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张,我家下水道堵了,可儿女们都不在家……” “小张,我小孙子上学的事儿有眉目了吗?” “小张,咱老干部文艺队得置办30把红扇子,我们跳舞急等着用呢!” “小张,下班来大姐家吃饭啊,大姐今天包饺子!” 小张是谁?大家为什么都找他办事?又为什么和他那么亲? 小张,名叫张国兴,1953年9月出生,自1997年以来,一直担任河南博物院老干部科科长。其实小张并不小,算起来已近花甲之年,担任老干部科科长也有14个年头了。被如此亲切地称呼,不仅因为老干部们年龄都比他大,更重要的是,在他的身上有股锲而不舍的劲头,他总是笑容可掬、步伐矫健、干劲十足。在老干部心目中他就像一个年轻的小伙子,勤快能干,更是一位好同志、好亲人,值得信赖。 俯首甘为孺子牛,他扎实工作,无愧于心
河南博物院有离退休干部60多人,近几年,随着退休人员不断增加,老干部科的工作量也越来越大,但不管事情再多,任务再重,张国兴始终都不曾退缩,不曾懈怠。在院党委的大力支持下,他带领老干部科的同志们深入学习有关文件、资料,倾听老干部对落实文件的意见和建议,了解大家的所需所想,及时向院党委汇报。同时,他也坚持定期向老干部通报院内工作,虚心听取老干部们的宝贵意见。在一次季度通报会上,有老干部提出,随着时令的变化,昼长夜短,下午天未黑,早上天大亮时,院内的照明灯和围栏灯仍旧亮着,造成浪费。老干部建议院里要加强节能意识。张国兴意识到这条建议很有价值,便及时汇报到院里。当天博物院就召开会议,对全院职工进行教育,并开展自检自查,坚决杜绝资源浪费现象的发生。 张国兴深知,要把老干部工作做好、做实,就要以制度规范责任,以责任推动工作。老干部科根据上级有关规定,结合博物院实际,先后建立了《老干部科工作职责》、《老干部科人员工作守则》、《定期召开座谈会制度》、《老干部学习制度》、《老干部用车制度》、《探望、慰问老干部制度》等十余项规章制度,使老干部工作逐步走上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在众多制度中,有一个是张国兴烂熟于心的,那就是老干部工作档案。它只是一个制度的附件内容,却成了张国兴的宝。工作档案上详细记录了每个老干部的思想情况、健康状况、个人爱好、出生时间、家庭住址、联系电话、子女单位、联系方式等内容。为了方便工作,他把这些内容都抄到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以便有事情及时取得联系,有困难随时上门解决。为此大家笑称:“小张哪里像领导,根本就是个不折不扣的勤务员嘛!” 为了丰富老干部的生活,老干部科特别重视有计划、有目的地安排一些文明向上、适合老年人特点的文体活动。积极协调在家属院建造老干部活动室,配置各种文体设施、健身器材,为老同志营造了一个便利、舒适、休闲的活动场所。此外老干部科还组织身体较好的老同志赴陕西、桂林、洛阳、河北避暑山庄等地参观。一次从桂林参观回来,好多老同志竖起大拇指直夸“小张”有一套。原来,前一批去桂林的同事反映,一路上盘山公路较多,很多年轻人都晕车了。张国兴了解到情况后,提前几天嘱咐每一位老同志都备好应急药品,注意饮食和休息。在去桂林的路上,张国兴准备了一大堆戏曲的碟子,在车上为老同志们开起了戏曲竞唱会。大家一路上有说有笑,唱曲儿,讲故事,等到了桂林,没有一位老同志晕车或身体不舒服,保证了整个团队的正常参观。在张国兴和众位同志的努力下,老干部科的工作踏实认真,成绩突出,连续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单位”、“暑教工作先进集体”。 用真心换真情,他比亲人还要亲
在多年的工作实践中张国兴认识到,老干部具有坚强的党性和组织观念,他们不愿向组织提要求,添麻烦。可实际上很多老干部子女不在身边,生活上有诸多的不便,精神上需要慰藉。张国兴一直把老干部工作视为党赋予自己的一项特殊而重要的任务,鉴于此情况,张国兴没有坐等老干部自己提要求,他主动登门逐一了解老干部的生活情况、存在的困难,积极采取有效措施,细致、周到的解决各种问题,切切实实为老干部办实事、办好事,使老同志们心情舒畅、生活轻松、安享晚年。 张国兴熟知每位老干部的出生时间和身体状况,每到老干部生日,他都会把精心准备的生日蛋糕送到家。好几次,连老人家属都忘记了,当看到他把蛋糕送到老人面前时,老人子女脸上难掩感激与愧疚之情。由于老干部年龄大,容易激动,每到节假日来临时,张国兴必定会给每位老同志打一遍电话,嘱咐老人家,家人团聚之时心里高兴,但要适当控制情绪,避免过于激动,影响身体。如果节假日老人独自在家的,他都会去老人家里看看,帮老人干干家务,聊聊天。为此有人问张国兴:“你把时间都花在大家身上,自己就不需要假期吗?”每当这时,他的眼里虽流露出丝丝愧疚之意,脸上却挂着满意的笑容,他说:“在这方面我确实愧对我的家人,我没有太多的时间陪他们,但是我舍弃小家,照顾到的是博物院老干部这样一个大家庭,看到老同志舒舒服服、高高兴兴的,我心里就踏实,我觉得值了。” 老同志生病住院,不管是白天或是晚上,他都要及时汇报给单位领导,并赶去医院看望。有一年春节院里连续有两位老同志病故,他听说后,放弃和家人团聚的机会,立即打车到老同志家里,帮助处理后事。老人家属因失去亲人悲痛交加,又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理这样的事情。张国兴一方面安抚家属情绪,一方面还帮着为去世的老同志穿衣服、抬遗体,联系医院和殡仪馆,一忙就是好几天,家属对此十分感激,专门找到院里领导,对张国兴提出表扬。有一位老同志的家属,直接在追悼会上向众人表达对张国兴的深切感激之情。 14年来,他和老干部科的同志坚持每季度开展一次老干部工作通报会,坚持每年为老干部举办六次文体活动。坚持每月把生活补助、奖金、福利送到60多位老干部家中,坚持为老同志办理乘车证500多本,坚持为老同志安排后事,奔波于医院和殡仪馆40多次。他本人也联系9年被省文化厅评为老干部工作先进个人,多次被河南博物院评为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 发挥余热,老有所为,他让老人更自信
为了让老干部老有所为,老有所乐,张国兴结合实际,积极探索新时期老干部发挥余热的新途径、新办法、新载体,充分发挥老同志的政治优势、经验优势和资源优势,使他们以饱满的热情和踏实的工作,为繁荣经济、发展文博事业作出新的贡献。 老干部了解历史、心系祖国、关注社会发展,他们在维护社会稳定、践行社会主义荣辱观、支援社会主义建设等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优势。为此,张国兴每年暑期都会请老干部给青少年作革命传统报告。离休干部张培山、巩呈祥联系亲身经历,为青少年讲述中国共产党带领全国人民英勇奋战,建立新中国的艰难历程,从而增强孩子们爱党、爱国的坚定信念,树立勤奋学习、报效祖国的决心。在博物院家属院,张国兴组织老同志坚持开展社会公德、家庭美德和“三讲一树”教育活动,积极参与家属院管理。几年下来,家属院60%以上的家庭都被评为“五好文明家庭”。多年来,老同志们还积极参加扶贫助残、支援灾区、为贫困群众捐款、捐物。 离退休后,很多老同志在家里闲不住,一心想为文博事业发挥余热。张国兴将情况及时向院领导汇报,院里高度重视,并设立专项科研资金,大力支持老干部申报课题,开展学术研究。从此,张国兴便积极联系,多方沟通,使得许多老同志走出家门参与到了文物鉴定、活动策划和业务咨询等工作中。全院具有高级职称的22位离退休干部,有90%被省文物局、博物院以及社会上其他单位所聘任。2000年以来,院里几位资深老专家先后参加省内外博物馆及有关单位召开的评审会、论证会、业务交流会等700多次,由博物院离退休干部主编或参与编写的学术论著有30多部,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 张国兴不仅利用博物院的资源丰富老干部生活,他还鼓励老同志多参加不同形式的社会活动。省直老干部诗词研究会、关心下一代协会、书画协会、中国牌协会、门球协会、钓鱼协会……处处都有博物院老干部的身影。此外,博物院还有一个出色的老干部文艺演出队,2005年以来,演出队先后参加厅直老干部运动会、博物院迎新春联谊会、军警民共建联谊会、社区文艺汇演20余场,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赞扬。 为了老干部活动的顺利开展,张国兴默默地奔波着,无悔地付出着。每次活动前,他都会细致地安排好各项准备工作,活动结束后,他要保证平平安安地把老同志送回家。丰富多彩的生活,使老同志们神采奕奕,自信满满,人们为老同志们取得的成绩鼓掌、喝彩,而他只是远远的站在角落里注视着这一切。他不喜欢张扬,最擅长的就是脸上那一抹会心的微笑。 张国兴的事迹很平凡,不惊心动魄,更不激昂壮烈。但是这平凡中透着真切,细微中涌动着真爱。他的付出如涓涓细流,源源不断。他不会把时间花费在高谈阔论、争名夺利上,而更愿意坐在老同志身边,听他们倾吐衷肠,更愿意奔波在为老同志排忧解难的路上。他起得最早,回家最晚。14年来,他见证着老干部们充实、祥和的生活,这是让他最满足,最幸福的事情了。而拿什么来为他的付出作见证呢?也许是他那日渐斑白的两鬓吧!亦或是那日渐迟缓却异常坚定的脚步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