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百位“红嫂”,十年寻踪

2011-5-12 12:4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4347| 评论: 2|原作者: 江 毅|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百位“红嫂”,十年寻踪 江 毅 “红嫂”乳汁救伤员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时候,“红嫂”的原型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实,“红嫂”并不是仅仅是 ...

百位“红嫂”,十年寻踪

江 毅

“红嫂”乳汁救伤员是我们大家耳熟能详的故事。在新中国建国60周年的时候,“红嫂”的原型明德英被评为“100位为新中国成立作出突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其实,“红嫂”并不是仅仅是指明德英,她是沂蒙山无数拥军支前模范妇女的“形象代表”。然而,当战争的硝烟散去,人们在享受胜利带来的幸福生活的时候,还有人记得那些舍生忘死,为中国共产党和人民军队提供后勤支援“红嫂”们吗?有一个年轻人为了把“红嫂”镌刻在历史的记忆里,为不让这记忆泯灭,用了十年多的时间,寻访并记录下了206位“红嫂”影像和她们的事迹。他就是《光明日报》鲁南记者站的记者申照亮。

36岁的申照亮生于沂蒙山区,他在工作中接触并认识了明德英等“红嫂”。这些“红嫂”的光荣历史和现实生活状况让申照亮感到了震撼。他在采访中发现,被媒体宣传过的“红嫂”只有为数不多的几人,绝大多数“红嫂”都是默默无闻的。他们为革命战争所做的付出,只有她们自己和身边的亲属知道,若干年后,她们不在了,“红嫂”真实的历史细节就会消失,“红嫂”精神的传承就会成为一句空话。于是,他萌发了一个念头:去寻访“红嫂”,用手中的相机去记录历史的真实。

从那以后的十多年间,申照亮跑遍了沂蒙的山山水水,自费北上北京、辽宁,南下南京、浙江等省市。先后寻找到了206名“红嫂”,拍摄资料照片6000多幅,记录文字15万多字。为了拍摄红嫂专题,这些年来,申照亮花去了20多万元的资金。为了筹措经费,他还卖掉房子和一辆二手车。有付出就有收获,申照亮用自己的心血撰写并出版了《红嫂——百位沂蒙妇女支前模范影像报告》一书。此书,登载了300余幅照片,讲述了108位红嫂人物的事迹。凡是看过这本书的都会被深深打动,这本《影像报告》以生动的图文告诉了世人:“红嫂”真实地存在着,以一个群体方式存在着。在那艰难困苦的岁月里,是她们用血汗和真情来支援共产党和党所领导的军队——最后一把米,送去当军粮;最后一尺布拿去做军装;最后一个儿,送去上战场。申照亮的相机镜头捕捉是“红嫂”的当代容貌,这就让“红嫂”的故事延续到了今天。从战火中走到今天的“红嫂”,她们的生活状态,她们的精神世界都有助于人们更深刻地理解沂蒙精神。下面的文字是从《红嫂——百位沂蒙妇女支前模范影像报告》一书中,精选出的一些“红嫂”故事。

比“乳汁”救伤员更伟大

申照亮说:原来我认为“乳汁”救伤员非常伟大,后来,我接触的“红嫂”多了,才知道“红嫂”们还有比“乳汁”救伤员更伟大的行为。

申照亮说的这个“更伟大”的行为,就是牺牲自己的孩子去抚养军队的孩子。

之一,张志桂。生于1912年,家住沂水县王庄乡宅棵村。张志桂的丈夫李德是村党支部书记,张志桂很早就参加了革命活动,负责护理、抢救八路军伤病员,筹集公粮,制作军鞋。19425月的一天,区妇救会长王炎来到张志桂家说,八路军11团团长陈宏的爱人王文淑生完孩子,因在后方医院工作劳累,身体不好,孩子刚三个月就没奶了。如果再不找奶喂,孩子就完了。当时,张志桂生了女儿才满月。第二天,王炎就把陈宏的女儿鲁生送来了。两个孩子都要奶,谁也吃不饱。孩子长,饭量更长。张志桂家穷,买不起好东西给孩子添食。张志桂决定要首先让部队的孩子吃饱。就这样,鲁生渐渐地胖起来了,可自己的孩子却一天天消瘦。小鲁生长到半岁时,把奶全喝干了还不饱,张志桂狠着心给自己的孩子断了奶,7个月时,孩子夭折了。而小鲁生却健康地长大了。抗战胜利后,鲁生4岁那年,陈宏团长派人来接孩子,鲁生又哭又闹不愿离去。鲁生走的时候,张桂兰的女儿李志兰哭着送了一程又一程。1963年,年仅51岁的张桂兰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前,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鲁生。1993年,沂水县党史办派人到北京走访,见到了陈鲁生,当时她哭了,说一定要回沂水看看恩人,可至今也没有来。

之二、王桂花。1917年生,沂南县大庄镇白石埠村人。19472月,王桂花和丈夫收养了部队首长林道生和军医洪雪夫妇出生仅50天的女儿唤唤。为了孩子,他们把家里唯一值钱的山羊杀了。就这样,王桂花与丈夫在困苦的生活中艰难地抚养着唤唤。建国后,在济南工作的林道生夫妇派警卫员去王桂花家寻孩子。王桂花夫妇用独轮车推着唤唤,走了三天来到济南。不久,5岁的唤唤随亲生父母去了上海。为了记住山东母亲的养育之恩,林道生给唤唤起名叫洪鲁民。1954年,王桂花想念唤唤,就把家里的耕牛卖了,怀揣十元钱,抱着一岁多的儿子费尽周折去了上海,在林道生家住了一个月。此后,两家一直保持着书信联系。1958年,他们突然失去了联系。19907月,洪雪去世。在最后的日子里,这位老战士一再叮嘱鲁民要去看望“沂蒙母亲”。母亲去世后两个月,鲁民就与75岁的父亲来沂蒙山寻亲了。几十年未见面的母女相拥而泣。从沂蒙山回到上海,鲁民每年都要给王桂花寄几次钱,并经常写信问候。2001年,王桂花家里装了电话,每到过年,她都要等鲁民的电话,娘俩有说不完的话,叙不尽的情。

战争靠女人支撑

有一句名言:战争让女人走开。

但是在山东抗日根据、山东解放区,共产党领导的革命战争却是要靠女人来支撑。运军粮、做军鞋、救护伤员,她们是军队不在编的后勤人员。特别是救护伤病员,付出的不仅是辛劳,还有她们纯真的感情。

之一,祖秀莲。家住沂水县院东头乡挑棵子村。1939年初她参加了妇救会,和青年妇女们一起,磨军粮、做军鞋。1941911日下午,八路军侦察员郭伍士在执行侦察任务时,被日军枪弹击中,又挨了几刺刀,身负重伤。他醒过来后,挣扎着朝桃棵子树爬去,当爬到祖秀莲家门口时昏了过去。祖秀莲把郭伍士架进屋里,为他包扎伤口,一盅盅地喂水。为了躲避鬼子的搜查,她把郭伍士藏在山洞里,每天到山洞里给郭伍士送水送饭,换药。郭伍士养好伤后,回到部队。1947年郭伍士从部队复员,他没有回老家大同,而是在沂南县的隋家店落了户。为了找到救命恩人,郭伍士挑起了货郎担,一边走乡串村地卖货,一边打听祖秀莲。1956年,他终于找到了桃棵子村,与祖秀莲重逢了。1958年春天,郭伍士带着妻子迁居到了桃棵子村,在以后的日子里,他把祖秀莲当亲娘一样伺候着。每当领到了残废金和老战士补助费,他都会拿钱来孝敬祖秀莲。19777月,85岁的祖秀莲去世。198474岁的郭伍士去世,家人把他葬在了村南的山坳里,与祖秀莲的墓隔村相望。

之二,张正。1902年生,家住沂水县姚店子镇黄家坡子村。1938年参加抗日工作。她把唯一的儿子送到了部队,不久就牺牲了。

19396月,张正的丈夫黄如岗在一个桥下发现了一个十四五岁的小孩,面黄肌瘦的。他就是小八路夏希贤。他原在主力部队,但部队首长看他年龄太小,就把他调到沂水的一个区小队当通讯员。但小夏想念部队,听说部队在姚家店一带活动,就跑去寻找,结果找了好几天也没找到。黄如岗告诉他,区小队在沂水南部一遭到敌人袭击,并安慰他:“你跟我回家吧,我帮你找大部队。”

来到黄家,张正待小夏比自己的孩子还上心,总是把好吃的留给他吃。为了躲避日伪军的搜查,张正带着小夏和孩子们多次搬家。就这样,小夏在张正家住了三个月后,黄如岗终于打听到了大部队的下落。小夏要走了,张正一夜没睡,给他赶做了一套新衣衫,第二天送了一程又一程。此后,小夏和张正失去了联系。解放后,夏希贤才找到张正。当时他已经是少校副团长了。后来,夏希贤转业到江西九江地区物资局任局长。张正随丈夫定居到济南。197612月,张正去世。夏希贤带着爱人千里迢迢为恩人送葬。现在,他和张正的四个女儿经常联系,亲如一家。

 

战争中她们的伟大的,和平时她们的平凡的,谁还能记起她们

原军委副主席迟浩田上将就是一个当年被红嫂救护过的伤员。有一次山东的一位记者去拜访他,临走时请他题个字。老将军提笔写下:蒙山高沂水长,好乡亲永不忘!

战争年代,每一位参与战争的女性都会得到尊重——“女神”一般的尊重。但光荣终会退去,当“红嫂”们平凡得和村头、灶前的老妈妈们没有什么两样的时候,还会有人记得她们吗?

 之一,齐登莲。1924年生。家住沂源县鲁村镇安平庄。1945年她担任副村长。八路军野战医院驻在村里时,她组织妇女为部队洗衣服、做军鞋。支前时,跑几十里路为作战部队送军粮。19462月,经农救会长任会先介绍加入了中国共产党。那年4月,她担任了村长。莱芜战役和孟良崮战役期间,她为部队带路、运军粮、抬伤员不知跑了多少路。1948年春,齐登莲因劳累过度,双眼流脓,加上还要抚养六个孩子,只好辞去了村长回家操持家务,从此和党组织失去了联系。几十年来,她一直过着贫困的生活,全家人挤在一间半草房里。前几年,县上和乡里的人来过几次,整理她的材料。以后再也没有来过。现在,齐登莲还没有恢复党组织关系,也没有任何补助。80多岁的她和老伴种着一亩二分地。齐登莲没有任何要求,她说,能证明我是共产党员就行。

之二,朱正身。1920年生。家住莒南县于家龙头村。19446月,朱正身出生8天的孩子夭折。几天后,村妇救会长送来一个部队的男孩让朱正身抚养。当时,这孩子刚满月,朱正身给孩子起名叫“群子”。那年月,三天两头的“闹鬼子”。日本兵来扫荡,朱正身就把群子揣在怀里,往山里跑。1946年国民党进攻沂蒙山,一家人外出躲难,过一条河时,丈夫把两岁多的群子扛在肩上趟过去了。朱正身背着女儿过河,把刚出生不久的儿子交别人带过河。等过河了,发现儿子的包被都湿透了,孩子冻得瑟瑟发抖,接着高烧不退,烧了几天孩子就死了。1951年,群子的父母派人把孩子接走了,那时通讯不方便,两家人从此失去了联系。1975年三儿于世传到烟台当兵,把这个故事讲给了连里的文书听。文书后来将此事写成了一篇小稿子发到了解放军报上。在丹东空军当军官的群子这才得知了养母的消息。1978619日,群子回到了离别27年的村庄,见到养母抱头痛哭。朱正身擦着眼泪对群子说:“你现在长大了,我抱不动你了,快来洗洗脸吧。”群子在养母家住了七天。回到部队后,每年都要给朱正身寄钱。1994年春节,群子再次回到村里和养父母一起过年。这些年,群子一直和朱正身一家人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如今,80多岁的朱正身别无所求,她说,过年政府给我一张画(慰问信)就行了。

之三,李凤英。1913年生。家住沂南县马牧池乡万粮庄。孟良崮战役期间,她参加了支前队。北海银行、大众报社当时就在住在村里,有一百多号人,她给部队烙煎饼、做衣服,在村头站岗放哨。解放后,李凤英一直任村里的妇女主任,一直干到“走不动”了才不干。她丈夫去世的早,只有一个过继的儿子。如今她和三孙子住一个院里,老屋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透风漏雨。村里每年给她十块八块的钱,去年春节给了30块。

编者:如果您想更多地了解沂蒙红嫂请登陆申照亮创办的“红嫂网站”(hongsao.com.cn)。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2-6-9 16:09
刚偶尔翻看一本老干部之家看到的,这就是党的后盾和后盾的生活,无语啊!
如今她和三孙子住一个院里,老屋已经有70年的历史了,透风漏雨。村里每年给她十块八块的钱,去年春节给了30块。
1963年,年仅51岁的张桂兰一病不起,离开人世前,她一遍又一遍地念叨着鲁生。1993年,沂水县党史办派人到北京走访,见到了陈鲁生,当时她哭了,说一定要回沂水看看恩人,可至今也没有来。
这都还是高官了呢,狗日的都他妈的什么玩意儿啊。

查看全部评论(2)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