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开《常州市市级机关党员干部格言警句选编》一书,上面登载着中共常州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帅玉琴的座右铭:“我们的工作如同在党、政府和老同志之间架设的一座桥梁——当好一名桥工责无旁贷。”她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几年来,帅玉琴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依靠各级党政组织,带领全局干部群众,服务中心,围绕大局,开拓创新,克难求进,保证了党和政府各项老干部政策的落实,保证了老干部队伍的稳定,开创了全市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新局面。 一、党的需要就是“桥工”的岗位 2001年春天,新世纪的钟声刚刚敲响,常州市委决定帅玉琴到老干部局任副局长,主持日常工作(2003年8 月任局长)。这个决定完全出乎帅玉琴意料。此前,她先后担任过市轻工局副局长、化工局党委副书记、纪委书记、化轻国资公司党委副书记等职,手下领导了大大小小近百个国有企业,她和企业打了几十年交道,也结下了不解之缘,习惯了轰轰烈烈的工作。一下子调到一个只有十七个人员的单位做领导,从事比较寂寞和单调的工作,心理上面临调适和挑战。 上任之时,正值我国的改革进入攻坚阶段,社会转型期各种矛盾凸现,给老干部工作也带来震荡。老同志频繁来信来访,给帅玉琴提出了许多没有遇到过的问题。其中有的反映企业改制以后老干部的专项经费不能按时足额发放;有的反映城市改造拆迁老干部需要购置新房,但按房改政策应该享受的购房补贴得不到落实;有的反映破产关闭企业老干部党员党费找不到地方交;还有驻常部省属单位老同志要求参加地方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看着听着,帅玉琴心里沉甸甸的,她像桥工听到浪涛拍岸的声音,从中感觉到肩上担子的分量。看来组织上交给自己的不是省工的活儿。 时不我待,长期快节奏的企业工作养成了帅玉琴风风火火的工作习惯,老同志的呼声就是命令,等不及慢条斯理地研究,也找不到书本里、文件里的现成答案,只有在实践中探索学习,在造桥中学习造桥。帅玉琴主动征得市委、市政府、组织部领导的重视和支持,积极协调市体改委、经贸委、财政局、信访局、房管局、劳动和社保局、卫生局等部门,由相关部门组成调研小组,带领局分管领导和责任处室的同志,深入各个老干部比较集中的单位,认真听取单位负责同志的意见和建议,掌握第一手资料。召开不同对象的老干部座谈会,把握老同志的脉搏。调研小组还赴苏州、无锡等地取经,拓宽思路。在此基础上,提出符合常州实际情况的、可操作的方案,供给市委、市政府研究决策。由于调研细致、数据准确、方案可行,市委、市政府相继发出了《关于做好市属改制企事业单位离休干部管理服务工作的意见》、《关于转发<常州市市直单位离休干部住房货币化补贴实施意见>的通知》和《关于转发驻常部省属单位离休干部干部医疗费管理实施意见》等文件。这几个文件的出台,起到了雪中送炭的作用,体现了党和政府对老干部的关心爱护,使得新形势下老干部两项待遇的落实有章可循。 文件下发后,关键是落实。帅玉琴深知政策的落实比政策的制定更难,为此她又亲自带队深入基层单位进行督查,了解情况,发现问题。2005年初,为了使离休干部住房补贴早日到位,完成市委、市政府年底前完成发放住房补贴工作的任务,帅玉琴借当时全市党政机关开展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的契机,向市委组织部主要领导提出了借助先进性教育,使党员受教育,老干部得实惠,推动老干部住房政策落实的建议。组织部领导同意了她的建议,责成全市11个督导组对首批参加先进性教育的有关单位进行专门的督办,把按时完成这项任务作为整改工作内容之一。这项措施有力地推动了老干部住房补贴政策的落实。年底,又组织力量对所有市直单位的完成情况进行了一次拉网式的调查,确保把好事办好,把好事办实。 目前全市市直单位的离休干部住房补贴已经全部解决,全市七个辖市、区有六个已经解决;2002年6月以后改制的市直离休干部已经进入了财政专户;所有辖市、区企业离休干部的归属管理问题都已全面落实;地方离休干部医疗费统筹的大门也已经向驻常部省属单位打开。就这样,帅玉琴很快融入到了老干部的大事、急事、难事中,每当提起她转岗时的情形,她都是淡然一笑:“事情总要人干。” 二、“桥工”的心紧贴着过桥人的心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和完善,人们的价值观发生了变化,由于老干部队伍普遍进入“三高期”,老干部逐步边缘化了。帅玉琴深感到社会变,但我们政治上尊重老干部、思想上关心老干部、生活上照顾老干部的使命没有变,在老干部局工作,特别是做领导工作,必须带着党性做工作,带着感情做工作,带着爱心做工作。 要当好称职的桥工,心中要时刻装着过桥的人。帅玉琴先从领导班子制度建设抓起,她主持制定了局领导接待日制度、局领导干部老干部工作联系点制度、领导干部调研工作制度、走访慰问住院老干部制度等一系列旨在加强同老干部的联系和沟通、及时掌握基层单位老干部工作动态的内部制度。在执行这些制度时,帅玉琴也是身体力行,做在前面。 2002年,常州市行政区划进行了调整,新成立了武进区和新北区,许多老干部反映原有免费公交线路到不了两个新区,要求增加免费线路。帅玉琴听到老同志的意见后,主动到公交部门协调。当时常州的公交体制比较复杂、公交经营情况也不理想,增加免费线路难度很大。但是帅玉琴发扬锲而不舍的精神,在各个有关部门之间往来奔波,积极协调,最后得到当时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支持,为老干部增加了四条免费公交线路,老同志可以乘上免费公交到达两个新成立的区。 为了了解原市老领导离退休以后的家庭生活状况,帅玉琴亲自挨家挨户进行走访,倾听他们的心声,把家家户户的情况看在眼里,记在心里。回来后分门别类进行整理,就建立老领导医疗绿色通道、老领导定期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老领导公共图书馆借阅图书资料、专设老领导阅文室以及进一步广开言路、建立老领导参政议政平台等问题向市委、市政府领导进行汇报,市委十分重视,召开书记会议进行研究,对以上问题逐项予以解决,受到老领导的好评。 平时工作中,帅玉琴总是想老同志所想,急老同志所急,老同志合情合理的要求,她竭尽全力协调解决;老同志的要求一时解决不了,她做好耐心细致的思想工作;老同志的要求不属于本局职责范围的,她也积极向有关方面反映。老同志有话,愿意对她说;老同志没事,也愿意上门看看她。她怀着一颗爱心对待每一位老同志。2005年,有一位武进区的离休干部情况特殊,在解决住房补贴过程中遇到一些周折,由于本人对住房补贴的政策不理解,四处写信,信中还对老干部部门的分管领导进行了不实的指控。帅玉琴没有因为来信与事实不符而忽视,她一方面和武进区有关方面积极协调,商定补贴方案。另一方面利用星期天,约了武进区委老干部局的负责同志一起,驱车赶到老同志家中,向老同志耐心解释离休干部住房面积差额部分货币补贴的政策,详细说明老干部工作部门为帮助他解决补贴所作的努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一番话说得老同志心悦诚服,连连为自己错怪老干部工作同志而道歉,并且愉快地接受了组织上的补贴方案。 三、“桥工”的职责就是奉献 老干部工作部门是一个公共权力资源相对弱化的部门,老干部工作是一项艰苦而繁琐的工作,帅玉琴到老干部局以后总结出这里工作的特点是“三多三少”:即医院里跑得多,殡仪馆到得多,哀乐声听得多;流动换岗少,上报上镜少,出国出境少。在这个不显山不露水的部门从事没有名没有利的工作,靠的就是奉献。而要当好一个老干部部门的领导,就意味着必须付出加倍的奉献。帅玉琴经常教育全局的干部群众,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要和权力部门比服务,和先进部门比作为,和殷实部门比贡献。在日常工作中,帅玉琴克己奉公、廉洁自律、处事低调、为人正直,从不利用职务之便谋取私利。她心里琢磨的是工作,努力追求的是事业。 那是2003年的冬天,帅玉琴的母亲身患重病,生命垂危。作为长女,帅玉琴理应留在母亲身边,尽一份孝心。可正在此时,省委老干部局通知召开全省老干部局局长会议,传达贯彻全国老干部工作会议的精神。帅玉琴一咬牙,舍了小家为大家,踏上了赴省城开会的路,只在心里默默祈求母亲能等到女儿回来。可是,母亲没有等到这一刻就走了。帅玉琴会议期间接到了噩耗,悲痛的眼泪夺眶而出,那止不住的泪水从南京一路流到常州。 帅玉琴从来不计较个人利益,她把关心和体贴都给了老干部局的干部群众。局里同志政治上、学习上、工作上要求进步的诉求都挂在她的心上;同志们遇到孩子入学、亲人生病等生活上的困难她总是主动关心解决;在各种荣誉面前她想到的都是别人;同事们在工作中受到的委屈和误解,她总是主动分担;她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在全市老干部系统和广大老干部当中享有很高的声誉。 桥工的无私奉献换来了桥梁的坚如磐石,也得到了党和人民所给予的各种荣誉。2001-2004年,老干部局连续被中共常州市委评为“团结、廉洁、开拓”好班子(2005年待宣布);2003年市委老干部局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江苏省人事厅评为“江苏省机关事业单位工资和离退休管理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市委老干部局被江苏省委组织部、老干部局评为“江苏省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2005年,老干部局被常州市委、常州市人民政府评为“市级机关作风建设优秀单位”。帅玉琴是常州市委老干部局这个可以称作“桥工班”的班长,她的身后成长着16位“桥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