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干了8年副区长的王慧生调任漯河市委老干部局局长,在这个岗位上一干就是15年。 她以满腔的热情,无怨无悔地投入老干部工作中,赢得了广大老干部的赞誉。2006年漯河市被评为“全国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王慧生同志作为先进代表参加全国表彰会,受到时任国家副主席曾庆红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亲切接见。之后的5年间,漯河市委老干部局又先后荣获全国“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全省“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五好”基层党组织、先进基层党组织、老龄工作先进单位,全市“五个好”基层党组织、“十佳”先进基层党组织、思想政治建设先进单位、县级班子工作实绩综合考核二等奖和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等40多项荣誉。 “只要把党的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我个人受点委屈算啥” 王慧生在全系统响亮地提出了“全心全意为老干部服务,服务让老干部满意”的口号,大力倡导“说实话、摸实情、办实事、出实效”的工作作风,并将工作目标定为“全国有影响,全省有位次,同行争一流”、“逢一必争、逢冠必夺”。 她经常带队下县区、跑乡镇、串企业,宣传老干部政策,督办老干部工作,对个别工作不力的部门和单位毫不留情地批评指正,提出限期整改要求。为此,她遭受了不少非议,但她坦然地说:“只要把党的老干部政策落到实处,我个人受点委屈算啥?” 按照中央和省委要求,漯河在全省率先建立了离休干部离休费保障机制、医药费保障机制和财政支持机制,从根本上解决了离休干部“两费”前清后欠的问题,又协调市财政拿出20万元建立了大病周转金。2010年起,市财政每年拨出专项资金20万元建立了困难离休干部帮扶机制,她全面调查,详细了解老干部的生活情况,2011年7月的一天,她带领班子成员冒着大雨把救助金送到了每个困难老干部手中,老干部亲切地称她是“知冷知热的贴心局长”。 “我直接抓信访,更有利于听老同志们说真话讲心里话” 针对离休干部普遍进入“高龄期、高发病期”的实际,2006年,王慧生在全市老干部系统开展了“亲情服务”活动,要求工作人员以“儿女之心,敬老之情”,从落实“两费”、生活照料、精神养老、权益维护等方面,对老干部“服务到身边、服务到家门、服务到床前”。 她以身作则、带头示范,不管是地冻天寒还是炎夏酷暑,坚持经常到老干部家中嘘寒问暖,老干部生病住院,她总是不厌其烦地前去看望慰问,协调解决有关问题。市委办公室离休干部袁希礼患癌症住院治疗期间,王慧生多次到医院看望,鼓励他振作精神、战胜病魔,看到袁老因化疗头发稀少,就亲自购买了一顶红色绒线帽为他戴上,袁老很受感动,增强了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五年过去了,袁老依然神采奕奕,头上也重新长出了浓密的头发,他逢人就乐呵呵地说:是慧生买的帽子救了我! 2009年,根据中央组织部和河南省委老干部局提出的关于开展离退休干部社区“四就近”工作的新要求,她通过深入调研,结合漯河实际,提出把“亲情服务”融入“四就近”工作之中,讨论确定了“宜社区则社区、宜居委会则居委会、宜单位则单位、宜家属院则家属院、宜农村则农村”的原则,在全市建设“四就近”社区典型11个。为推进工作,她经常深入各试点社区现场办公,还冒着大雪到离休干部家中查看“爱心呼叫器”安装使用情况。协调民政、妇联、卫生、团委等11部门,与老干部结成对子,开展义务打扫卫生、整理家务、免费巡诊等服务。 当了解到有些老干部因为子女下岗“啃老”,给晚年生活带来很大影响时,她积极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门协调,专题举办了两期老干部下岗子女创业培训班,共免费培训73人,安排公益性岗位26人,有47人实现了自主创业,为老干部解除了后顾之忧,老干部子女自发组织送来锦旗表示感谢,广大老干部也都对王慧生交口称赞。 作为局里的一把手,王慧生不管钱,却专管信访工作。她说:“我直接抓信访,更有利于听老同志们说真话讲心里话,更有利于老同志增强对党和政府的信任。” 她对每一个信访件都亲自过问,亲自抓落实,件件有回音,事事有结果。她甚至把自己的手机号码作为“亲情服务热线”公布给老干部,坚持15年不换号,每天24小时开机,随时听取老干部的意见建议。 移居香港的离休干部黄锡骥多年来一直来信反映工资偏低,所在县局多次解释都不能息访。信件转到王慧生手里后,她一方面讲政策,沟通思想,一年内给黄锡骥写了9封信,另一方面组织人员查档案、看文件,多次把组织、人事、教育等部门的同志叫到一起,现场办公,最终查出了20年前的文件,将黄锡骥的工资级别提到了行政十七级,并按政策落实了县级待遇,问题得到了圆满解决。黄锡骥专门寄来感谢信说“还是共产党的干部好啊!”2009年国庆节前夕,她派出慰问组带着市委、市政府的慰问信、慰问金赴香港看望黄锡骥,感动得黄锡骥热泪盈眶。 据统计,王慧生担任老干部局长以来,漯河市没有发生一例老干部集体上访或越级上访事件,老干部心情舒畅,精神焕发,发挥作用、奉献社会的积极性空前高涨,全市涌现出一大批老干部发挥作用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全市老干部共办实事好事86430余件,创造经济效益3亿多元,帮助地方党委、政府解决热点难点问题28415个,受省级以上表彰的老干部近30人次。离休干部李广仁、郭廷珍和南街村老干部党支部受到中央的表彰,29名老干部先后被评为全市“十佳市民”,老干部队伍成为促进全市科学发展、社会和谐的一支不可忽视的力量。 王慧生不想让人知道,她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加强活动阵地建设,为老同志提供一个陶冶性情、颐养身心的环境,是新时期老干部工作的重点。面对市、县老干部活动阵地建设的落后面貌,她首先从市直做起,多次向市委、市政府汇报,反映老干部的呼声和要求。2001年市财政投资1000万元,建成了占地17.25亩、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的老干部活动中心。 随着退休干部越来越多,市老干部活动中心已经不能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迫切需要建设老干部大学。王慧生又积极向市委、市政府领导汇报情况,争取立项。 在她的努力下,市老干部大学建设纳入了市政府重点工程,她任筹建办公室主任。由于患有腰椎间盘突出和膝盖滑膜炎,她坐久了腰酸,站久了腿疼。但为了一个批文,6层楼她可以一上午跑6趟;为确保工程质量,她冒雨在工地站肿了双腿;为确定各个专业教室的装修设计方案,她陪同专家走遍了11层大楼的每个房间。由于过度劳累,疾病时常发作,上班时她扶着楼梯一瘸一拐地上下楼,实在顶不住,就扶着楼梯站一会儿。有很多次,熟人问她站在楼梯上干什么,王慧生只是笑而不语,她不想让人知道她正在忍受着病痛的折磨。 目前,投资3600多万元、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的11层老干部大学教学楼即将竣工。全市各县区也先后扩建、新建了老干部活动中心、老干部学校,老干部活动场所大为改观。 为丰富老同志晚年生活,增进老干部身心健康,王慧生除安排“天天有内容,月月有赛事”的经常化活动外,还精心策划一年一度的大型文化娱乐活动。有人劝她:“操这么大的心,又不是政策要求,你不累吗?”她的确感到很累,但她却认定:通过组织老同志开展文化娱乐活动,可以提高老干部群体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这也应该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内容。 5年来,她先后组织了7次全市老干部大型文娱活动,带队参加全省纪念建国60周年、纪念改革开放30周年和庆祝建党90周年文艺演出,获得6个金奖、1个银奖和优秀组织奖、优秀演出奖、优秀创作奖等奖项,组织老干部合唱团参加中央电视台“激情广场大家唱”获得优胜奖。 “闹钟上了发条就必须走,我怎么能停下来呀” 王慧生为人低调从不张扬,总是谦虚谨慎地做人做事,苦而无怨,累而无憾。她处处以身作则,率先垂范,以她的人格魅力感染着众人,以勤政廉洁的工作作风和无私奉献的高尚人格赢得人们的尊敬。 她善于抓班子带队伍,培养“老黄牛”精神,带出了一批又一批“小黄牛”、“小小黄牛”。在她任职的十几年间,培养出了7位县级干部,有3位同志提拔交流到重要岗位。 她对老干部的真情,赢得了老干部的尊重,不少老干部也把她当成“闺女”一样时时牵挂。果子熟的时候,种杏树的老干部贾海旺给她送来一捧黄灿灿的杏;她生病住院的时候,离休干部汤运生专门送她个护腰的“腰围”…… 2009年她到北京的一所医院治疗腰椎间盘突出,在病床上她依然牵挂着老干部,经常忍着病痛听汇报说工作。2010年,市委、市政府组织市级离退休干部参观上海世博会,尽管身体尚未康复,但她主动向市领导请缨带队,毫无怨言地为老干部服务,回来后又组织老干部参观新落成的许慎文化园,这一次她又累倒了,医生警告她,再这样可就终身残废了,劝她要爱惜身体,别太累了。她说,“我在这个岗位上,就得对党负责,对老干部负责,闹钟上了发条就必须走,我怎么能停下来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