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干部心中的好站长 ——记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调研员顾秀芝

2016-12-30 14:03|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633| 评论: 0

顾秀芝现任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调研员东直门管理站站长。顾秀芝所在的东直门活动站地处文化部东直门宿舍楼地下室。每天早晨一开门,老同志们就如约而至,各取所好,看书看报,下棋打牌,家长里短。老同志有什么事都愿意找她倾诉,把活动站当成了自己的家。他们说:“小顾对我们老干部,那是没得说,工作起来认真负责,对我们更是细心周到,没得说!”

尽心尽力暖人心

    活动站是老干部活动的阵地,日常要向老同志开放,定期组织传达文件、局级阅文和理论学习。顾秀芝11年如一日扎根一线,把管理站当成自己的家,把老同志当做自己的亲人,全心投入,无私奉献。为老干部服务,要有责任心;而为老干部服好,让老干部满意,则更需要爱心、细心和耐心。顾秀芝做到了。她的工作充满激情、干劲和韧劲,用真心得到了老干部的肯定,赢得了他们的拥护和称赞。用她自己的话说:“自从20007月到站上工作,跟老干部们朝夕相处,感情上已经跟一家人一样了。他们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为革命和建设贡献了一辈子,也是我的老师长辈,教育我成长;为他们服务是我的责任,更是我的荣幸。”她用实际行动实践了这些话。

东直门站原本是由一个布局较乱的半地下室改造而成,不但缺乏硬件设施,还存有安全隐患。为了让老同志有一个较为舒适的活动场所,顾秀芝就任站长以后,多方奔走,向有关部门和局里积极争取,对活动站进行了整体改造装修,逐渐添置了健身器材、电脑、投影仪等适宜老年人的学习和活动设备。细心的顾站长还从老同志角度出发对管理站的每一细节进行了优化:为老同志下台阶方便,从入口到地下室的楼梯边安装了扶手;为防止老同志脑袋磕碰,在屋顶的低矮处贴上了黄色反光条;为营造舒适的环境,养小鱼,种花草,张贴书画;为做到心中有数,她精心设计了写有全体老同志名单及联系方式的挂板。在顾秀芝的精心经营下,原本杂乱的半地下室成了温馨舒适的老干部之家。

在硬件条件具备后,顾秀芝又张罗着丰富老同志的精神生活。她发动自己各方面的关系,多方寻找授课老师,挤出经费购买字帖、毛笔、乐器等器材。在她的努力下,东直门站文化部老年大学分校成立了,声乐、书法和绘画三个兴趣班开办得有声有色,极大丰富了老干部的业余生活,受到老干部的欢迎。2001年,她与站里几位热爱声乐的老干部组成了合唱队,既当组织者,又当服务者,合唱队十年来一直坚持定期学习,水平逐步提高,已有成员近20名,多次对外参加演出和比赛。2008年,合唱队代表文化部应邀参加了北京市“迎奥运百团万人大合唱”活动,起到很好的宣传和交流作用。为了更深入地了解授课和活动的效果,体会老同志的学习感受,她亲自参加上述活动,以便提供更好的服务。她组织老同志春秋游,事先都多渠道搜集景点信息,提前踩点探路,并密切关注天气变化,甚至电话咨询当地旅游局,为的是确保老同志安全、舒适、愉快。11年来,东直门站每次春秋游都很有特点,别具新意,从未出过纰漏,成为深受老同志欢迎的品牌活动。

东直门站所在的胡家园小区,居住着60户部机关老同志。老同志反映的小区中的电梯老化、楼道多年不粉刷等许多问题,不在管理站的职责范围内,但只要是关系到老同志切身利益,顾秀芝总是毫不犹豫地挺身而出,积极为老同志反映呼声和意见,及时与制定或执行政策的部门沟通,一旦符合政策规定,力争给予解决。

春风化雨倾真情

顾秀芝在生活上全心全意地关心照顾站上的老同志。东直门站有离退休人员93人,其中离休17人,人员情况各异,有领导干部、有工勤人员、有资深外交官,也有因机构改革提前退休人员。细心的顾秀芝通过家访、探望、与其子女沟通等方式进行逐个摸底,对老干部的情况分门别类、一人一册地进行整理登记,有针对性地提供服务和帮助。随着离休人员“双高期”的到来,顾秀芝感到,单靠打电话联系已经无法解决老干部的实际困难,要想切实为老干部排忧解难,就该带着感情,走近他们,才能深入了解情况,想他们之所想,急他们之所急。

2009年的一天,顾秀芝参加老同志追悼会回家途中骑自行车被汽车撞倒,左手骨折,打上了厚厚的石膏。第二天,当她听说站上离休干部李家哲不慎摔断股骨头,需要马上做手术时,她忍着手臂的伤痛,立即赶往医院看望。当时,李家哲被固定在床上,全身不能动,吃东西都要别人喂,而接下来的手术能否成功更让其焦虑不安。言谈话语中,老人唉声叹气,“老了,不中用了”这样的话时时挂在嘴边。这时,顾秀芝语气轻松地对她说:“您瞧,不止老了才摔跤,我昨天还摔了一跤,今天手上打着石膏呢。”说完忍痛举起缠着绷带的手给李家哲看,老人突然间找到了“同病相怜”的人,负面情绪明显地被分担了一半。然后顾站长又和老人聊起了其疼爱的外孙女情况,老人心情逐渐好转,接下来的手术也很成功。细心的顾秀芝就是凭借对老同志家庭情况的了解,从中找到了其有力的精神支持源泉,春风化雨地做思想工作。

离休干部陈继良被确诊患有严重抑郁,住进北京大学第六医院。治疗没多久,病情刚有好转,他就不想再治疗,要求马上出院。老伴说服不了他,一时没了主意,就给顾站长打电话请求帮助。顾秀芝当即让她把电话转给陈继良,苦口婆心地劝说他,一切要听大夫的,好好接受治疗,一定会有效果。紧接着又给主治大夫打电话,说陈继良是打过仗的离休老干部,希望医院能予以照顾。陈继良听了顾站长的劝告,情绪平稳了很多,配合医生继续治疗,病情大为好转。出院前一天,顾站长到医院看望陈继良。老人面貌焕然一新,握着她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老伴在一旁说:“我们一辈子都感谢你!”

退休干部罗文明身患肺癌,去年9月在四川度假时,突然感觉病重,第一时间想到的是顾站长,在长途电话中说自己快不行了,想回北京中医治疗,请帮忙联系中医医院。顾站长立即协调医务室和有关医院,使罗文明一回到北京就解决了看病拿药的问题。不到1个月,罗文明独生女大清早打来电话说“父亲要走了,该怎么办啊”。顾秀芝顾不上吃早饭,赶赴老人家中安抚家属,帮助办理老人后事。至今罗文明的家属都非常感动,一再表示感谢。

离休干部穆英传年近90,近于瘫痪,内心较为孤独。她经常前去探望,陪老人聊天,听其讲革命故事,一聊就是一下午,用热情的话语温暖老人的内心。有时老人意识不清醒,认不出人,但顾站长来了,老人一眼就能认出来。离休干部陈瑛已定居昆明,顾秀芝经常下班后用家里的电话,为其送去组织的关心和问候。去年她到昆明出差,带着水果专门绕道到陈瑛家中看望,老人家既意外又高兴,更深受感动。

无私奉献写春秋

顾秀芝从来都是把老同志的利益摆在第一位,而把个人的利益放在后面。东直门站有9间屋子,作为站长,她却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而是把全部房间都作为老同志的活动空间,在门厅里摆上两张桌子就算办公桌了。她经常一整天都在地下室里工作,有时一呆就是十个小时,常年累月得了胃寒,却从不向别人提起。冬天没来暖气的时候,地下室很冷,站里的老同志看见了,心疼地说:“小顾啊,别忙了,抽空到上面晒晒太阳吧。”

管理站的工作多而杂,需要耗费大量的精力。自从顾秀芝担任站长后,陪伴老母亲的时间少了许多。母亲虽然就住在顺义,交通很方便,但是繁忙的工作却让她很少能抽身去陪老母亲。2004年顾秀芝的母亲去世,她再也没有机会去陪母亲了。这是她最大的遗憾。

也许是为了弥补这个缺憾,顾秀芝一直把站上的老同志当作亲生父母一样,不是女儿胜似女儿,满怀真情地去关心照顾他们。多年的倾心付出,使她在老同志心中树立了很高的威信。提到顾秀芝,站里的老同志都说:“小顾既善解人意,又善于沟通,站上离不了她,我们也不能少了她。”的确,按惯例,活动站的站长是轮岗制,3年为一任期,可东直门站的老干部多次表示:“小顾可不能走啊,我们离不开她。”就这样,她一干就是11年,成为文化部离退休干部局成立以来任期最长的站长。

顾秀芝就是这样,带着对老干部的深厚感情,长年工作在老干部工作一线,全心全意为老干部办实事,排忧解难。付出得到了回报,她的辛勤工作得到了老干部的认可,也得到了领导的肯定。近几年,她连续年度考核优秀,并荣立个人三等功一次,受到了部党组的嘉奖。在荣誉面前,她一如既往,充满激情和干劲,竭诚服务,为老干部事业奉献着自己的光和热。而在她看来,最大的鼓舞来自朝夕相处的老同志们的肯定和拥护,正如老同志们所说,“她永远是我们心中的好站长!”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