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都·于都河·一双草鞋 ——长征中不可或缺的红色记忆 文图 / 本刊记者 樊红林 中央红军长征出发地——于都 钟灵毓秀的雩山脚下,川流不息的于都河畔,是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起点,是伟大长征精神的起源。于都河畔矗立着一块高大的石碑,上面刻着“长征源”三个大字,然而,关于哪里是红军长征的出发地,还真有些不同意见。有专家认为应该是“瑞金”。因为中共中央和红军总部是1934年10月10日从瑞金出发向于都集结的,10月17日 各部队在于都渡河,所以长征的起点应该是瑞金。还有人认为应该是江西省遂川县。1934年8月红6军团从那里出发,为中央红军长征探路,这要早于中央红军的长征。这些争论表达了一个历史事实——红军长征不是从一个地方出发的。 1934年上半年,以博古为首的临时中央,推行“左 倾”冒险主义错误路线,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遭受了重大损失,中央红军根据地被压缩在一个狭小的地区,在这种情况下,临时中央考虑要实行战略转移,5月,中央书记处召开会议,参加的人员是书记处的4位书记——博 古、张闻天、周恩来、项英。会议作出了战略转移的决定。 1934 年 9 月 17日,集结在于都地区的中央红军各部队从8个渡口跨过于都河,踏上了战略转移的征程。 中央红军长征为什么要从于都出发呢?因为于都是中央苏区时期中共赣南省委、赣南省苏维埃政府所在地,中央苏区最后一块根据地,南方三年游击战争起源地,也是中央苏区的全红县、大后方,政治、物质条件都很好。从政治条件看,于都人民富有光荣的革命传统,为革命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红军在于都集结,能满足保密等政治需要。从物质条件看,于都稻米充足,同时于都人口众多,可从人力、物力方面给中央红军以足够的补充。当时,各条战线都因种种原因不利于大部队行动。而当时战火尚未烧到于都,中央红军集结于都相对安全。并且于都境内多为丘陵地带,既隐蔽又开阔,有利于大部队行动、宿营、隐蔽、休整,也是前线部队快速撤离、集结的理想地域。 中央红军长征过的第一条大河——于都河 江西省的于都河(贡江)不算一条特别秀美或壮阔的江河,但它在中国革命史上却有着不朽的声名——82年前,红军万里长征在此走过,它被称为“长征第一渡”。 1934年的10月,当时河宽600多米,水深而湍急。于都人民汇集了800 多条大小船只,有的用来架设浮桥,有的用于摆渡。为避免敌人飞机轰炸,隐蔽红军的战略意图,架设浮桥都在夜间进行。群众有的打火把,有的送茶送饭,送木板门材,仅用4天, 就在于都30公里的河面上架设了5 座浮桥,还布设了许多摆渡和涉河点。10月16日至19日傍晚,当夕阳的余晖投射到碧波荡漾的于都河上时,中革军委、红军总部、中央直属机关和毛泽东、朱德、周恩来、张闻天、博古就是从这里出发,开始了二万五千里长征。虽然这次战略转移,由于夜渡于都河时间的仓促,除各部队内部传达动员外,已经没有时间和群众开告别会,但是根据地的群众凭着多年来的斗争经验,还是从红军的行动上感觉出来了。他们悄悄地作了准备,不约而同地聚拢来了。 这是一个永远也不能忘怀的场面。 红旗猎猎,战马嘶鸣,整齐的队伍站在河对面的草坪上。源源不断的人流,从四面八方汇拢来。他们扶老携幼,来到于都河畔。乡亲们有的把煮熟了的鸡蛋塞到红军手里,有的把一把把炒熟的豆子放到红军的口袋里。有的拉住红军战士的手问:“什么时候回来?”有的止不住地“呜呜”哭了起来。 红军离开了驻地,穿过一条大路,踏上了宽阔的于都河桥。桥下的水徐徐流着,红军的队伍从桥上缓缓地通过,前不见头,后不见尾,两旁站了不少的群众。 夕阳西沉,群山转暗,队伍越过一条长长的土路,转过弯来,向着西南的第一道封锁线挺进。 向前,向前,红军迎着蒙蒙的暮霭,听着那越来越小的水声,渐渐地。那声音被急行军的脚步声代替了。 就这样,红军离开了于都河畔的乡亲,谁也没有想到,这竟是红军战斗、行军一年零两天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的开始! 一双草鞋的故事 位于于都河边的中央红军长征出发纪念馆是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纪念馆的陈列主要展现了中央红军长征的背景、准备以及在于都集结出发的历史和于都人民无私奉献支援红军的鱼水之情。在纪念馆的展柜里,陈列着一双草鞋,与一般草鞋不同的是,两只草鞋前端各缀着一个红绣球。这双草鞋是于都县老红军谢志坚跟随红军大部队长征时,未婚妻春秀为他制作的。 怀着对未婚妻的深深眷恋,谢志坚一直把草鞋随身携带,想念亲人时拿出来看看,平时舍不得穿。在长征路上,谢志坚只穿过短暂的两次。一次是部队过金沙江,当地老百姓用船送红军过江时,让谢志坚想起了家乡人们送红军过于都河的情景,谢志坚穿上了春秀送的草鞋,心里乐滋滋地过了金沙江。还有一次是强渡大渡河的时候,由于战斗激烈,随时都有牺牲的可能,谢志坚心想:死也不能与春秀的草鞋分开。于是,他又一次穿上了这双草鞋。 1951年,谢志坚回于都探亲,寻找春秀。得知在红军长征后,春秀因与反动派积极作斗争,被反动派杀害。谢志坚带着那双草鞋来到春秀墓地,失声痛哭。后来,纪念馆的工作人员得知老红军谢志坚有这么一双不平凡的草鞋,希望他能放到纪念馆陈列。开始时,谢老怎么也不肯把这双草鞋捐献出来,在工作人员的再三恳求之下,谢老才在鞋上绑上彩色红心绣球,依依不舍地交给了工作人员。谢老在世时,经常到纪念馆看望这双草鞋。病重期间,在儿孙的搀扶下,他还3次到纪念馆看望这双草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