倾心护桑榆 真情暖夕阳 ——记中共温州市委老干部局办公室主任李兴龙
李兴龙同志从2008年从部队转业到市委老干部局以来,树立“学为先,干为实,和为贵,廉为本”的人生信念,坚持以人为本,热爱老干部工作,坚守“五心服务、无私奉献”的理念,具有强烈的事业心、责任感和尊老敬老的良好风尚,与不少老干部成了“忘年交”,被老干部称为“贴心小棉袄”。 积极学习新知识,争做服务老干部的“新标兵” 老干部工作是党的重要工作,是一项政治性、政策性、服务性很强的工作。他深感到担子重、责任大,始终把学习作为提高自身素质的一种重要手段。 刚到老干部局,他就静下心来系统学习老干部工作政策法规文件,做了大量的学习和工作笔记,快速熟悉掌握党和国家关于老干部工作的方针政策。利用“八小时”以外的晚上时间浏览各地老干部网站学习经验,利用周末时间上图书馆查找资料,下载了60余万字的学习资料。为方便自己学习和老干部查阅,将常用的老干部政策汇编成册并运用到工作中去,对各单位及老同志提出的各种问题都能精准解答,对工作中碰到的各种问题都能严格按照政策要求恰到好处地处理好,不到半年,就从菜鸟一跃成为老干部工作的行家里手。2012年,他因学习和工作上的付出得到了老干部及老干部工作人员的信任,被要求给参加全市老干部工作人员培训班的人员上辅导课,他欣然接下任务,一点也不推辞,为了把PPT课件制作得既生动又达意,他连续一周每天晚上请教还在上小学的儿子,精益求精,所做的PPT课件和所上的辅导课受到大家的一致好评。 2015年初,自媒体的发展已经势不可挡,各个单位的公众号也纷纷亮相,作为办公室主任的他又坐不住了,怎样才能既让自己学习好,又能带动办公室其他人甚至是全市老干部工作者及老干部更好地学习掌握党和国家的政策方针和各种新鲜事物呢?“那就推出微信公众号啊!”同事的一句话让他恍然大悟。于是,他利用业余时间学习网络新技术,在“职场充电宝”上网课、买微信有关的书籍等方式自学微信新技术。5月,他亲手制作和打造了“五心微学堂”微信公众号和“星期五课堂”两大学习平台,并向全市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推广,从一定程度上深化了全市老干部工作者和老干部的理论学习。作为新手,他利用每天午休时间来编辑“五心微学堂”内容,做到每个工作日推送5篇学习材料,有政治理论、业务知识、养生保健、生活常识等正能量文章,今年2月份开始紧跟中央步伐率先推送“两学一做”有关学习材料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论述100余篇。截至目前,两大学习平台共推送了100多万字学习材料,为大家提供知识化、碎片化的理论知识和生活常识,达到以学习强能力、以学习求创新的目的。 开拓创新延触角,争做老干部工作的“智慧星” 面对新形势下老干部工作出现的新问题,他坚持与时俱进,拓展新的载体和探索服务的新手段,达到了延长服务触角的目的。 努力探索“社区”载体,延长服务触角。2011年,先后牵头在鹿城、瓯海、洞头等地部分条件较好的社区开展利用社区资源为离休干部服务试点工作,搭建离休干部“四就近”的平台。2012年6月,起草印发了《温州市利用社区资源做好离退休干部服务工作实施意见》,指导各地各部门重视并推进此项工作。2013年,又积极与市文明办沟通协调,将“四就近”服务示范社区创建活动纳入全市“幸福社区”创建体系中,“四就近”工作全面开展。他撰写的《利用社区资源服务离退休干部工作的实践与思考》的调研文章获得全省老干部系统调研一等奖。 努力探索“一键通”载体,延长服务触角。在建设老干部“一键通”应急呼叫服务平台期间,他全身心投入信息数据库建设中,为老干部建立“全天候的电子保姆”;走遍全市168个社区收集服务数据1万多条,加班加点进行社区化、网格化的分类管理分析,打造出具有温州特色的“没有围墙的网络养老院”;充分利用淘宝和本地电商资源,打造了“老年人的阿里巴巴”。2012年、2013年“一键通”服务项目分别获得市创新项目二等奖、三等奖,30余批省内外兄弟单位来参观学习,受到中组部和省局领导的高度肯定。 用心用情谋服务,争做老干部的贴心“小棉袄” 他始终坚持以“常怀敬老之心,善谋为老之策”为工作宗旨,真心真情为老干部服务,尽心尽力为老干部排忧解难。 他使离休干部真正共享改革开放成果。协助局领导积极协调财政、卫生、社保等部门落实了离休干部高龄生活补贴,在全市范围内开展了一次落实十七大以来各项生活待遇落实情况大检查。如2013年初,市保健委提高了公务员和机关离退休干部的体检标准,但未提及企业离休干部,他就立即对接落实了企业离休干部的体检新标准,并对检查项目进行细化明确。起草印发了《温州市离休干部特殊困难帮扶专项经费管理使用办法》,每年帮助100余位离休干部及无固定收入遗孀落实50余万元。 他使健康休养活动成为温州为老服务的“金名片”。每年2-3期各15天的老干部健康休养活动,他克服潜在风险多、责任重、压力大的实际困难,从关心老干部健康和快乐休养的角度出发,与老同志们同生活、同学习、同娱乐、同参观。如在安排房间时,他对谁与谁交流多、谁打鼾、谁失眠、谁抽烟等细节都一清二楚,并精心安排体质差的住在医生附近,打呼噜的跟耳聋的住,有共同爱好的住一起。休养活动的预案即使细之又细,也难以避免休养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意外,但他都能在第一时间发现并赶到现场。如2013年4月休养期间,有一天凌晨3点多,袁礼荣老同志的心脏起博器漏电,他第一时间发现并马上安排救护车送医院,安排好住院手续等家人过来后才回休养地方继续组织活动。事后,老同志专门过来感谢及时送医院急救,为抢救赢得了宝贵时间。今年5月地市级老干部休养期间,在他值班的早上6点多组织老干部晨检时发现林显仁老同志双眼球充满血,他一边送老同志去医院一边通过“一键通”平台联系老同志的子女,处理完毕后又将处理过程逐步分享到健康休养工作群,让其他同志学习经验。 他使个性化服务成为常态。建立健全走访慰问制度,针对老干部生病住院、逝世、发生重大事情、有特殊困难等情况进行个性化服务。他参加老同志遗体告别会平均每年60余次,在温州有一个习俗,就是出殡时间出奇的早,凌晨四、五点就去殡仪馆是常事;每年要走访慰问住院老干部150多人次,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数九寒天从没间断过,随叫随到,被誉为老干部娘家的“小李”。 他使老干部视老干部局为娘家。经常联系老同志,手机上储存了400多位老同志号码,还非常熟悉老同志的声音,常有老同志用新号码打电话,他一听声音就能知道是谁,老同志们都说“与小李通电话是件开心的事”,也喜欢将事情托付给他办。负责信访接待工作时,他总是一张笑脸相迎、奉茶送水,与老同志聊家常里短,并仔细、反复解答老同志的问题,让每位来访的老同志都能感受娘家的温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