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位于内蒙古自治区最西端的阿拉善盟,沙漠、草原、戈壁交错分布在27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不断克服生态环境脆弱、自然条件艰苦等不利因素,以勤劳和智慧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发展奇迹,在大漠戈壁中筑造起美好家园。“今日的腾飞与辉煌离不开前人打下的坚实基础。阿拉善的发展,是老干部用心血和汗水铸就的” ——阿拉善儿女不曾忘记为当地建设发展辛勤付出的老前辈们。 多年来,阿拉善盟老干部事业谱写了“爱洒桑榆、情暖夕阳”的动人诗篇,而这些,都与一位为人憨厚、踏实肯干的蒙古族中年干部相关。他,工作中始终牢记党的宗旨,真心把老干部当亲人;他,身负伤痛仍带领同事穿草原、越戈壁,下基层、进牧区,坚持为老干部提供无微不至的服务;他,将一腔热情和全部精力无怨无悔地献给老干部事业,在激情与奉献中实现着人生价值。他,就是被誉为“老干部贴心人”的阿拉善盟委组织部副部长、老干部局局长斯沁夫。 爱岗敬业 矢志奉献 都说老干部工作琐碎乏味,就是服侍老人;都说老干部局是“清水衙门”,要四处“化缘”、到处求人。可在斯沁夫心里,老干部工作是一份崇高的事业,他常说:离退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功臣,让他们颐养天年不仅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更是重大的政治任务。在他心中,始终有一个美好的心愿:让夕阳更明媚,晚霞更灿烂。 政治上关心,是老干部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2006年出任老干部局局长以来,斯沁夫始终把落实老干部政治待遇作为首要工作来抓,坚持在全盟离退休干部党支部中组织开展“五个好”创建活动,组织离退休干部参加政治学习和各项重大活动,落实好参观考察、住院探视、通报情况、订阅报刊、生日祝寿、送学上门等好制度、好做法,先后组织2000多名老同志赴日本、北京、上海、井冈山、延安、长江三峡和盟内经济建设重点地区参观考察,为老同志发挥余热、建言献策搭建平台。老干部工作需要跑前跑后,服务内容较多,在人们眼中,斯沁夫总是在奔波忙碌着,总是那样精神饱满,那样乐观。其实,此前,他曾在工作途中不幸遭遇过重大车祸,前后共接受9次大手术,使这个身材魁梧的蒙古族汉子落下不少后遗症,至今走路颠跛,每逢天气变化或者持续行走,他的双腿便又麻又痛。但是,意志坚强的他从不提起这些,凡有离退休干部住院,他都要亲自探望;凡有老同志病故,他都要赶到家中慰问,主持或参加追悼会,送老同志最后一程;每逢节假日,他都要陪同各级领导或亲自带队远赴呼市、银川、临河等地走访慰问。几年来,累计走访慰问的离退休干部及遗属数千人次,行程数万公里。2010年阿拉善建盟30周年,全盟隆重召开先进离退休干部党支部和先进个人表彰大会,表彰了离退休干部思想政治工作做得好、发挥作用出色的11个党支部、20名个人,在该盟广大离退休干部中形成了争做先进、比做贡献的良好氛围。与此同时,盟老干部局还与《阿拉善日报》共同举办“我与阿拉善30年”征文活动,组织老干部撰写回忆文章并汇编成12万余字的书,生动反映了阿拉善5987名离退休干部健康生活、奉献余热的精神风采。 真情付出 心系桑榆 阿左旗抗战干部李东发因子女下岗,家庭经济困难,居住条件差。得知这一情况后,斯沁夫积极奔走多方协调,共争取资金4万元,帮助老人修缮房屋,改善居住环境,令老人倍感温暖。斯沁夫说,广大老干部为党和人民的事业奋斗了一辈了,劳累了一辈了,我们有责任有义务多办顺老干部意、解老干部忧、增老干部利的事情,让老同志们身心健康、够安度晚年。正是秉持着这样的工作原则,几年来,斯沁夫在工作中尽心竭力,将老干部的生活待遇一一落到实处。 2009年,斯沁夫协调盟财政投入30万元对盟委老干部局家属院水暖设施进行了维修改造,解决了老同志呼吁多年暖气不热的难题。同年,在他的全力协调督促下,阿拉善盟共为238名离休干部发放住房补贴957万元,使该项工作走在了全区前列。2007年以来,全盟离休干部每人年均医药费两万多元,从未发生过拖欠现象。 阿拉善盟驻宁夏银川市干休所于1984年设立,这里安置了32位曾在内蒙古工作过的老干部。随着时间的推移,干休所内部设备老化,冬天暖气不热,夏天下水不通。得知这一情况后,斯沁夫立即进行调研并多方协调,先后用3年时间完成了干休所房屋改造及修暖改水工程,还帮助老干部们办理了产权证明。今年,经与银川市人民政府协商,决定对干休所进行就地拆迁安置,用旧房换新房,彻底解决了老干部们的居住问题。为了做好这件大事,他常常利用周末休息时间,奔波在阿拉善盟和银川之间,跑熟了相关部门,也跑热了即将住进新楼房的老干部们的心。 关爱老干部,解难救急固然重要,但更为关键的是要建立保障老干部生活待遇的长效机制。2006年上任后,经斯沁夫多方奔走努力,阿拉善盟不仅建立了离退休干部特困帮扶基金,还制定了特困帮扶管理办法,共争取到盟本级财政每年预算20万元、阿左旗财政每年预算5万元,用于帮扶本地区特困离退休干部,使他们的晚年生活有了切实保障。 以人为本 春风化雨 为了让老干部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斯沁夫四处奔走,想方设法,“化缘”筹资,落实老干部的文化待遇。经过调研得知老干部们缺少文化活动场所,他积极向政府部门建议,将阿拉善老年大学、活动中心场所建设项目列为重点工程,并将各旗老干部活动中心全部列入“十二五”建设项目。如今,提起老年大学,老干部们无不喜笑颜开,拍手叫好,都说这是一个求知、娱乐、交友的好场所。目前,老年大学开设蒙、汉声乐及书画、舞蹈、乐器等多个专业。知道老同志喜欢收听广播,他便协调广播电台开辟了“夕阳红”专栏节目。得知卜和、姜学云等10多位老干部喜欢创作,他就鼓励并支持他们出版书籍及书画册。春风化雨润无声,一枝一叶总关情,斯沁夫总能将对老干部的人本关怀体现到具体工作中,2010年8月16日,是中国传统的“七夕”节,老干部局和相关部门联合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金婚庆典,37对金婚老人两手相携,向世人展示了他们风雨同舟、患难与共的爱之历程。 在老干部局的组织引导下,阿拉善盟老干部文体艺术活动异彩纷呈。从中国(内蒙古)中老年“金盅奖”、民族音乐、舞蹈、服饰风采艺术大奖,到全区第十届老年人“松鹤杯”书画联赛一、二等奖;从文化部“夕阳秀——第八届中老年艺术大赛”“牡丹花”金奖和最佳编导奖,到“全民健身与奥运同行全国亿万老年人健步走向北京奥运会活动”先进地区荣誉……一项项佳绩的取得,无不凝结着斯沁夫的心血和汗水。“老干部们都是‘重点保护对象’,一定要让他们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得到保障。”他说。 善于创新 温情管理 与斯沁夫接触过的人都会说,他学习上勤于下功夫,善于学以致用、改革创新,工作上则以他特有的敦厚老实、真诚善良品性采取温情管理,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打铁先得自身硬,斯沁夫在学习、工作方面身体力行,他爱读书,爱钻研,坚持做学习、工作笔记和制作剪报,有空的时候还分门别类地摘抄老干部工作政策规定,几年下来,积累了厚厚的10多本日记,成为他工作中的“宝贝疙瘩”。在加强机关自身建设上因势利导,上任5年来,他不断通过各种活动、载体凝聚人心,使老干部局成为和谐共处的大家庭。开展“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树老干部工作部门新形象”、“建和谐老干部局、做离退休干部贴心人”以及科学发展、创先争优等主题实践活动,不断激发干部职工立足岗位、踏实工作的责任感和奉献精神。同时,他想法设法为干部职工学习发展创造条件,关心广大干部职工的生活,用事业、感情、待遇留人。担任老干部局长期间,斯沁夫不断改善办公条件,积极筹措资金,组织机关干部职工外出交流考察和参加区内外各种相关培训,使他们开阔眼界和思路。自2007年开始,连续编印了近35万字的《老干部工作学习读本》3册,修改编印了《老干部局制度汇编》、《老干部工作简讯》及《大事记》等内部刊物,方便干部职工学习参考。对待同事非常体贴,无论是年长还是年幼,谁有困难,他都尽心竭力给予帮助。退休职工扈树林家庭条件困难,他多方协调让其子女享受最低生活保障;退休干部陶发虎生病治疗期间,他多次看望,去世后又帮助家人料理了后事…… 以人为本,春风化雨。斯沁夫不仅将真情倾注于党的老干部事业,更以自己的魅力,领导老干部局成为一个互助互爱、温暖如春的大家庭。由于工作业绩突出,该局多次被评为先进集体,斯沁夫个人也连续4年被评为阿拉善盟优秀领导干部,并记三等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