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奉献者无私奉献 ——记四川音乐学院离退办主任吴静

2016-12-30 13:40|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754| 评论: 0

18年来,四川音乐学院人事处离退办主任吴静用柔弱的身躯支撑着一个丈夫身患尿毒症,老母瘫痪在床的家庭。在生活中用温柔、贤惠体贴、关心着老同志。在工作中用真诚无私的爱,满腔热情地将党的温暖送给老同志,将学院的关怀送给老同志,构建了和谐的离退休干部工作。她所在的部门七次被省教育厅、成都市评为离退休工作先进集体,个人六次被学院评为先进个人和优秀党员,2010年又被四川省老干局评为四川省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她用她平实的工作、坚韧的意志、豪迈的激情,忠于党的事业,全心全意为老同志谋利益,实现了她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为奉献者无私奉献”的崇高理想。

恪尽职守,忠于党的老龄事业

吴静在本职岗位上坚持“服务奉献”的理念,积极探索、认真调查研究离退休工作中的新情况、新问题,始终不逾地全心全意做好全院三百余名离退休教职工的服务管理工作。

四川音乐学院是一所专业的艺术院校,现有318名离退休教职工,学院教师大都具有张扬感性的艺术特性。在和他们交流和沟通中,吴静充分发挥自己热情周到的魅力,在面对老师的询问和倾诉时,她总是耐心细致,在面对老师的误解甚至是责骂时,她总是面带微笑,从来没有跟老同志们红过脸,始终保持着尊重体贴的服务精神。

学院仅离退休正副教授就有148名。为了把党的关怀、学院的温暖送到老同志身边。吴静坚持在工作中创先争优,认真贯彻落实关于离退休人员的方针政策,积极争取学院的待遇倾斜,多次得到学院党政领导的支持,2006年到2011年,离休人员的年收入增幅达61.8%,退休教职工增长47%

学院领导非常重视老干部工作,及时了解和解决他们的实际问题,凡是老同志的困难都尽可能地解决,为学院离退工作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学院每年定期组织老同志座谈会,年终,学院领导集体向老同志们拜年。吴静在充分听取了全院老同志的意见和建议之后,准确及时地向学院领导做出汇报,在学院领导和老同志之间建立了一个畅通和谐的交流渠道。吴静先后为13位年满九旬的老同志举行了寿诞,并协助学院逐步建立起了为“708090周岁老人祝寿,送鲜花祝福、送慰问金关怀的慰问机制。

生活上,尽心尽力为老同志服务

老同志们有什么问题就想到她,老同志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闺女。

学院老同志生了病,很多时候第一时间就想到了离退办,想到了吴静,无论吴静在学校还是在家,上班时间还是节假日,老同志们需要的时候,总是随叫随到。一天,一位老教师生病了,他的妻子急匆匆地来找吴静,当时正值午饭时间,吴静放下筷子就跟着她迅速把老教师送到了医院。望着放在桌上的筷子,吴静的父亲感慨万分,既心疼女儿又为女儿的奉献精神感到无比的欣慰和自豪。

对行动不便的老人,她尽可能地上门服务。学院一位老红军,由于腿脚行动不便,长期独自生活。一天,吴静带着老红军最喜欢吃的酸奶探望她,进门一看,发现她卧病在床,已经两天没有吃东西了,便盆里塞满了粪便。吴静拿起便盆就清洗,老红军感动得热泪盈眶。老人多次拉着她的手说:“你是我的女儿多好啊。”为了感谢学院,回报组织,老人将自己15万元积蓄捐给了学院教育基金。

学院一位退休女同志, 90多岁,老伴去世多年,身体多病,腿又有残疾,本应颐养天年,却因家有一位50多岁的脑瘫儿子,不得不长期孤身照顾病儿。为了让老人树立生活信心,克服家庭困难。吴静将她作为重点帮扶对象,经常上门做她的思想安慰工作,帮助她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并尽可能地为她解决生活困难,让她感受到了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老同志去世了,无论节假日,她都会亲自为他们作最后的送别,代表学院为他们送上最后的关怀。1999年的大年初一,吴静正在公婆家陪老人过节,正当全家欢聚一堂的时候,接到了学校林老师去世的消息,她二话没说,丢下家人就迅速赶往了学校,帮助家属办好了一切后事,林老师的家人称至今仍被吴静的敬业精神深深感动着。吴静的女儿年幼的时候,只要看到学校的花圈,回家后就会说:“妈妈,你又要忙了。”面对家庭重压,吴静没有向困难低头,也没有向组织上提出任何要求,而是勇敢地面对现实。一边照顾好母亲,一边鼓励丈夫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没有因为自己的家庭困难而影响工作。2010年,已卧床15年的老母知道自己的时间不多了,多次向她提出想回到自己生活和工作了几十年的故地,去见一见多年的老友和邻居。为了了却母亲的愿望,吴静专门租车将她的母亲送回贵阳,在返黔途中,当她得知学院有一位老同志病逝后,立即将护理母亲的事交给了自己的妹妹。看着母亲期盼的眼神,她忍着内心的痛苦,毅然告别了母亲,含泪返回了成都。大爱就这样在小家中传递着。

危难中,关爱老同志是自己的使命

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时,学院一批老同志正在震区活动,离退休老同志的安全紧紧地牵动着吴静的心,她第一时间赶到几位行动不便的老同志家中,协助其家人迅速转移到了安全地带。为了让疏散出来的老同志们有一个安身之处,她带领办公室的同志们将老年活动室打扫干净,提供给老人们避害躲灾。为了让暂居在此的老同志有水喝,她将饮水机搬到了活动室。为了让老同志能及时了解灾情,了解时事动态,及时安装了闭路电视,为老同志创造一个良好的暂居环境。

地震发生时,学院有10位离退休老人被困在了崇州市鸡冠山。为了尽快让老人们脱离危险,吴静一次又一次地与老人们电话联系,寻找他们的行踪,并多次做被困老人家属的安慰工作。在得知他们还滞留在重灾区时,又主动与当地政府联系,寻求他们的帮助。在多方努力下,终于在震后的第三天与他们取得了联系,并立即联系学院派车前往接应,10位老人安全地回到了家中。脱险后的老人们高兴地说:在危难中有组织的关怀是我们最大的幸福。

创造条件,让老同志过上幸福的生活

为了让“老有所乐”落到实处,丰富老同志的晚年生活,在学院领导的关怀下,离退办坚持开办了老干部活动中心,定时开放从未间断。从当初的十几平米的小环境,到现在一百多平米,拥有现代娱乐设备的新环境,为老同志“老有所乐”提供了一个更加舒适、方便的条件。同时,还根据老同志的兴趣爱好,成立了钓鱼协会,每月两次组织他们到郊外钓鱼;成立了骑游队,每周三外出骑游;成立了书画棋牌组,不定期地组织书画展出。每年还要组织6次以上的郊游,让老同志有更多的机会拥抱大自然,拥有健康快乐的身体和心情。

离退休老同志对学院有着深厚的感情,非常愿意为学院的建设和发展发挥余热。本着“自愿、量力”的原则,有十多位老同志担任了学院顾问组、督导组、巡视组的工作,数位原党务工作者被学院聘为“特聘组织员”,有六十余位老同志主动承担了教学工作及培养硕士研究生的教学任务。离退休老教授毕兴和韩立文等编撰的5350万字的《王光祈研究》在2010年获得了四川省政府哲学社科成果一等奖,这是学院迄今为止在人文社科研究领域中获得的最高奖项,老教授们绽放出了积累多年的艺术辉煌。

四川省老教授协会艺术专业委员会于20084月下旬成立,协会办公室设在四川音乐学院离退办,吴静除了在协会日常工作、艺术团的建立工作中认真负责,更是为四川省首次在离退休老教授中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的试点工作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有些老教师辛勤耕耘了一辈子,由于历史的原因而没能得到教授的荣誉,通过在离退休老教师中开展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资格评审试点工作,使符合条件的老教师评上了高级专业技术职务,让老教师们在晚年得到了极大的心理安慰和精神鼓励。

吴静具有很高的团队影响力,起到了领导的标杆作用。在她的带领下,整个部门的工作人员都能够做到热情周到,细致耐心的为老同志服务。平时无论在工作中还是生活上,她都对同志们关怀备至,在她的影响下,离退休办公室的每一位工作人员都受到了老同志们的肯定和赞赏,得到了老同志们的爱戴和尊敬。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