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五载桑榆情 深情奉献暖夕阳 ——记莱芜市第一干休所所长 李海玲 1990年12月,28岁的李海玲踏入了老干部工作者行列,一干就是25年。25年来,她真情付出,全心全意为老同志服务;她爱岗敬业,把干休所当成自己的家,把老干部当成自己的亲人;她勤勤恳恳,想方设法为老干部办实事解难事,受到了老干部一致好评,被老干部亲切地称为“所长女儿”。2012年被山东省委组织部、山东省委老干部局、山东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通报表彰,授予全省优秀老干部工作者荣誉奖章;多次被莱芜市委市直机关工委评为“优秀共产党员”。她的精彩不在于获得的荣誉,而在于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将人生最美好时光献给为老干部服务这一光荣的事业。 细致服务 做老干部的贴心人 “老干部工作无小事”是李海玲经常挂在嘴边的。老干部进入“双高期”后,日常生活有很多不便,会遇到许多意想不到的困难。为此,她主动为老人们着想,组织工作人员每月为老干部代缴电话费、水电费、代领工资等;每年7月份,为老人们发放防暑用品,购置绿豆等,送到每户老人家中;为住所老人办理修脚卡,修脚师傅每月上门服务,解决了老人修脚眼看不清、腰弯不下、手够不着的难题;每逢重大节日都要看望慰问老干部,为老人们精心备好物品,送到每户家中;对生活困难的,还积极向组织上反映,为他们争取困难救济。 离休干部陈锡铭的三儿子是一名聋哑人,在莱孚皮鞋厂上班。因单位突然宣布停产清算而失业,聋哑人工作不好找,陈老着急得吃不下饭、睡不着觉。李海玲了解情况后,就主动帮助联系单位,几经周折,最后了解到莱芜市赛通电器厂可以接收残疾人。她就到赛通电器厂找了他们的领导,当面叙说情况恳请帮助。厂领导为她的执着深受感动,答应先面试看看。到了约定面试时间,她又和陈老的儿子一块去面试。面试后她又多次和赛通电器厂联系沟通,最终企业同意接收他去上班。同时,她还协助陈老到儿子原工作单位办理了清算后的经济补偿、工作关系转移事宜。三儿子又找到了新的工作,了却了陈老晚年的一块心病,陈老高兴得经常说“海玲就像我的亲闺女一样。” 关心老干部身体健康,对患病住院的都第一时间到医院看望慰问,帮助老干部解决遇到的困难,也是她始终坚持的。一些老干部子女不在身边,生病后就会找她,她就像对自己的老人一样,和所里医务室人员上门看望,或根据病情安排住院诊疗。对需要住院治疗的老干部,在病情允许的情况下,经医院同意,请医护人员上门治疗,解决了老干部陪护和生活不便的问题。老干部心情好了,对治疗康复也很有帮助,对此,老干部及家人都非常满意。 以身作则 当好团队“好班长” 干休所目前有三名工作人员,承担着繁琐的各种日常服务工作。李海玲常说,让整个干休所的工作人员拧成一股绳,才能更好的将工作做好、将服务搞好,让老干部满意。她将提升服务能力贯穿于工作的始终,为老同志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有力的支持和保障,也践行了一名共产党员的使命与责任。担任所长十多年来,她率先垂范,以自己的模范行为感动和鼓舞着身边的工作人员。每当所里有大的改造维修工程,她都是全身心靠在所里,有时候连续几个月放弃周末休息,直到工程完工。常年的服务工作,让她一个娇弱的女同志学会了上墙爬屋,学会了使用许多工具。当看到老干部家的许多急难问题得到了迅速解决,她比谁都高兴。日常工作中她注意总结经验、细化措施、注重落实,对工作人员提出了“三到位”“四颗心”“五了解”的要求。“三到位”:生病时看望到位、有困难时服务到位、临终时关怀到位;“四颗心”:诚心、爱心、细心、耐心。“五了解”:了解每位老干部基本情况、了解家庭情况、了解健康状况、了解兴趣及特长、了解日常生活情况。 她对其他人员是这么要求的,自己更是带头做好。离休干部亓枫的家属两次生病,老干部及其家人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都是在她的督促和及时安排下,住院治疗得以康复。病人及家属几次表示,是关键情况下所长两次挽救了她的生命。通过对亓老及其家属无微不至的关怀、周到细致的服务,在老干部心里,她成了离不开的贴心人。亓老经常对人说,所长就像自己的亲女儿一样,亲切地称呼她为“所长女儿”。在她的带动和影响下,所里工作人员也都成了老干部的知心人。有的老干部不放心自己的子女,却把存折和密码交给所里的工作人员,让他们支取水、电、暖、气等费用,每次提取现金后,工作人员都会向老干部一笔笔地交代清楚,深得老同志信任。 尽职尽责 打造老干部温馨家园 一直以来,李海玲把改善老干部居住条件作为工作中的头等大事来抓。一组干休所大事记,反映出李海玲的辛勤付出。 2013年,改造干休所供暖设备。冬季取暖一直是困扰老干部的一大难题。每到冬季,老干部反映室内温度低,身体受不了。为了彻底解决这一问题,2013年她带领工作人员全力以赴,克服各种困难、更换关键设备。她找专业人员咨询、作工程预算,与财政局评审中心、社保科、热力公司进行协商对接,最终争取到资金52000元。在局领导和老干部活动中心的大力支持下,经过紧张的加班加点施工,主管网和换热站建设同步进行,圆满完成,终于在当年及时正常供暖,老干部非常满意。 2014年安装视频监控系统。干休所始建于1982年,占地面积7274.7平方米,住房33户。由于建所时间早,没有传达室,也没有其他安全设施,住所人员年事已高,闲杂人员出入管理难度大,存在着很大的不安全隐患。为解决这一问题,她争取资金1.83万元,安装视频监控系统,为安全防控增加了科技手段,提高了安全系数,增强了老干部的心理安全感。 2015年对干休所部分道路进行维修。干休所各住户化粪池设在门前路面下方,为水泥井盖,门前道路为水泥路面,年岁已久,井盖多处破损,路面也出现坑洼,影响了老干部的出行和生活环境。为解决这一问题,她多方做工作,争取资金5万元,对住户门前道路进行了拆除重修,对原来破损严重的水泥井盖进行了更换,彻底解决了道路积水、老干部行走不便,化粪池井盖不严、环境不整洁的问题。 2016年进行暖气分户控制和自来水主管道改造。干休所地下自来水管已用30多年,自来水管道已严重锈蚀老化。特别是近两年来,地下自来水管经常出现蚀透©水情况,不仅影响老干部的日常生活,而且造成大量自来水白白流失。对此,她积极向领导反映情况,向财政争取资金15万元,经过两个多月的紧张设计、施工、调试等,顺利完成了供暖分户控制和自来水主管道改造任务,使和老干部生活息息相关的供暖供水问题得到了彻底的解决。 干休所在她的主持下,设施不断完善,居住和生活环境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对此,老干部们毫不吝惜对李海玲的赞美,直夸她是把干休所当自己家、把老干部当自己父母的好所长。 搭建平台 让老干部释放正能量 坚持政治学习,让老同志们思想常新,是干休所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作为干休所党支部书记,她主持制定和完善了第一干休所政治学习、“三会一课”、参观考察等制度。近年来,随着老干部逐渐减少和年高体弱,又实行了支部成员送学上门制度,使老同志足不出户就能及时了解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重大活动。为了增强学习效果,使老同志亲身感受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变化,她每年都组织一到两次参观活动,参观新农村建设、重大项目建设等,了解莱芜经济社会发展新风貌、新气象。每逢“七一”、“重阳节”等重大节日,所里都组织老干部们召开座谈会,讲讲党史、叙叙往事、给所里的工作提提意见,既让老干部感受到大家庭的氛围,也让干休所的工作在督促中不断进步。“动则不衰,乐则长寿”。为了让老干部老有所乐,她结合老同志的兴趣爱好,成立了干休所门球队,常年坚持活动,并积极参加市里组织的门球比赛。为了让门球活动坚持下去,她客串过球员、裁判、教练,成了门球活动的行家里手。老干部们通过参加门球活动锻炼了身体,交流了思想,也使门球活动成了第一干休所的一大亮点。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在党组织的关怀和所里工作人员“全天候”的服务下,老干部都重新焕发了青春,自觉为社会做贡献。2015年6月,在“慈心一日捐”活动中,老干部们共捐款2700元,其中耿元才捐款1000元,充分体现了老干部的思想觉悟和对公益事业的热心。亓枫等老同志多年来一直关心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把关心教育好下一代,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和应尽的义务。几年来,他们不顾年事高、身体弱,不辞辛苦到学校、工厂、社区等,作革命传统教育报告60余场,深受欢迎。2010年亓枫被评为全国离退休干部先进个人。 毕生献于斯,白首仍无悔。二十多年来,李海玲任劳任怨,无私奉献,无怨无悔,用她细腻而深厚的爱,温暖了老干部的心,赢得了老干部的称赞。她觉得自己是平凡的,但自己所从事的工作却并不平凡。她甘愿坚守这样的平凡岗位,只为了那夕阳更加美好,那晚霞更加灿烂! (转载请注明出处) 莱芜市第一干休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