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同是文明古国和人口大国,一提到印度,人们总会将之与中国做对比。近几年,印度经济发展表现出强劲势头,很多人相信印度也将复制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的成功经历实现起飞,并相信“中国的今天就是印度的明天”。尤其是在制造业上,很多人也相信,凭借着庞大的人口资源优势,不久的将来印度将赶超中国,“印度制造”将取代“中国制造”。 之所以有这样的推论,逻辑是:随着生产成本的相对变化,企业会向生产成本较低的地区或国家迁移。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制造业优势逐渐减少,而印度当前正如当初的中国,优势才刚刚开始被挖掘。现实似乎也在印证着这些论断:近几年“Made in china”风光不再,大批世界知名企业加快了撤离中国的步伐,却纷纷到印度开设新厂。今年5月,苹果公司就宣布考虑未来将全部生产线搬至印度;富士康也计划在2020年之前在印度建立10到12家工厂。除此之外,包括三星、IBM、通用电气等在内的一大批国际先进企业以及中兴、TCL、金立、vivo等国内企业已经敏锐地洞察到了印度经济潜在的巨大机会,开始抢先布局。 那么,事实是怎样?印度真能赶超中国吗?印度的起飞会对我们带来哪些影响?我们又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 印度经济起飞? 据IMF预测,2016年和2017年印度经济仍将保持7.5%的增速。与此同时,中国经济增速则从10%之上主动降到了2015年的6.9%。在当前全球主要经济体表现低迷、增长乏力的情况下,印度确实成为世界经济为数不多的亮点之一。 但对于印度究竟能不能起飞并赶超中国这点上有两种观点:一种认为,印度是一个规模巨大的市场,语言和制度上更容易被西方主流社会接纳,正因为其起点低,劳动力成本低的比较优势更显著,因而认为印度经济近年来的快速增长已经对中国形成了挑战,将成为“下一个中国”。另一种则认为印度经济规模只有中国的五分之一,加之种姓制度、基础设施落后、文盲率高等障碍,不可能超越中国。其实这两种观点正概括了印度经济起飞面临的优劣势。 目前来说,印度劳动力成本比较低,人口结构相对年轻,这是最突出的人口优势。其次,政治环境相对稳定,当前执政的莫迪政府也算是一个有改革魄力、致力于推动经济快速发展的政府,这是保障。再就是印度地理位置优越,易于发展海洋贸易,历史上又是英国的殖民地,在语言和制度上更容易与西方相容,在服务外包方面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且培养了大批国际化的信息技术人才。还有,印度离“增长前沿”比较远,也就是我们说的“起点低,进步的空间大”。而对于企业家来说,印度太大了,大了需求就大,潜力也就大。如果过去他们已错失了中国,还会再错失印度吗?印度经济起飞,确实迎来了机遇。 但阻力也很明显,印度基础设施落后一直是制造业发展的瓶颈。以交通运输为例,印度在英国殖民时期曾拥有全世界最大的铁路、公路网,但条件差、运力低,这就会导致造是能造出来,但是造出来运不出去还是没用。其次,人口资源虽丰富,但文盲率较高,人力资本的实际转化率较低,这点没法跟中国比。再次,印度的种姓制度非常森严,缺乏统一的语言,加上类似“邦治”的体制,这将限制分工协作,阻碍社会流动和经济发展。再就是,外资的进驻建厂首先要有地,但印度的土地问题是个千古难题,“土改”屡次失败,土地供给只能应付“小打小闹”的投资需求,对外资的进驻造成很大制约。 所以,印度能在多大程度上起飞,只能说优势很多但道路却又难言平坦。 影响几何? 那么,如果印度逆袭成功,将会给我们造成什么影响和多大的影响呢? 我们知道,中印之间有一定的经济互补性,同样作为一个有着十几亿人口的大国,印度在很大程度上一直也为中国的企业尤其是制造企业提供着巨大的市场。如果印度经济大发展,人均收入稳步上升,那么必然会带动诸如服装鞋帽、家电、摩托车、汽车、通讯、基建、住房家居等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需求。这毫无疑问将会给一些领域的中国企业带来机会。这是积极的一面。 但印度经济的崛起,又不可避免地会对中国带来挑战,这往往是更深层次的。首先,最大的挑战来自于劳动密集型行业的竞争。印度和中国同样具有的第一大优势就是人口。但目前中国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人口红利已不再突出,老龄化严重。而目前印度的劳动力不仅比中国便宜,人口结构也更加年轻。印度一旦克服了制度上的障碍,走上出口导向型的快速发展轨道,中低端制造业企业就可能搬迁到印度去建厂生产,就像中国经济在改革开放之后从欧美和日本承接制造业一样。苹果和富士康的转移就是一个例证。那不久的将来“印度制造”取代“中国制造”不无可能。 其次,在制造业企业迁移的背后还有就业机会的转移。当年,当制造业工作机会流向中国的时候,欧美和日本已经是高收入国家,这不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他们的就业;而我们现在仍然是一个发展中国家,约一半的居民生活在农村,数千万人收入水平在贫困线之下。如果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就业机会大量迁移到印度,那么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将失去一个强有力的引擎。 此外,大国之间的竞争一定是全方位的竞争。在过去三十多年里,中国作为一个经济高速发展的大国经济体,受到了国际社会较为普遍的关注和认可。中国成为落后国家谋求经济发展的一个标杆,在很多方面的经验和发展模式都成为众多经济体学习模仿的对象。这种关注和认可既是软实力的象征,同时也切切实实地有利于我国在对外交往中拓展经贸、政治、文化关系,在全球化中获得真金白银的实惠。试想,如果在中国尚未基本完成城市化、经济尚未达到高收入水平的情况下,印度经济迅速起飞,那么中国在发展中国家群体中的领导力必然会大大削弱。 准备好了吗? 当然,尽管近两年印度的GDP增速确实比中国高,但我们是主动的自我降速。而且2015年印度破2万亿美元的GDP量,我国早在2005年就已实现。所以,相比之下,印度7.9%的增速值得恭喜,但算不上奇迹。这好比说一个10岁的小男孩长得比现在的姚明快,那至少也该问问姚明10岁那年长了多少,才能预言“这孩子将来会不会比姚明高”。 况且,到目前为止,中国经济仍有印度不可比拟的优势。我们的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和劳动力素质远高于印度,交通电力等基础设施优于印度,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工业生产配套体系,这也是印度在短时期内难以赶超的。 但以印度的潜力来看,它确实是我们一个强有力的追赶者。就像二战结束伊始没有人预期到德国和日本经济会在战后迅速重建和崛起一样,就像在1970年代末少有人会相信落后封闭的中国会在三十年时间里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一样,关于印度经济的未来,我们也不能低估。这也警示我们,要时刻对这个新兴大国保持开放心态,必须重新认识它。 我们还要清楚地知道,“中国制造”越来越多地变成“印度制造”,并不是因为在印度生产产品变得更容易了,而是因为在中国生产产品变得更困难了。中国经济并不是被印度比下去了,而是被自身的结构扭曲所困扰从而削弱了竞争力。 所以我们要加快转型、加快改革。一方面要抓住机遇,提前布局抢占市场。另一方面要未雨绸缪,积极通过深化改革和鼓励创新来应对挑战。毕竟,真正与中国经济赛跑的,不是可能快速发展的印度,而是我们自身的改革和创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