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位退休老人,历经10年,在偏僻乡村建起了一座颇具规模的孔子语录园,成为了当地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道亮丽风景…… 一位老人与一座孔子语录园 文 鞠九江 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有一座孔子语录园,它的建造者是一位90岁高龄的老人——张济民。 张济民老人系南京中医药大学退休教授,是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全国著名中医专家。他身材清瘦,眉发皆白,虽年已九旬,但身板硬朗,眼珠子透亮,给人以超凡越圣、仙风道骨之感。 雄心,老人要建语录园 1990年,70岁的张济民退休了。但他退而不休,又前后坐诊了10年。2000年初春,张济民老人80岁时回到老家——江苏省如皋市常青镇。 当白发白眉白胡须、脚蹬圆口布鞋的张济民老人出现在村头时,七八个少年好奇地打量着他。张济民饶有兴趣地吟诵唐代诗人贺知章的《回乡偶书》诗句,继而捧起一把热土一声高过一声叫喊:“孩子,这儿是我的家,我到家了。 张济民的家乡,地处穷乡僻壤的革命老区,那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农民生活艰苦,系肝癌、肺癌、食道癌等重病高发地区。由于缺医少药,当地及周边乡镇每年有数百人丧命于绝症和疑难杂症。在随后的几天里,张济民走村串户,为数十名重病患者进行了义诊,但接下来发生的事却深深刺痛了他的心。 他在与乡亲们的交谈中,发现不少老年人丢掉了传统文化素养,沉迷于赌博、封建迷信活动;不少年青人人生观淡薄,信仰丧失,拜金主义严重,竟不知道孔子是谁;大多数村干部没有读过《论语》,对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一无所知;村里没有村规民约,民风不清,政风不正…… 这是一种悲哀啊。张济民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自言自语道:“没有营养的人容易生病,没有文化和信仰的群体容易浮躁,这‘浮躁病’比身体上的疾病更难治愈呀! 提高村民的文化素养迫在眉睫。当夜,他辗转反侧,久久不能入睡,他翻身下床,扭亮台灯,奋笔疾书:对孔子思想的遗忘、孔子文化的残缺乃至价值观的混乱、信仰的迷失是当今社会的尴尬。我要发挥余热,在家乡建一座孔子语录园,以传继孔子思想,宣传孔子文化,纯洁村风民风,给后人留下一笔永久性的精神财富。 次日一大早,张济民找到村书记,说出自己要建孔子语录园的想法。书记对他的热情大加赞赏后当即表态:村里将在用地、审批等环节上给予方便和支持。可书记也担心他年事已高,精力跟不上;再就是需花大笔投资,而村里却爱莫能助。张济民说自己身板硬朗,有生之年要为家乡人民做点事,至于资金我自有办法解决。 “张教授要建孔子语录园啦!”消息像长了翅膀一下子传遍了全村。回到南京后,张济民食不甘味,卧不安席。满脑子盘念着语录园的框架和蓝图。“孩子爸,看来南京留不住你了,家乡有你的牵挂,我们就回去居住吧!”老伴看出了他的心事安慰道:“不管遇到风还是雨,我陪着你! “知我者,老伴也!”张济民甚是感激。2000年3月张济民携老伴回到如皋市常青镇草张庄村,展开了他的夕阳创业计划。 战略:开个门诊圆那梦 张济民回乡安置好家人后,便带上干粮走南闯北开始了筹建孔子语录园的可行性调查。经过两个多月的奔波,他收集了数百份信息资料,北京、上海、南京、西安等地的国内著名游览园和孔庙留下了他的奔波足迹。而据专家评估,建一座语录园(含附属生态园)至少需投资200万元,且免费观赏无收益,每年还需贴补不少的维护保养费。200万元,这对于一个退休老人来说无疑是个天文数字,可望而不可及。“吓死人了,倾家荡产也是杯水车薪!”儿子极力反对。老伴也打起退堂鼓,劝他死了这条心。张济民沉着脸,一言不发。他知道建语录园的成败关键在于资金,解决了这个问题,其他矛盾将会迎刃而解。接下来的日子,家人再也没有听到老人提及语录园三个字,他每天按部就班地跑步、下棋、逗鸟、绘画,悠闲自乐。家人以为他放弃了,不禁暗暗自喜。 一个月后,张济民从银行取出10万元稿费积蓄,说要建一幢中医门诊楼。“老爷子英明:开一个专家诊所既解除了病人痛苦,又增加了家庭收入,是两全齐美的好事!”晚辈们个个拍手称快,纷纷加入到筹建中医门诊楼的行列。经过近3个月的奋战,一幢集内科、.妇科、儿科、针炙科、推拿科于一体的门诊楼拔起而起。2000年10月初,张济民中医专家门诊开诊,当日接待病员13人,看着花花绿绿的钞票送进家门,协助做后勤工作的晚辈们个个喜笑颜开,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开诊一个月,生意红红火火,病员遍及如皋、海安、南通、泰州、扬州等周边10多个县市。家人细算一笔帐,一个月的门诊收入少说也有两万元,可所挣的钱全由老人一人独掌。老爷子是貔貅,只进不出。家人对他很有意见。儿子想买台空调,他说农村通风透气,用不着;孙子要买辆摩托,他说不安全;儿媳托人从外地买回一台跑步机,他一见就火了:“这是纸上谈兵,哪有在外面跑步锻炼自在?儿媳赶紧退了。“老头子,别固执了,火葬场烧人又不烧钱,你留钱做啥哩?”老伴也在一旁咕哝着。面对家人的满腹牢骚,张济民冷冷地甩出一句:“钱要用在刀刃上! 此后不久,待镇土管所送来《建筑工程施工许可证》,镇砖瓦厂、水泥制品厂将一车车砖瓦、水泥板运至家门口时,张家人才意识到老爷子要建孔子语录园了。张济民见时机成熟,便向家人如实摊牌:“我开诊所就是要圆孔子语录园的梦啊,我开诊所一年挣20万,10年就是200万,光靠我这把老骨头建个孔子语录园不成问题,要知道语录园是个永久性的精神财富啊……” 张济民越说越激动,声音越说越响亮。看着他一脸执著的表情,老伴和长子会意地点点头:“你认准了的事十头牛也拉不回,那就建吧” 我要做当代愚公 建孔子语录园是庞大的系统工程,在语录园开工奠基仪式上,张济民动情地说:“我要立愚公移山之志,打一场持久战,建一座孔子语录园。让祖先的思想和文化代代传下去……” 孔子语录园是传播孔子思想和孔子文化的观赏和娱乐场所,其建筑首先要吸引人。在古园林建筑专家的悉心指导下,集语录、艺术、生态于一体的孔子语录园蓝图一挥而就。为使孔子语录长期保存,按设计方案,孔子语录均需雕刻在石头和石块上,同时要塑孔子像。为增强其观赏性、娱乐性,园内还要建展示楼、亭轩、廊轩。 漫长的岁月,张济民除了门诊外,吃睡在工地,从落实资金、选购材料到每个单项工程竣工验收,他事必躬亲,一步一个脚印。工程队负责人说:“张教授是头不知疲倦的老黄牛,浑身有着使不完的劲。” 废寝忘食、超负荷工作,使张济民老人体重急剧下降。曾有人劝他:“张老,一心无二用,门诊和语录园就舍去一个吧!”张济民笑:“一个也不能少,建孔子语录园是我晚年的追求和奋斗目标,而门诊则是通向目标的桥梁。没有资金一事无成呀!” 2007年严冬,张老病倒了,高烧不退,昏迷不醒,这下可急坏了家人。村支书火速从县城请来名医,医生诊断张老患有较为严重的心肌炎,这是心力交瘁、积劳成疾所致。 病床上,张老在日记中这样写道: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奉献是无限的。我晚年的生命即使像流星一样闪过,也要让它放射瞬间光辉;即使有朝一日成为一片枯叶,我也要化作肥料,滋养曾经哺育我的这方热土。坚持,坚持,再坚持,语录园定能如期建成! 2010年11月下旬,历时10年,耗资280万元,建筑面积1450平方米的孔子语录园终于建成。刻在奇石上的孔子语录文字,均出自张济民老人的手迹。语录园大门两侧的一副对联:“为人要孝弟忠信,教民讲仁义道德”,道出了老人的心声。 张老梦圆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