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0月25日,是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纪念日。早在年初的全国“两会”上,“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就成了热门话题。全国政协委员、军事科学院世界军事研究部罗援少将提交了一份提案,建议国家“从国内、国外‘两个大局’需要出发,隆重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并藉此在全民中进行一次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教育。”这份提案在社会上,特别是在志愿军老战士中引起强烈反响,不少老战士和志愿军烈士的亲属以各种方式发表言论,支持罗援少将的提案。 2010年的朝鲜半岛形势复杂,“天安号”事件后,朝韩两国剑拔弩张,美国把航空母舰开到黄海,美韩频繁举行大规模军演,东北亚的局势骤然紧张。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政府如何纪念志愿军抗美援朝60周年,意义非同一般。国人为之瞩目,世界为之瞩目。 2010年10月,中国政府举行了一系列活动,隆重、高调地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参战60周年:派出以中央军委副主席郭伯雄为团长的中国高级军事代表团访朝;在人民大会堂举行“纪念中国人民志愿军抗美援朝出国作战60周年座谈会”,会前胡锦涛会见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和英模人物;派出以前空军司令员王海为团长的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访朝等等。 隆重的纪念活动,向国人表达的是:党和人民会永远铭记志愿军将士的丰功伟绩和烈士英灵。而向国际社会传达的信息则是:中国政府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的决心是坚定的,立场是明确的。 在纪念抗美援朝60周年的系列活动中,有一个志愿军老战士再次跨过鸭绿江的场面,非常抢眼:一批白发苍苍、步履蹒跚的志愿军老战士,身着军装,胸前挂满军功章,他们排着队,高唱着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通过鸭绿江大桥。这一场景通过照片、视频在各种媒体上传播着,让世人深切地感受到了,志愿军老战士的雄风犹在,中国人民抗击强权的意志永存。 这些老战士不是政府派出的“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他们是来自河南省的一个民间社团——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这批老战士是专程到朝鲜为长眠在异国他乡的战友扫墓的。来自民间的志愿军老战士出访朝鲜,似乎比政府派出的老战士代表团更引人关注。政府派出的老战士代表团穿的是便衣,而这些老战士清一色的全都穿着军装,其象征意义更为强烈。 河南“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在一个重要的时刻,办了一件让国内外瞩目的大事,而办成这件大事的却是一个普通的下岗女工张爱兰。 让志愿军老战士有个“家” 河南“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的创办者张爱兰,现年46岁,原是河南省中牟县外贸工厂的一名女工。2000年她所在工厂倒闭,她成了下岗人员。后来她经营了一家超市,收入稳定,日子过得还算红火。 张爱兰的父亲张增德原是陆军67军199师596团的老战士,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在一次战斗中,张增德和战友陈春元用机枪击落了美军的一架飞机。飞行员跳伞逃生,被我军活捉。正副机枪射手张增德、陈春元双双荣立战功。当时,他俩还从敌飞行员的降落伞上各剪了一块布留作纪念。二人约定,不管谁牺牲了,活着回国的那个都要负责为两家的老人尽孝。幸运的是,他们都从战场上平安归来。1956年199师从朝鲜撤回后,张增德转业回了河南,陈春元回了湖北老家。此后,二人失去了联系。 进入古稀之年后,张增德越来越思念老战友。他常常念叨,说想见见自己的老战友陈春元。一开始张爱兰也没有把这事放在心上,直到有一天,老父亲心脏病突发送进医院抢救,躺在病床上的张增德对女儿说:“不知道我还能不能在有生之年见到老战友。”此时,张爱兰才意识到自己有责任实现父亲的愿望。于是,她给河南电视台都市频道的热线打了电话,想请他们帮忙找到父亲的战友陈春元。2008年的夏天,张爱兰在电视台记者的陪伴下,踏上了为老父亲寻找战友的旅途。在河南、湖北两地媒体的帮助下,几经辗转,终于在武汉找到了陈春元家,但是,陈春元早已经去世了。陈春元的儿子非常感动,他专程来到河南拜见父亲的老战友张增德。见面时,张增德大哭了一场。 张爱兰在为父寻战友的过程中,先后拜访过十多位老战士,真切感受到了他们怀念战友,希望能重聚的愿望。在这期间,由于电视台公布过张爱兰的地址和手机号,来自全国各地的信件、电话、短信接踵而至。有的对她进行赞扬,而更多的是志愿军老战士打来的电话,其中有不少是托她帮助打听战友的。这让张爱兰萌生了一个念头:我作为志愿军老战士的后代,应该为他们做点什么呢?能不能办一个老战士之家,为那些老战士们搭建一个沟通、交流、联络的平台。 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丈夫,丈夫非常支持她。2008年年底,张爱兰把在中牟县的超市卖掉后,夫妻二人来到郑州。她们在郑州的一个小区里租了一套三室一厅的房子,正式办起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她和丈夫制作了抗美援朝展板,把父亲用过的一些相关物品也摆在室内,营造出老战士们喜欢的氛围。她置办了十几张床和被褥,免费接待过往的志愿军老战士。 2009年1月14日,河南省军区领导和20多位志愿军老战士为老战士之家揭牌。空军原副司令员王定烈将军获悉后题词:“弘扬抗美援朝爱国主义、国际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后来,越来越多的志愿军老战士来到这里相聚,她像对待自己的父母一样,管吃管住。而有的老战士也把自己精心收藏了几十年的战地文物捐给老战士之家。目前,她接收的纪念物品已有500余件。 2009年6月,在河南省军区的帮助下,“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搬到省军区社区居民活动中心,有关方面协调免掉了房租和水电费。现在,老战士之家的注册成员已达2600名,经常在这里活动的有百余人。他们还组织了老战士宣讲团和老战士合唱团等,成为了郑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国防教育的一支重要力量。 为了这个老战士之家,张爱兰先后投入了十几万元。因劳累过度,她还患上了心脏病和高血压,曾晕倒过几次。老战士之家举办活动要钱,志愿军老战士生病住院去看望需要钱。为了挣钱,有时张爱兰不得不出去打短工。现在,几位志愿军老战士过来帮助她,每天有两名老人轮流值班。2009年年底,张爱兰当选“温暖2009河南十大爱心人物”。组委会的颁奖词是这样的:父亲寻找战友的心愿,使她背负起了那段历史,一位父亲变成2600多位父亲,女儿送他们梦回战场,雄赳赳,气昂昂,共享壮怀激烈的英雄暮年。 为了实现老战士的梦想 在和这些老战士的接触中,张爱兰了解到这些老人有一个共同心愿:在有生之年到朝鲜祭奠牺牲的战友。2010年是志愿军出国作战60周年,要是能在这个日子让老战士们重返朝鲜,为烈士扫墓,那该有多好呀。张爱兰决心要帮助老战士们实现这一梦想。 可是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呀。如果找旅行社办理,按旅游出境,这事并不难办。但是,老战士们不同意,他们认为:我们不是去朝鲜旅游的,我们是要去那里祭奠烈士,是为牺牲的战友扫墓,是要以志愿军老战士的名义去我们曾经保卫过的地方。 为了堂堂正正地打着“志愿军老战士”的名义去朝鲜,张爱兰找到政府有关部门联系,但是,没有人答应给办这件事。在那些日子里,张爱兰到处找领导、找熟人,请他们帮忙,但都没有结果。外事部门的一位工作人员劝她:“大姐,组织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扫墓,那是大事,是国家管的大事,咱们一个平头百姓办不了。您就别费那个劲了。”张爱兰听到这话,当时就泄气了,觉得这事办不成了。当她回到“老战士之家”,看到老战士们那热切期待的眼神时,禁不住哭了。她说,叔叔们,我再努力努力,你们别着急。 她把自己面对的困境告诉了一些关注“老战士之家”的朋友,请他们帮助想想办法。有一位朋友给了她一个电话号码,让她直接找这个人。电话打通了,接电话的是朝鲜驻中国大使馆参赞郑贤宇。张爱兰向郑参赞讲了“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的情况,并提出以“老战士之家”的名义,组织志愿军老战士去朝鲜扫墓。郑参赞听了以后非常感动,他在电话中向张爱兰表示感谢,同时告诉张爱兰:这事我作不了主,需要向国内请示,您等我电话。 第二天,郑参赞打来电话说,国内同意你们以民间的身份组织志愿军老战士去我国扫墓,朝鲜人民欢迎他们再回朝鲜看看,你们来办理签证吧。 “老战士之家”轰动了,老战士们奔走相告,他们打点行装,准备再次跨过鸭绿江。 民间行为,国家形象 河南“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的赴朝访问团共分三批成行,成员是志愿军老战士和少数志愿军烈士家属。 出发前,老战士们按照民族传统习俗,取了黄河的水和家乡的黄土。他们要把家乡的水土带给已经离开祖国60多年的烈士们。在访问团中,有一位烈士的儿子——苗务才,他今年64岁。他的父亲苗惠中是志愿军60军180师的侦察参谋,一位三次荣立一等功的侦察英雄。1953年3月苗惠中牺牲在朝鲜鱼隐山地区。苗务才的母亲90岁,老人家守了60年的寡,把一双儿女拉扯大。如今躺在病床上的老人只有一个愿望,从丈夫的坟头上取一漌黄土,和自己的骨灰放在一起。苗务才此行的目的就是为了实现母亲的愿望。临行前,他对已经极为虚弱的母亲说:“娘,我去朝鲜找我爸,您一定挺住,等我把爸爸‘接回来’。” 朝鲜战争结束以后,志愿军老战士代表团去朝鲜访问只有屈指可数的几回。而专程去朝鲜扫墓的志愿军老战士访问团,还从来没有过,更别说还是由民间社团组织的。因此,中朝双方有关方面都非常重视这个老战士访问团。 “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访问团抵达丹东鸭绿江大桥时,大桥的管理部门破例让老战士们徒步从桥上通过,守桥部队年轻的官兵们列队在桥头欢迎老战士们。老战士排着整齐的队伍,走上了大桥,他们高唱着“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那气势不减当年。 虽说是民间团体,但朝鲜却有专人负责接待,每到一地,都有当地的党政领导迎接。身着军装的老战士列队走在朝鲜街头,绝对是一道风景线。朝鲜人民对这些老战士也格外热情,站岗的卫兵见到胸前挂满勋章的志愿军老战士会举手敬礼,人民群众会报以热情的笑容。有一次他们在平壤的地铁站里,遇到了一个年逾八旬的老太太。老太太一看是志愿军老战士就迎了上来,用中国话和他们打招呼,并说:中国革命我也参加过。原来这位老太太是抗日联军的老战士。 老战士们先后来到板门店附近的松岳山志愿军无名烈士陵园和桧仓郡的志愿军烈士陵园。他们按照军礼与民俗相结合的方式祭奠烈士。先是列队敬礼、默哀,然后,老战士们把从家乡带来的黄土和黄河水撒在烈士墓旁,他们哭着喊道:老战友们,我们看你们来啦。祖国人民没有忘记你们。你们安息吧。而张爱兰则在一旁流着泪默默地烧着从家乡带来的纸钱——她在尽一个晚辈的责任。 苗务才没能找到父亲的坟墓。朝鲜战争中,我志愿军共计牺牲了18万人,埋葬在朝鲜的烈士大多数没有在墓碑上留下姓名。烈士陵园里,许多都是合葬墓,一个坟墓里往往埋有上百名烈士。在松岳山志愿军无名烈士陵园,苗务才双膝跪地,向着漫山遍野的烈士坟茔叩首,他从地上捧起一把黄土涕不成声地说:“爸爸,我接您回家,俺娘在家里等着你呢,她90岁了,没有和你过几天日子啊……” “抗美援朝老战士之家”赴朝为战友扫墓的行动,赢得了朝鲜人民的尊敬。同时,也为增进中朝两国人民的传统友谊做出了贡献,朝鲜方面的接待人员对此给予了很高的评价。张爱兰去朝鲜时,随身带了一个留言本,每到一地,她都请当地的接待人员在上面题字留言。朝鲜平安南道桧昌郡人民委员会的朴友哲写道:“老一辈领导人缔造的朝中友谊,在金正日领导者和胡锦涛主席的领导下,会进一步加强和发展!欢迎老战士们的好女儿张爱兰!”在板门店,人民军参谋伊成龙中尉写道:“真心希望更加巩固用鲜血凝成的朝中友谊。” 志愿军老战士自发组织起来去朝鲜扫墓,还让国际社会听到了来自中国民间的声音,那就是中国人民坚定地支持中国政府维护朝鲜半岛和平稳定的立场。 从朝鲜回国的前夕,张爱兰和老战士代表来到了中国驻朝鲜大使馆。大使馆的领导同志握着张爱兰的手说:你为国家做了一件大事,国家感谢你! 后记:就在本期杂志即将付印的时候,我们得知张爱兰的老父亲张增德去世了。在此,我们谨向张老表示哀悼!我们想张老走的时候一定很欣慰,因为他有一个值得骄傲的女儿——张爱兰。 临行前,老战士到黄河边取土,准备带给长眠在异国他乡的烈士。 志愿军老战士访问团在烈士墓前祭奠烈士 张爱兰在郑州市首届道德模范表彰大会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