伴着歌声阅读鲍勃·迪伦 □ 丁 杨
2016年10月13日,今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在瑞典揭晓,答案出乎很多人预料——美国民谣、摇滚歌手鲍勃·迪伦!不止文学读者,甚至很多鲍勃·迪伦的歌迷都没想到。 “用美国传统歌曲创造了新的诗意表达”,这是负责颁发诺贝尔文学奖的瑞典学院方给出的鲍勃·迪伦获奖理由。鲍勃·迪伦首先是个以音乐为中心的艺术家,承继着若干不同风格美国音乐方式的表现形式,对此亦有属于他自己的理解和时代并行的变化,进而体现在他的作品中,形成他的个人风格,以及镌刻上带有他的思想、精神的印记。 鲍勃·迪伦得到诺贝尔文学奖这件事本身颇富戏剧性,因为他的艺术家身份,在诺奖候选者之列中,没有其他作家、诗人们显眼。但如果回顾他大半个世纪的音乐履迹以及他的歌曲、诗歌,了解他在音乐、文学和社会活动等领域的世界性影响,或许会觉得,他的获奖虽然意外但不偏颇。 1941年生于美国的鲍勃·迪伦从小就对旋律和词句敏感,作为一位创作歌手,鲍勃·迪伦的音乐作品从一开始就有着浓郁的个人烙印,他对这个世界的看法,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质疑,化成他手指与琴弦碰撞间流泻出的美妙旋律、诗意盎然的歌词,以及不囿于个人情感表达的极具社会性的延伸内涵,令他的作品在音乐范畴流行、传播的同时,与不同时期的时代背景、社会洪流紧密相关。伴随着他漫长的创作和演唱历程,他一直积极参与社会运动,用音乐和诗表达对一些社会思潮、公共事件的看法,传递自己的态度。他作品中有人类共通的情感,也有社会意味,如此丰富的内涵经由他朴实、沙哑的嗓音娓娓唱来,穿越半世纪的时光和大洲大洋的空间距离,启蒙和抚慰了全球几代歌迷的精神世界,也对其后的美国以及全世界的很多民谣歌手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这种抚慰和影响至今依然存在,并且没有弱化的迹象。 鲍勃·迪伦曾经参加过20世纪60年代美国和世界其他地方的不少社会运动以及承载社会诉求的演出,用音乐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加平等美好而呐喊。非凡的艺术成就和社会影响使得鲍勃·迪伦被视为20世纪美国乃至全世界最重要的民谣(摇滚)歌手之一。他在音乐上的成就毋庸置疑,早在20世纪70年代已经获得格莱美奖,更在1991年获得格莱美终身成就奖。他创作的歌曲曾获得奥斯卡最佳原创歌曲奖,他个人还曾获得普利策奖的特别荣誉奖。在这些奖项的映衬下,刚刚获得的诺贝尔文学奖因为或多或少有“跨界”的意味而别具意义。而奖项的传播效应,令世界上更多歌迷能够借助他的作品走近他,从他的精神气质与作品内涵中获益。 国内引进出版的鲍勃·迪伦作品只有一部回忆录《编年史》,这在他的作品中占据重要的位置。在书中,鲍勃·迪伦回顾了自己的若干人生经历,分享创作心得。与鲍勃·迪伦有关的图书,则有英国记者霍华德·桑恩斯写的人物传记《沿着公路直行:鲍勃·迪伦传》,书中梳理了鲍勃·迪伦的音乐人生,还为此采访了多位相关人物。■ (据《光明日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