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她心中,始终有一个不变的承诺,从24岁选择从事老干部工作开始,25年奉献挚爱,25年风雨无阻,她用自己的青春和心血默默地坚守在这片爱的土地上。 在她心中,始终涌动着满腔的大爱,这份爱浸染着夕阳,让银海焕发出青春的光芒。她被老干部们亲切地称为“惠女儿”,成为老干部最可亲、最可信赖的贴心人。 她就是现任四川省宜宾县委老干部局副局长、党总支书记刘惠。 筠山定水,金沙江畔,因为这份执著的承诺和无私的大爱,无论是在原来工作的筠连县,还是现在工作的宜宾县,刘惠的平凡人生都是如此熠熠生辉、光彩夺目。 “做老干部的亲女儿” 一天上午,刚刚从市上办完公事的刘惠回到单位,一位老干部来到她的办公室,咨询自己津补贴的事情,刘惠立即放下手中工作,热情地请老干部在沙发上坐下,并为他泡上一杯清茶,然后认真地倾听老干部的询问。经过10多分钟的耐心解释,老干部高高兴兴地离开了,刘惠一直将他送到单位大门口。 “一张笑脸相迎,一把椅子请坐,一杯热茶暖心,一片诚意解难,一句好话送行。”这是刘惠对县委老干部局干部职工提出的要求,而她自己,一直以来在接待老干部的来信来访中从没有落下哪怕是一个细小的程序。 从言语上打动,从态度上接近,刘惠像尊重父母一样尊重老干部。从生活中入手,从心理上关怀,用心用情做好服务。 在筠连县委老干部局工作期间,刘惠有一个从不间断的习惯:每天早早地来到老干部活动中心为老同志们打开门,方便他们活动。在寒冬腊月,按照筠连县风俗,早上要生火防寒,她每天早晨都会第一个到活动中心为老同志们生好火炉,帮助他们御寒。 刘惠记得,1987年7月第一次到筠连县委老干部局上班,就接到一位来自安徽的老同志的信,请求老干部局帮他办理医疗、养老金方面的事情。 “我多方了解,得知这位老同志是筠连县医药公司离休干部,1985年离休后易地安置在安徽老家定居,这边无亲无故,如果靠他自己很难办好这些琐事,我就主动把这件事承担下来了。”刘惠说。 这一承担就持续了16年,由于那时还没有现在的资金联网系统,刘惠每年都要跑几个部门为这位老干部办理各种资金领取手续,钱领出来后还要到邮局去汇寄。 2002年9月,刘惠因组织关心调往宜宾县工作,千里之外的这位老干部获悉后彻夜不眠,热泪盈眶地给刘惠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说:“我的好局长呀,在我远隔千里、举目无亲的时候,是你像女儿一样,对我无微不至地关照,让我得以安享晚年,你对我的恩情用全部纸张都写不完呀!” “做老干部的亲女儿。”多年来,刘惠以自己的无私大爱践行着对老干部的庄严承诺。 刘惠的儿子说:“妈妈从来都是把工作放在第一位。在妈妈的手提包里,有三样东西从来不会缺少:一是老干部及其子女的联系电话,二是老干部政策文件缩印本,三是县级相关部门的通讯录。” “带上这些东西,不管我在哪里,只要老干部有事,我都可以随时随地给予帮助办理。”刘惠说。 满怀深情为夕阳,一枝一叶总关情。25年间,“惠女儿”一直孜孜不倦地重复着这些工作。 “再大的难题也要去化解” 老干部工作是一份特殊的工作,在推进中必然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面对难题,刘惠从不退缩,相反,她会迎难而上,竭尽全力克服困难,化解老干部的后顾之忧。 2001年3月,筠连县一名老干部找到刘惠请求帮助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刘惠在走访中了解到,这名老干部的老伴体弱多病,4个子女下岗待业,全家人生活极为困难。刘惠知道,如今就业十分困难,要帮助老干部解决子女就业问题很不容易。但是,刘惠还是把这件事时时放在心上,每当到一些单位和部门办事,她都会打听对方是否有空缺岗位。经过多次努力,终于在筠连县医院为这名老干部的女儿争取到收银员的职位。老干部对此十分感激,提着水果、拿出钱来感谢刘惠,刘惠婉言谢绝,还安慰他要乐观对待生活。 调入宜宾县委老干部局工作后,刘惠发现全县100余名老干部中,一些老干部存在着家庭困难的问题。 “老干部们为国家和人民奉献了大半辈子,现在遇到困难,我们必须得想办法解决。”刘惠说。 但是,要解决老干部面临的困难,就得需要资金。刘惠知道,现在地方财政资金十分有限,争取一笔钱很不容易。但是为了老干部们能生活得更好,刘惠还是鼓足勇气向县委、县政府提出了建立离退休干部特殊困难帮扶机制的想法。 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多年努力,在刘惠的争取下,县委、县政府每年拨出财政专项资金10万元,在2009年建立了离退休干部特殊困难帮扶机制。 2010年,一名离休干部因病需要做心脏搭桥手术,面对高额的手术费用,他不知所措。刘惠得知后,立即向县委老干部工作领导小组和财政、卫生局、医院等部门反复介绍了这位老干部的病情、家庭困难情况,争取了各方面的支持,并按规定积极为他办理了特殊困难帮扶资金手续,很快为这位老干部解决了6万元手术费用。 近几年来,刘惠通过汇报和争取,使7名因瘫痪等原因生活不能自理的老干部的护理费得到了提高, 41名无工作老干部遗偶生活补贴由县财政全额承担。 2008年6月,居住在宜宾市明伦堂的6名老干部因住房土地证长期不能办理的遗留问题找到刘惠,希望她能帮助办理。刘惠二话没说,多次到相关部门和老干部家中了解情况,形成了情况报告呈送给县委、县政府领导,经过近半年的反复协调,终于为他们办好了土地证,6名老干部从此不再为自己居住问题而忧心。 一心只为老干部着想,再大的困难也不在乎。刘惠善良的品德,无私的付出,老干部无不为之动容。如今,遇到新年、元旦这样的节日,刘惠都会收到她曾经为之服务过的老干部的祝福短信和感谢信。 刘惠不会忘记,2000年3月的一个周末,是她搬家的日子。清晨,当她与丈夫和儿子打开房门准备搬运家具的时候,一个动人的场景让她惊呆了:只见10多位老干部背着背篼、拿着绳索,齐刷刷地站在自己家门外,齐声说:“惠女儿,我们也来为你搬家啰!”虽然刘惠反复婉言谢绝,但是老同志们不顾自己年老体弱,硬要为她搬东西,有的抬板凳,有的提水桶,有的拧拖把……一位老同志说:“惠女儿,我身体不好,但是你家的书我可以帮你搬的。” 一句朴素的话语,令刘惠热泪盈眶,老干部们对自己的爱,就如自己对老干部的爱一样,刘惠为老干部排忧解难的信心更加坚定了。 “我愿去做这个探索者” 在刘惠看来,做好老干部工作,仅靠老干部局的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必须创新思维,努力争取领导重视和部门支持,构建起有利于老干部工作健康发展的长效机制。 在筠连县委老干部局工作期间,刘惠发现,全县老干部在办理医疗费用报销过程中,因为手续繁杂,需要往返多个部门才能办妥,这对年老体弱、行动不便的老干部,尤其是一部分居住在边远乡村,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的老干部来说,是一个非常大的现实问题。 刘惠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怎么解决老干部面临的这个现实问题,让他们不再为此操心呢?刘惠知道,这是一个机制性的问题,只有从机制上入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老干部医疗费报销难的问题。 尽管困难重重,刘惠仍然下定决心要争取解决这个难题。她多次找到卫生局、社保部门、医院等单位负责人,与他们一起商讨对策,并反复向县领导汇报自己的想法。很快,一个老干部医疗费“挂账报销”的新机制在刘惠手上形成,这个首创举措得到了筠连县委、县政府的肯定,并得以迅速建立和实施。 有了“挂账报销”的捷径,县里的老干部只要手持一卡,就可以直接在医院接受诊治了,而过去那些烦琐的程序则由医院和卫生局、社保部门对接办理。“挂账报销”机制还引来了许多外地兄弟单位到筠连学习借鉴。 2004年以来,刘惠结合宜宾县老干部工作的特点,经过几年的实践探索,建立了“抓认识深化,齐抓共管,组织领导到位;抓服务保障,真情关怀,待遇落实到位;抓平台搭建,老干部作用发挥到位;抓载体创新,建好阵地,活动组织到位”的“四抓四到位”工作方法。 随着“四抓四到位”深入推进,多年来久拖不决的县改制、破产企业离休干部已全部移交到主管部门管理,离休费由县社保部门按时足额发放,医疗费按规定实报实销;2009年以来,争取资金47万元,在县老干部活动中心建立和配备了多功能会议厅、阅文室、阅览室、书画室、棋牌室、健身房、温馨长廊等。县委老干部局连续两年在全市老干部工作综合考核中名列第一,多次被省、市表彰为老干部工作先进集体。 宜宾县一名离休干部说:“‘四抓四到位’抓到了点子,落到了实处,刘惠同志为全县老干部办了一件大实事。” “做工作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要使老干部工作更上一层楼,我们必须不断创新,我愿去做这个探索者。”刘惠说。 “刘惠是一个犟脾气,对工作从不满足,总是在执拗地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她的恒心和韧劲,也带动了我们不断地前进。”这是县委老干部局的同志对自己的领导如此评价。孝敬众老不求索取,奉献青春何需回报。“惠女儿”用温馨的大爱编织起的“老干部之家”一定会更加光彩夺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