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2年的坚守 无怨无悔的奉献 ——记江西省鹰潭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敖仁清

2016-12-30 11:11| 发布者: 小懿| 查看: 411| 评论: 0

在鹰潭市委老干部局有一位上班最早、下班最晚、工作最忙的中年人,他就是被老干部夸为“贴心人”,被同事称作“老黄牛”的办公室主任敖仁清。

19909月,作为全市最早下派农村基层挂职锻炼的青年大学生,敖仁清从村委会主任的岗位上调入市委老干部局工作,一干就是22年。当年和他一同下派锻炼的人,有的换了一个又一个工作部门,有的已经走上了县(处)级和厅(局)级领导岗位。而他却22年如一日坚守在老干部工作战线,虚心热心真心地为离退休干部服务,倾心倾情倾力地为党的老干部工作忙碌,把人生最美好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奉献给了静静的“夕阳港湾”。他生命的花朵也在无私的奉献中绽放:多次被评为市委老干部局优秀公务员、市直机关优秀共产党员、全市信访工作先进个人、全市普法工作先进个人,连续7年被评为全省老干部宣传报道工作先进个人。

“选择了老干部工作就是选择了奉献,对待老干部就要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去孝敬。”他是这样说的,更是这样做的。老干部来信,他做到件件有着落,事事有回音。老干部来访,他总是笑脸相迎,热情接待,耐心倾听,详细记录,解释疏导,让老干部高兴而来,满意而归。长此以往,许多老干部与他结下了不解之缘,都爱找他谈谈心,说说心里话。离休干部王汝发,儿女不在身边,孤独寂寞,他一有空就上王老家聊天,听王老讲那过去的故事,谈兴浓时还举杯小酌。甚至有时他出差在外地,王老也会习惯性地泡上一杯热茶,坐在家里静静地等待他的到来。1998年,鹰潭市发生特大洪灾。他自己家里和乡下父母家里均被水淹,一片汪洋。他年过70岁的父母趴在摇摇欲坠的屋顶上盼儿归。他一心挂着三头,作为家中独子的他却毅然参加了抗洪突击队,直至老干部们全部安全转移,他才租用民间龙船划到距离市区30多公里的乡下去救父母。他年迈的父母望着全身湿透和满脸疲惫的儿子悲喜泪下。有一年冬天下大雪,离休干部王珍跌断了腿,他一连三个晚上在医院里通宵陪护,安慰王老,王老的家人非常感激。离休干部于洪运对他无话不谈,家庭琐事和儿女婚事都找他商量。后来于老去世,他忙里忙外帮助料理后事,俨如家人。如今,于老的遗属还经常找他商量事情。离休干部裴雷儿子在上海工作,他便利用双休日到裴老家里帮助做些事情,和老成为忘年交。现在裴老虽然去世了,但裴老的儿子却和他保持着兄弟般的关系,每年回家探亲,都邀请他聚一聚。离休干部杨学贵一度与儿子不和,他经常上门做调解工作,一方面劝说杨老要体恤晚辈的难处,多支持儿子的工作,另一方面提醒杨老的儿子要理解长辈的心情,多关心父亲的生活。在他的调解下,现在杨老父子和睦、其乐融融。杨老的儿子已成为鹰潭市房屋拆迁公司的经理,在棚户区改造和旧城改造中大显身手并受到市委、市政府的表彰。看到儿子的成长进步,杨老开心地笑了。被他亲切称作“张妈妈”的老干部张捷,离休后继续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发挥余热,作出了突出贡献,受到中央的表彰。张老逢人便说,我年老体弱,还能为党做些事情,并取得一些成绩,得益于我“干儿子”敖仁清的关心和帮助。全国先进老干部邓高听说他参加了“各级干部下基层,排忧解难促和谐”工作组,为支持他的工作,邓老主动从个人工资中拿出4000元捐给他驻村的困难户,体现了老少之间浓浓的情谊。

不患位之尊,而患德之崇;不耻禄之不忧,而耻智之不博。22年来,他在老干部活动中心、离退休干部科、老年大学和局办公室的工作岗位上先后上门走访离退休干部万余人次;看望生病住院离退休干部千余人次;组织离退休干部政治学习、理论培训、文化教育、文体活动、参观考察、健康检查、发挥作用等数百次;指导协调检查督促落实好离退休干部工资、医药费、津补贴、公用特需经费、活动费、护理费、困难补助费、遗属生活费、抚恤费、丧葬费以及离退休干部住房、用车、子女就业等问题数十件;起草撰写老干部事迹和老干部工作文字材料300多万字,有120多篇文章在国家级和省级刊物上发表,其中他撰写的全国先进老干部邓高铃和张捷的先进事迹材料被中央组织部老干部局主编的《春华秋实》,并参加了全省巡回报告。2010年他参加全省老干部工作政策业务知识竞赛获二等奖,是现场抢答台上年龄最大的选手。同时,他作为办公室主任,手下无兵,身兼数职,政务事务一肩挑,大事小事一手抓,既要上传下达,又要协调左右,联系内外,却毫无怨言。

一个人,一年或者几年做一件事不难,难的是几十年做一件事,而且做得无怨无悔、乐此不疲。如果不是对老干部和老干部工作有满腔的热情和高度的责任,谁能够把这些平凡的琐事和温暖的话语坚持不懈地重复几十年?这就是一名忠诚的老干部工作者的灵魂坚守,这就是老干部工作者对党的事业的真挚情怀。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