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精彩推荐 查看内容

追“角”

2011-5-12 12:41|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1079| 评论: 1|原作者: 常跃强|来自: 《老干部之家》

摘要: 追“角” 常跃强 追星并不是始于近些年,那从老早就开始了。我说的这个“老早”是指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前期。那时候歌星呀、电视名星呀还没有出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电影名星。电影名星只出现在幕布上,就 ...

追“角”

常跃强

追星并不是始于近些年,那从老早就开始了。我说的这个“老早”是指上个世纪的50年代和60年代的前期。那时候歌星呀、电视名星呀还没有出现,只有屈指可数的几个电影名星。电影名星只出现在幕布上,就象天上的星星一样,可望而不可及,一般人都难以亲近。那时候离老百姓最近的还是戏,即使在农村,也是搭上台子就唱,一唱就是好几天。逢上过年过节、庙会、或是收秋罢了,庄稼人得了个好收成,就会请剧团来演几场戏。

庄稼人请剧团不叫请剧团叫“写戏”,他们把想要看的剧目写在请帖上,然后派人给剧团送去,得了准信,那请剧团的人就喜洋洋地回来了。若是村子里没有现成的戏台,还要搭戏台,戏台有时候是搭成板的,实在没有板,筑个土台子也将就了。

那时候乡下人的精神生活少,一年到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没有什么娱乐,来剧团于他们是一件大事儿。所以剧团来之前的这几天,日子最难熬,他们往往一天要到村头接好几趟。一旦剧团的马车在乡路上一出现,信儿就会像插上翅膀似地传遍全村,于是整个村子顿时就沸腾了。“咣当”一声开开门,男男女女就都跑出来迎接,从南到北或是从东到西,一站两列,像是迎接凯旋归来的将军。唱戏的这几天,是庄稼人的节日,一般人家差不多都要做几天改样饭,要请亲戚,接闺女;有媳妇的人家,婆婆就说:某某家的,这几天不用做活了,看戏去吧。媳妇听婆婆这么一说,就如同得了赦令一般,打扮得漂漂亮亮的,一阵风地就出去了。

剧团是靠角儿来支撑的,大凡一个地方,总有那么几个叫响的角儿。比如在鲁西,老百姓一说就是“黑妮白妮的戏”,或者是“张桂花的戏”,抑或是“筱佩珠的戏”等等等等。他们大都记不住剧团的名字,记住的只是角儿。时间过去了几乎半个世纪,至今一些民谣还在上了年纪的老人口中流传。比如“拆了房子卖了砖,也要看马小翠的桃花庵。”再比如“宁愿三天不吃饭,也要看二黑头的铡美案。”等等。

也出了一些戏迷,有男的也有女的。有一个笑话是这么说的:有一个地方来了一个名角,把邻村的一个小媳妇给唱迷了。一天晚上她抱着孩子去看灯戏,出了村子那紧锣密鼓声就把她的心给敲慌了,于是就抄近路跑进了一块金瓜地里,跑着跑着,不小心一下子被金瓜秧绊倒了,孩子从她怀里甩了出去,这时她听见那个角儿已开始唱了起来,还传来了一声声的叫好声,就更慌了,抱起孩子就又继续往前跑。进了场子看了半天戏,忽然想起,孩子摔了一下咋没哭呢?!低头往怀里一瞧,咦,抱着的是个金瓜!时间长了,这件事儿已经难以考证它的真伪,但是,有一点是确凿无疑的,那就是角儿确实能够迷人,就象现在的歌迷让歌星在他们的汗衫上签名一样。

一个剧团在一个地方演过一段时间的戏,又到另一个地方去演了,原来那个地方的人有追了去继续看的,一般都是角儿唱动了他们的心。这要在现在就叫追星,而在那时候只能叫做“追角”。

我是一个爱艺术的人。少年的时候也是一个豫剧迷。可是我没有追角儿,后来也没有成了追星族,细究起来,我以为原因有二。一、在我很小的时候,大概也就是67岁吧,我在姥姥家看《对花枪》这出戏,喜欢上了那个白马银枪的小罗成。我看了一遍又一遍,那真是迷了。最后一次,是“罗成”一仰脖儿,我看见了他脖子上的黑泥,大失所望,迷信一下子打破了;二、我24岁之后,除了上了4年大学,余下的时间是一直在编辑部工作,干过文化生活方面的记者,见过名角也采访过名星,知道一些戏外的事情,所以我不迷信他们。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游客 2011-5-21 19:58
嗯 说的很客观 沉稳 http://www.crzm-shop.com

查看全部评论(1)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