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大雅之堂出四川

2016-11-15 17:4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51| 评论: 0

摘要: 引语“难登大雅之堂”这话,国人耳熟能详,而它落地生根之源头,则是大雅堂。大雅堂是九百多年前,客居眉山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丹棱奇士杨素的鼎力相助下,将杜甫所写的巴蜀诗刻成三百诗碑,并造屋安放的一 ...

引语

“难登大雅之堂”这话,国人耳熟能详,而它落地生根之源头,则是大雅堂。大雅堂是九百多年前,客居眉山的北宋文学家、书法家黄庭坚在丹棱奇士杨素的鼎力相助下,将杜甫所写的巴蜀诗刻成三百诗碑,并造屋安放的一座殿堂。大雅堂最早出现在四川丹棱,后被毁,再重建。大雅堂与黄庭坚,同为一段传奇佳话。

 

大雅之堂出四川

/伍松乔

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洪州分宁(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人。与多数蜀漂一族不同,黄庭坚并非来蜀避难、宦游、采风,而是因参修《神宗实录》被诬“疵诋先烈,变乱事实”,然后被贬谪入川的。

黄庭坚之于巴蜀,贡献多多、故事多多,今天知道的人却不多。实际上,就在成都杜甫草堂的工部祠里,黄庭坚一直默默陪伴着杜甫。

游客初到杜甫草堂,常常奇怪为什么杜甫的身边还有两人。其实,答案就在殿廊上清朝钱保唐撰书的“荒江结屋公千古,异代升堂宋两贤”这副楹联中:上联说杜甫在浣花溪畔结屋,草堂成胜地,诗人流芳;下联讲后世宋代黄庭坚、陆游两位大诗人的成就,皆与承传杜甫密切相关,所以塑像配享。

杜、黄、陆“三人行”留下的深深脚印,演变成了巴蜀的多处名胜。成都杜甫草堂、宜宾流杯池与吊黄楼、崇州罨画池和陆游祠等由来已久,而最具标志性的眉山丹棱县大雅堂,则鲜为人知,值得钩沉。

 

何为大雅?

大雅堂是黄庭坚的一个梦。

北宋绍圣初年(1095),黄庭坚被谪贬黔州(今重庆市彭水县),一个名字始终在他的眼前晃动,那就是与他相隔四百年的唐代大诗人杜甫。黄庭坚的蜀漂轨迹与杜甫常有交集,置身在令诗圣一咏三叹的此情此景中,重读杜甫的“两川夔峡诗”,黄庭坚禁不住心潮激荡,一个念头随之萌生。

所谓“两川”即东川、西川,而“夔峡”则是长江三峡西端入口瞿塘峡的别称,“两川夔峡”泛指巴蜀。杜甫在巴蜀生活了九年,在清代仇兆鳌所编的《杜诗详注》中,杜甫的两川诗有470多首、夔州诗467首,占到全部杜诗1439首的三分之二。

杜甫入蜀后,创作力如火山喷发,达到炉火纯青的境界,代表了中国诗歌的至高成就。身临其境、感同身受的黄庭坚,认为杜甫的这些作品与《诗经》《离骚》一脉相通,是真正的“大雅”之作。

所谓“大雅”,滥觞于中华文学之源《诗经》。

“雅”为《诗经》六义“风、雅、颂”与“赋、比、兴”之一。从诗歌形式而言,雅乐为规范的“正声”。《诗大序》进而阐述其更深的含义:“一国之事,系一人之本,谓之风;言天下之事,形四方之风,谓之雅。雅者,正也,言王政之所由废兴也。政有大小,故有小雅焉,有大雅焉。” 意思是说,诗歌吟咏一个邦国的事,表现作者一人的内心情感,叫做“风”;说天下的事,表现四方风俗,就叫做“雅”。“雅”讨论的是王政兴盛衰微,就是正。政事有大小之别,所以又可分为小雅和大雅。

由《诗经》而起,经过屈原《离骚》与汉魏乐府的直接继承和发展,关注民生、心系天下的大雅精神,成为中国文化的主体意识,追求思想内容与艺术形式的有机统一,成为评判文学优劣的最高标准。

对大雅的呼唤,源于对世风、诗风日下的痛心疾首。

李白、杜甫之后,人们每每叹息风雅道丧,大雅之音传人难觅。由五代到宋初,诗坛流行所谓太学体、晚唐体、西昆体,堆砌典故,追逐辞藻绮丽典雅,实则脱离现实,与真正的大雅传统渐行渐远,杜甫也被主流文坛所疏远。

当此之时,黄庭坚大力推崇杜甫,倡导大雅诗风。将杜甫精神从诗歌加以扩展,揭示其所具有的国风的纯正、历史的记录和儒家忠义观念等特点。强调学习杜甫须细加钻研,才能升堂入室。黄庭坚的建大雅堂之梦,在此已具雏形,呼之欲出。

 

大雅堂出现在丹棱

黄庭坚谪居黔州萌生的建大雅堂这桩心愿,具体说来,在他的《刻杜子美巴蜀诗序》中曾有表述:“欲属一奇士而有力者,尽刻杜子美东西川及夔州诗,使大雅之音久湮没而复盈三巴之耳。”只是由于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只能暂时搁置起来。这个夙愿,一直到他迁往戎州(今宜宾)之后,终于落地。

苏东坡故里眉州(今眉山市)丹棱县一位才华出众的富绅杨素,他喜好诗文,仰慕杜甫、苏轼、黄庭坚等文坛领袖。慕名来戎州拜访黄庭坚。交谈甚欢,黄庭坚说到了自己的心愿,杨素“闻之,欣然请攻坚石,摹善工,约以丹棱之麦三食新而毕,作堂以宇之。”杨素的真诚之心、侠义之举打动了黄庭坚,两人一拍即合,约定书诗刻石筑屋,黄庭坚还特地“名其堂曰‘大雅’”。

杨素是宋代著名历史学家李焘的岳祖父,曾经被封为有官名而无职事的“朝散大夫”。黄庭坚的大雅堂之梦能够成真,物化为高屋广宇庇佑的三百黄书杜诗石碑大雅堂,杨素功莫大焉。

如果没有诗圣杜甫的流寓巴蜀,如果没有文星黄庭坚的贬谪川南,如果没有义士杨素的挺身而出,大雅堂就只会永远是一个梦。

简而言之,杜、黄、杨“三人行”,一个也不能少。相隔四百年,三人在中国巴蜀大地上的游荡、交集,成就了起于中唐、显于北宋的这桩“大雅之堂出四川”的传奇。

大雅堂横空出世在四川丹棱,冥冥中自有其缘。丹棱古称南安,迄今建县已有1400多年。小小丹棱,实际上早为“名区”。丹棱在北宋即已举办官学,人才迭出,据清嘉庆《四川通志》及《丹棱县志》乾隆、光绪版记载,在宋代,丹棱文科进士有27人。文史学者郭文元研究后认为,有名有姓、有史籍可查的至少还有14人。

大雅堂出现之前,名声在外的丹棱精英已蔚为大观,包括因普济众生、广植松柏、营造石窟闻名遐迩的龙鹄山唐代女道士成无为;被誉为“小东坡”的杰出文学家唐庚,唐庚与其父经学家唐淹、其子文学家唐文若合称丹棱“三唐”;继司马迁、司马光之后居功至伟的史学家李焘,巨著《续资治通鉴长编》影响深远;以民生为重,为21万水患灾民勉力赈济、减免数年税赋的遂州通判唐文若;廉洁、刚正,因搜集整理三苏诗文遭打击而无悔的孙道夫;写《耘田鼓》为烈日农夫呼吁,逼得官家撤宴的五代“醉酒诗僧”可朋等等。

先有丹棱,后有大雅堂。小县大风景、大文化,建大雅堂是水到渠成,再自然不过了。时空碰撞、天人交集,大雅堂在丹棱的脱颖而出可谓正当其时、得其所哉!

 

大雅堂被毁

沧海桑田,变化万千。北宋大雅堂如同一颗璀璨的流星,不知何时便悄然消逝在历史的天空之中,成了至今无解的一桩千古之谜。

有人认为,或许建成不久,它便毁于残酷的党争、党禁之中了。

元祐党争,是北宋新党与旧党在变法主张上不同政见的较量,进而演变成残酷的人事斗争。黄庭坚作为苏门四学士之首,与苏轼同在旧党阵营,被迫害贬到四川。宋徽宗执掌大权并起用蔡京为相后,旧党又遭遇第二波厄运,一百二十人被定为“奸党”。连番打击之下,黄庭坚于崇宁四年(1105年)客死在羁管的宜州(今广西宜山县),终年六十岁。在持续几十年之久的党禁残酷斗争中,覆巢之下,安有完卵,更何况名声赫赫、庞然大物的大雅堂?

旷日持久的宋蒙(元)战争也是一种可能,但更多的说法是大雅堂毁于明末清初极为惨烈的战乱。

丹棱大雅堂确切存在无可置疑的证据,是黄庭坚白纸黑字的两篇文章。一是作于戎州时期的《刻杜子美巴蜀诗序》,记载了此事的来历,另一篇是写在元符三年(1100年)九月的《大雅堂记》,对修建大雅堂的良苦用心更是详细的夫子自道。

作品文献之外,2014418日在新加坡国际拍卖有限公司“2014春季古玩艺术品拍卖会”中国书画与古董的专题夜场中,该拍卖会隆重推出并成交了黄庭坚的《大雅堂记》行书长卷,尺寸为760.2cm×36cm,款识是:山谷道人黄庭坚书。这幅全长超七米的黄庭坚《大雅堂记》手卷保存完好,传承有序,为近年发现的黄庭坚书作的旷世之作,它的问世为大雅堂提供了极为珍贵的文物证据。

 

重建大雅之堂

重建大雅堂犹如一个“心结”,萦绕在丹棱人的心里。历朝历代,屡毁屡建,一而再、再而三,大雅一脉,锲而不舍。百年以来,传统文化屡遭扫荡,改革开放以后,百废待兴。

丹棱人的重建大雅堂之梦,当春乃发生。从上世纪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酝酿启动到进入新世纪,征集文物史料、研讨考证、规划筹建,断断续续,从未中止过。

历史进入2010年,丹棱县委、县政府号召干部群众“丹棱发展,我献一计”,呼声最高的便是重建大雅堂。2010810日,丹棱县委召开“重建大雅堂”工作会;2011年元月,县规划委选址城南笔架山,拟定《建设方案》,85日举行开工典礼,重建大雅堂的圆梦行动帷幕开启。

重建而成的大雅堂与大雅公园,2014125日正式开放。丹棱县城万人空巷,共登大雅堂,欢呼雀跃,热泪盈眶。

大气典雅、古朴精致的建筑群掩映在丹棱河滨笔架山绿荫之中,“存古而不泥古”,融合宋代、明清风格,汇入现代智慧。大雅堂公园园名隶书大字,是蜀中文坛泰斗、百岁老人马识途的手迹。

重建方案从全国征集,大雅堂主殿、公园、广场建筑面积4000平方米,占地2.6平方公里。堂内、园中珍藏有四块黄庭坚手迹撰刻石碑,以及近现代著名书法家精心书写、刻在上百云彩石上的杜甫“两川夔峡诗”作品。

拾阶而上,来到梦寐以求的大雅堂正殿。进得堂来,在黄庭坚《大雅堂记》书迹背景前,黄庭坚、杜甫和杨素的三尊铜雕群像,是雕塑大师叶毓山的得意之作。中间行吟的杜甫神色凝重,左边黄庭坚正挥毫疾书,右侧的杨素拱手表达对诗圣的崇拜和对黄庭坚的感激。

大雅堂配殿是“山谷书屋”,纪念为大雅堂呕心沥血的黄庭坚。书屋门联是黄庭坚的自撰联“诗罢春风荣草木,书成快剑斩蛟龙”。

后门广场中轴线上的一块巨石,刻有“义薄云天”,褒扬杨素的侠肝义胆。后门广场外牌坊上的“宏远雅正”,传递着当代人对大雅精神的理解,牌坊对联“斯文有地一堂足,大雅无邪千古宜”,概括了大雅堂的不朽价值。牌坊另一面额书“风徽百代”,表明重建大雅堂、传播大雅风范的深远意义。

小县大梦,千年重光。从此以往,中华国人来拜,海外游子来归,看得见山水,登得进大雅堂。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