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好老干部工作,首先要积极探索老干部工作的规律,掌握老干部的思想动态,满足他们在政治、生活、精神等方面的需求,让他们有尊严、有幸福感、快乐地度过晚年。”“老干部从紧张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之后,最担心的是政治上被冷落、生活上没人管,想奉献没平台、想交流没对象、想娱乐没场所。我们老干部工作局、老年事业局就是要以解决这些问题为己任,做好工作。” 上面这一番话是接受记者采访时,宝鸡市委组织部副部长、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局长、市老年事业局局长杨建成说的。几年来,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市老年事业局确实是这样做的,而且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令人刮目相看的成绩。2010年被国家六部委评为全国敬老模范单位;连续三年被评为“陕西省孝亲敬老先进集体”、“全省老年宣传工作先进单位”和“老干部宣传工作先进单位”;2008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一等单位;2009年被评为宝鸡市人民满意的公务员集体;2010年被评为全市目标责任制考核优秀单位。那么,这些荣誉是怎样得来的呢? 落实“两项待遇”,让老干部不再烦恼 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从建章立制抓起,首先保障老干部政治待遇和生活待遇落实的规范化。他们按照居住地域和个人意愿,把全市1726名离休干部、34379名退休干部归属为9个离退休干部党工委、36个党总支、477个党支部和424个党小组。党组织建设的加强,增强了离退休干部组织上的归属感。这些基层党组织坚持经常性地组织老干部阅读文件、定期向老干部通报工作情况,保证老干部通过组织了解党中央到地方党委的政策和信息,与党保持一致。 与此同时,他们不断创新思路,努力以多种形式落实老干部的政治待遇。规定市县两级每年都必须做到“五个二”,即每年慰问两次老领导和老红军;组织老领导开展两次参观考察工农业生产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每年最少召开两次老干部座谈会;每年向老干部通报两次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情况;每年至少组织两次集体学习。此外还规定,中央和省市有关重要会议、文件都及时向老干部传达;市、县召开的重要会议,必须有老干部代表参加;市、县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情况以及一些重大工作部署,都及时向老干部通报;坚持每年老人节和春节,以市委、市政府名义向全市老干部、老年人发慰问信;市委、市人大、市政府、市政协领导上门慰问老红军、地级老干部和部分老干部遗孀。 按照政策规定,公平公正地解决好老干部的生活待遇是老干部工作的重中之重。近年来,针对企业,特别是危困企业离休干部医疗费报销这个老大难问题,宝鸡在积极推进企业离休干部医疗参保工作的同时,规定对交纳参保金有困难的企业,由市、县财政给予垫资或补助,每年市级财政垫资和补助达到500万元左右,使企业离休干部医疗参保率多年都保持在100%,使企业离休干部看病不再难。与此同时,他们从2007年开始探索推行企业离休人员补贴财政兜底的试点工作,先后在渭滨区、眉县、陇县实行了企业离休人员医疗参保金和各项生活补贴财政支付试点工作,为彻底解决企业离休人员的待遇问题探出了新路子。在总结这些经验的基础上,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就全市企业离休人员医保金和各项补贴纳入财政支付进行了摸底调研和测算,向市委、市政府提出了意见。用政策把全市企业和差额自收自支事业单位的850名离休人员医疗统筹费和特需经费、公用经费及各项补贴都纳入了财政支付。 搭建平台,让老干部充分发挥余热 老干部刚离开工作岗位的5到10年,身体健康、经验丰富,他们中的大部分对在家含饴弄孙的清闲日子还不习惯,还有奉献余热的强烈愿望。但是,到哪里去发挥呢?英雄无用武之地也会烦恼。 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看到了这一点,千方百计为老干部发挥作用搭建平台。市里开展“创文创卫”及行风评议等工作都积极推荐老干部代表参加;举办的学习会、座谈会,都要留足时间,让老干部们畅所欲言,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并把他们的意见建议形成报告向市委汇报,以便市委在决策时参考;积极推荐老领导、老干部担任各个老年社团的负责人,在社团中为社会作贡献。组建成立的“宝鸡市夕阳红艺术总团”,已发展为5000人的群众文化团体,成为宝鸡市广场文化和社区文化的重要力量;老年学会广泛开展学术研究,百余篇论文在全国全省获奖,工作得到上级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赞扬;市老年书画学会、老摄影家协会、老体协、老科协等老年群众团体也常年活跃在各条战线上,为全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作贡献。这不仅让老干部根据各自的兴趣爱好找到了发挥余热的地方,也使他们找到了知音。目前全市有近200多位老领导担任社团负责人。其中参与青少年帮教、关心下一代、担任校外辅导员等工作的有2400多人,参与各级各行老科协工作的有3200多人,参与各类文体协会工作的有1100多人,参与维护社会治安和矛盾纠纷调处等工作的有1800多人,参与廉政、物价监督等工作的有600多人,他们仍是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中的重要力量,为全市的发展进步发挥着重要作用。 不断改善服务,让老干部老有所乐 干部退下来后,空闲时间相对多了,但对精神生活的需求却更强了。如何为他们服好务,使他们健康、快乐地生活,是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不断考虑的问题。在他们的强力推动下,目前全市已建成社区养老服务中心47个、农村社区老年活动中心152个,先后新建、划拨、维修了6个县区老干部和老年人活动中心,建成了集阅览室、棋牌室、聊天室、排练室等多种功能于一体的老年活动中心,为所在社区的老干部和老年人提供良好的学习、娱乐、健身的空间。在市区老干部集中的陈仓园小区改造建成了陈仓园老干部活动中心,受到老干部欢迎;在市委老干部工作局机关办公楼建造了两个排练大厅和一个讲座厅、一个会议室,并配备了专业的灯光音响等设备,为老年社团的活动创造了良好条件。2007年,由市政府无偿划拨土地,民营资本投资800多万元,建成新的市老年大学,占地1150平方米,建筑面积3200平方米,设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8个学科、23个专业、34个教学班,在读学员1500名,办学规模不断扩大,质量不断提高,成为集学习、娱乐、健身、交流于一体的老年人的乐园。按照建立三级老年教育网络的要求,各县区也加大了老年大学建设步伐,现已建成县区老年大学4所,就读学员1300余人。老人们在这些场所中尽情挥洒自己的才智,同时体会到社会在进步、国家在发展、自己有快乐。 以大活动为载体,促进老干部工作和老年事业大发展 老干部是整个社会成员结构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他们既需要其他社会成员的尊敬、帮助,也深刻影响着其他社会成员的情绪与生活。组织活动,让各个社会群体交融表现,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 2008年,宝鸡市委老干部工作局、市老年事业局在全市开展了宝鸡市首届百名孝子评选表彰活动。活动通过自下而上的选拔和25万人的直接投票,最终产生了10名金奖孝子、20名银奖孝子、70名铜奖孝子。活动有力地促进了尊老敬老的传统风尚,被评为2008年宝鸡最有影响力的14件大事之一,被载入《宝鸡60年大事要览》。2009年以来,市委老干部工作局策划和组织了5次千名老人专列游京津、游华东、游港澳活动;重阳节前夕,又组织全市离退休干部和老年人,开展红歌演唱活动;2010年,成功举办了包括书法、绘画、摄影、戏曲、舞蹈、健身操等艺术形式在内的“宝鸡市首届老年艺术节”。全市12个县区和市夕阳红艺术总团的近3000名演员,向3万多观众表演了13场各具特色的文艺节目。大活动以强有力的宣传声势和影响,在全社会营造了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良好社会氛围,赢得了全社会重视和关心老干部群体,关注和支持老干部工作发展,推动了老干部工作创新发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