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是近黄昏 夕阳无限好 青岛财经日报/青岛财经网记者 杨宁 青岛卫校离休干部王一民耄耋之年笔耕不辍。他兴趣广泛,对文学、诗词、书法、篆刻、摄影等喜爱有佳,尤擅篆刻,岛城老一代著名书画家如蔡省庐、张杰三、宫少坚、何中州等都喜爱他刻的印章。他耄耋之年仍笔耕不辍,编著出版了《梅花诗词集锦》、《谭剑纵横》、《何处是归程》等书籍,计30余万字,作品字里行间记录和传承了民族优秀文化。2015年,他的书法作品“虽是近黄昏,夕阳无限好”在全国7000多件作品中脱颖而出,获在北京举办的“夕阳红兰亭文艺杯全国老年(大学)文艺大赛”书法金奖,他连续7年参加东京国际书法艺术交流展获铜奖3枚、银奖3枚、金奖1枚。他离职休养以后,关心国家大事、时政热点,积极参与“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书画展”、新春为贫困家庭写春联等活动……他就是青岛卫生学校离休干部王一民,89岁的他把26年来的离休生活过得充实、精彩。 笔耕不辍编著出版书籍计30余万字。他喜诗词、梅花,71岁汇编出版《咏梅诗词集锦》,汇集从南北朝至近现代著名咏梅诗词1179首;他爱剑法,80岁汇编出版《谭剑纵横》一书,该书139千字,探究古剑的起源、历史故事;他好游学,87岁汇编出版亭子集《何处是归程》,各地观光学习留意搜集有关亭子的素材,把全国搜集的200余座古亭编集成册,书中对建亭历史、何人建造、建亭原因、地区风光等的整理颇具史料价值。如今,王一民正在校对准备出版自己的摄影集,以100幅荷花照片配100首自己作的诗,记录分享荷花之美。 为了编好书,王一民每年都多次外出参观考察,有时为获取楹联、诗词、插图、照片或观感,他多次远程奔袭同一目的地,他编著的书,图文并茂,让人触景生情。王一民喜欢游学,离休后他去过西安、重庆、南京、黄山、庐山、莫干山、峨眉山、桂林等地考察、观光、学习。天长日久,集腋成裘。他集的名亭,有些亭子为名家题名,如全国四大名亭之一的安徽醉翁亭有苏轼手迹《醉翁亭记》,潍坊的“聊避风雨亭”有郑板桥的题名,湖南“爱晚亭”是毛主席题的匾额,毛主席青年时代在此处进行革命活动……每座亭都有一段历史故事,亭上的楹联更是丰富多彩,真草隶篆,各有千秋,让人目不暇接。王一民以李白《菩萨蛮》最后两句“何处是归程,长亭更短亭”中的一句作为书名,把“亭子集”叫《何处是归程》。 王一民闲不住,总是身影忙碌。与湛山街道办事处举办的“纪念中国共产党九十华诞书画展”,与岛城著名书画家、学者刘禹轩,著名电影明星邵宏来等人的作品一同展出,获参观者好评。在十梅庵梅花节期间,曾主持举办了“梅花书画展”,展期20余天,组织展出70多幅梅花书画,给梅园增添了文化氛围,给观者丰富的艺术享受。春节期间,积极参与市委老干部局组织的迎新春游艺活动,为贫困家庭送温暖、写春联。 工书善刻以印会友方寸之间耕心田。王一民工书善刻,他的印谱琳琅满目。有的书画家问他“刻两方印多少钱?”他总是笑着说:“自己刻印从不收钱,如不嫌弃就好。”就这样,这些年闲来刻过近2千方印,有些在《中国老年书画报》上发表,有的以印会友,从不收费。王一民收集整理了自己从乳名至用过未用过的名号、书斋号共108个,出版成集为《老村笔名印迹》。王一民青年从戎,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解甲,当时就职于省卫生厅,主持《山东卫生》报刊,始有暇于文字工作,常在报刊上述文,所用笔名甚多。后事业及生活上遭变故,居陋室,行吟街头巷尾以谋生。期间,用金石记录一段生活小品,如叹板屋为秋雨所淋所篆“羊栏”“仰蓝小舍”等。再后,事业向好,生活趋于稳定,业余时间致力于文墨。为自己为友人治名章、铭章、闲章颇多。 王一民介绍:“《老村笔名印迹》中的印有的已经丢失,又根据记忆重刻;有的是六、七十年代刻的,那时生活动荡、心情欠佳,得一刻余闲,也刻过几方;多数是近两三年刻的。从内容和用名原因来看,从一个侧面概括诠释了一生的经历,反映了一生的苦乐。‘雕虫小技’,信手为之,聊以自况、自珍。” 《老村笔名印迹》中有一枚章为“快乐之乡”。王一民见自己的小女儿常和在海外的外孙视频聊天,有如面叙,八十老翁赶时尚,心慕手追学新技。他常跟大、小朋友请教电脑使用方法。他笑呵呵地说:“小朋友淘气有趣,教我一遍,我要是还没会,他就好说我太‘笨’了。我不会的地方再请教‘大朋友’。”如今,89岁的王一民会用电脑上网、会微信聊天,还将自己的网名起为“快乐之乡”。 豁达开朗20年坚持每日习剑一个半小时,89岁的王一民身体硬朗、脚步稳健。王一民迷恋剑法,自四五岁喜爱宝剑,70岁才正式学剑,习得剑法十几套。只要不是雨雪天气,他每天起早到中山公园练习太极剑等各种剑术一个半小时,持续至今。常与剑友聊起剑的起源、剑的故事,知之有限,好研究的王一民跑图书馆查资料、记笔记,并把4年多搜集学习到的有关剑的知识汇编成《谭剑纵横》一书,分发给剑友。 谈起身体健康的秘笈,王一民笑言:“练剑强身健体,健康长寿更离不开乐观的心态。不管什么事,我都能谅解别人,设身处地地从别人的角度想,放宽心,就能心情舒畅,有好情绪,身体便会健康。”“我还愿意帮助别人干点什么。写个字、刻个章,只要人家喜欢就好。帮助别人一点小事,我就很开心。”王一民的书斋号为“脱烦恼斋”,网名叫“快乐之乡”。他还以书法书写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送给儿女,颇具教育意义。他践行“半丝非易得,一米莫轻抛”的信条,并以之教育子女生活要节俭。 王一民热爱生活、兴趣广泛、乐于学习、善于研究,把生活过得充实、有意义;他生活节俭、幽默风趣、豁达开朗、好交朋友,把生活过得有滋有味。他在自己人生的道路上,描绘出的总是一道道亮丽的彩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