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88岁的孙洪德老人,是羊里镇三官庙村人,17岁那年参军入伍,经历了那段战火纷飞的岁月。回忆过去,孙洪德老人仍然心潮澎湃。虽然有点耳背,但在诉说他的故事时,洪亮的嗓音和硬朗的身体,让人深刻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曾是一名军人的气势。 (孙洪德近照) 一墙之隔,与敌人拼死战斗 孙洪德是家里兄弟4个中最小的,1945年8月当兵入伍,编入莱章武工队,后来调入泰安军分区特务连、军分区三团,1946年编入八纵,先后参加了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之后随部队掩护刘邓大军南下,后来参加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1955年调到浙江军区海防大队,1957年复员回到老家。 经历的战斗不少,孙洪德老人印象最深的是他负伤的那一次。1947年底,孙洪德所在的八纵二十三师七十二团三营八连,与敌人的五十七师展开了激烈的战斗,“那时候打一次仗伤亡很大,一个连队在一次战斗后就变化很大。我们跟五十七师交上火后,战斗持续了很长时间。一支国民党军队跑到了巨野西面的一个村里,被我们包围了。我们三营负责主攻,二营当预备队。敌人的装备非常先进,都是清一色的日式装备。”孙洪德回忆说。 战斗打响后,孙洪德所在的部队集中火力压制敌人,很快就把敌人打得溃不成军,“打到村跟前时,我们突破了敌人的防御工事。看到没办法了,一小撮敌人冲进了一间民房里,在墙上凿出洞来,把枪口伸出来疯狂扫射。我们想冲进去,但一时半会靠近不了,就一墙之隔,我们跟敌人的距离很近,要是能冲到墙根就好办了。”孙洪德说,“我刚要往前冲,就觉得左胳膊突然麻了一下,枪就端不住了,身边的连长一下子把我拉了回去,原来胳膊中弹了,不一会儿血就把衣服湿了,连长就朝后喊卫生员,然后找了块绷带,给我使劲包上了。卫生员过来后,扶着我转移到了后面。” 孙洪德被送往医院治疗,后来听战友说,躲在屋里的敌人被全部消灭了。由于部队转移,受伤的孙洪德被要求回老家养伤,养了七八个月的伤后,1948年归队,到了第七兵团的警卫营,由前线战士成了保卫首长的警卫。 不敢马虎,在外围做好首长的警卫工作 孙洪德的职责发生了变化,“那时候觉得在警卫营责任更大,以前是往前冲着杀敌,就算牺牲了也没什么,现在是保卫首长,只要做不好,就算牺牲了也是不可饶恕的。”孙洪德对新的任务非常重视,没有一丝马虎。 “我们的首长是司令员许世友、政委谭震林、副司令员王建安。”虽然已过去几十年,但孙洪德仍然清楚地记得当时他保卫过的首长。“警卫分内卫和外卫,内卫时刻跟在首长身边,外卫就是我们,在司令部外面,负责周围的警戒和防卫,一旦发现敌人的威胁,我们将是最后一道防线。有时候首长们出去,我们要在周围负责警戒。” 孙洪德回忆起了一件“趣事”,那是在济南战役的时候,孙洪德“陪”首长去打鸟。“济南战役打得很激烈,打了八天八夜,整个司令部都忙忙碌碌的,我们在外面打起十二分的精神,守卫着司令部。记得是战斗快打完了,有一天,突然接到命令,首长们要出去,我们不敢怠慢,马上紧跟在首长周围。没想到,首长们出去是打鸟,几个首长拿着打鸟的那种双管枪,很有兴致地打起鸟来。当时,我们紧张得不行了,前方战斗在打着,首长们的安全可不能有任何马虎,还好比较顺利。”孙洪德说,“济南战役胜利的消息传来,我们都很高兴,后来战友们在一起议论,说首长就是首长,前面打着仗还能出来打鸟,说明这场仗早就有了把握,战斗没结束就已经知道了结果,首长们在战场上自信从容,真是运筹帷幄啊!” 临危不乱,指挥登陆舰安全入港 孙洪德在参加完渡江战役后,随部队直接进入杭州,1955年被调入浙江军区海防大队,主要负责在海上运输部队的军需品,包括食物和武器弹药,“那时候,像大小陈岛这样的一些岛还被国民党反动派的军队占领着,在海上航行有不安全的因素。我们一个区队有3艘船,都是全副武装,一旦遇上敌人就要战斗。” “记得在解放一江山岛之前,部队保密工作做得很好,只有上面的首长知道,在战斗开始前,我去找部队首长请假,要回家探亲,首长还是准了25天的假,就像往常一样,没有看出一点不寻常来。等我探亲回部队后,看到院子里堆得像山一样的炮弹箱子,才知道探亲的这几天,把一江山岛解放了。”孙洪德说。 1956年,孙洪德在福建沿海时曾遇到过一次让他难忘的事情,这也是他第二次负伤。“当时要来台风,我带领着一艘登陆舰,上面有10多个人,正准备到附近的港口去避台风。我跟政委在驾驶舱里,有一个刚入伍没多久的新兵,一些机器不大会操作,可能是给某个机器设备充电,结果操作不当,设备一下子爆炸了,一个大火球在驾驶舱里瞬间出现,驾驶舱前面的玻璃整体被震出去10多米,我跟政委瞬间就过了遍火,身上的衣服都烧没了,胳膊上的皮看着都脱落了,头发、眉毛一点都没剩。” 由于还没有靠岸登陆,孙洪德强忍着剧烈的疼痛,安抚船上的其他战士,指挥着舰船继续往港口航行,最终安全地把舰船带回了港口。之后,才联系了岸上的医院,战友们赶紧将孙洪德和政委送到医院。(鲁中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