病住院两月有余,他多次代表市委到医院看望慰问,并嘱托医务人员对任老要倍加关心和照顾。当任老转到省人民医院继续治疗后,他特意挤出时间专程赶往南京看望,为了不影响第二天的工作,他不顾疲劳连夜赶回高邮,到家时已是深夜。市粮食系统有一位离休干部徐凤悟,长期患病住院,儿子下岗后患病需换肾,欠下一大笔医疗费,全家生活极为困难。其子甚至萌发了轻生的念头。秦兴龙知道这个情况后,立即赶到医院看望徐凤悟同志,嘱咐徐老安心养病,代表组织送上了1000元的慰问金,并当场要求老干部局工作人员把徐老的儿子作为定点帮扶对象,切实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坚定他们的生活信心。 2006年初,市某机关下属单位的一位离休干部去世,单位主要领导由于不熟悉老干部政策,错误地认为一切善后事宜应由死者家属操办,仅仅派了一位科长送了一只花圈,单位主要领导未曾去悼唁。老干部子女对此非常不满,准备到市里上访。得知这个消息后秦兴龙焦急万分,立即找到那位领导,认真地向他宣传有关老干部政策及全市的基本做法,严肃地指出这位同志的错误。散会后,又主动陪同那位领导赶到老干部家中,协助妥善处理了善后事宜。某部门一位离休干部,2005年去世时已达到全市离休干部兑现住房补贴的年龄,但该部门配套资金却迟迟落实不了,其子女多次往返于各部门之间,仅车费就用去了近千元。秦兴龙了解情况后立即召开了相关部门协调会,在会上向该部门负责同志宣传了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帮他们明确了责任,妥善解决了问题,老干部子女万分感激。由于工作思路超前,工作方法扎实,五年来全市老干部队伍一直非常稳定,没有发生一起集访事件。省委老干部局有关负责同志说,高邮市已经在江苏省县(市、区)中率先实现老干部工作“零信访”。 三、“要鼓励老干部发挥余热,更要支持老干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 秦兴龙经常教育身边的工作人员说:“我们做老干部工作,要鼓励老干部发挥余热,更要支持老干部各项事业的健康发展,让老同志老有所为、老有所学、老有所乐。” 关心下一代是老同志发挥余热,实现老有所为的重要途径。为此,他力邀老干部担任市“关工委”领导,并和他们共同谋划全市关心下一代工作的发展思路,动员“五老”担任网吧监督员,杜绝未成年人进入网吧,净化了全市的网吧环境;组织老干部、老战士到中小学校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帮助青少年树立正确的世界观和荣辱观。 为了让老同志真正做到“老有所学”,他还经常过问老年大学的具体工作,帮助解决实际困难。一段时期老年大学因部分单位对老同志学费不予报销而出现招生困难,他经过深思熟虑,起草了《关于加强老年大学工作的意见》,引起市领导和各部门、各单位的高度重视,使老年大学这几年来学员一直稳定在200多人,每个学期办班都在十个以上。 作为高邮市门球协会名誉主席,他非常关心老年门球运动,老年门球场紧靠市人民医院,医院为了卫生事业的发展需要,新建16层病房楼,直接影响了老干部在门球场的训练,为了全市卫生事业和老年门球运动的共同发展,他亲自出面协调各有关单位,采取政府拿一点、医院出一点的办法,共筹集40多万元活动经费,用来维修训练场地、兴建全省惟一的县级市室内门球场。在他的领导下,全市老年门球运动近几年发展很快,整体水平处于全省领先位置,成为老年活动的一大亮点。在28次参加的省、县级市比赛中,7次获得冠军,25次进入六强;3次省十强排名赛上均进入前十强。 为加强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改善老同志的活动环境,2004年,他积极向市委、市政府申请专款修缮老干部活动中心——晚晴园。为节省费用,他亲自设计维修方案,测算经费。维修中,经常检查工程质量。经过多方努力,高质量完成了修缮工作,使“老干部之家”面貌焕然一新。 几年来,秦兴龙一直坚持求真务实,开拓进取,将一片爱心全部奉献给老干部和老干部事业,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做出了不平凡的成绩,多次受到上级的表彰。面对荣誉,他显得格外谨慎和谦虚,在他心中,金杯银杯不如老干部的口碑,金奖银奖不如老干部的夸奖,能被广大老干部视作贴心的“娘家人”,就是对他工作最好的肯定和最大的褒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