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0岁的张素梅干了一辈子医务工作,也揣了一辈子的理想,那就是当个作家。退休后,她踏上了自己的圆梦之路,边学边写,2007年她出版长篇小说《圆梦的殿堂》。2009年底,她的第二部长篇文学著作《妇道人家》问世。《妇道人家》讲述了一个真实的故事,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张素梅的姥姥和姥姥所生的六个女儿。《妇道人家》出版后,受到读者和省内文学界的广泛好评,这部长篇纪实文学以真实的笔触和流畅的语言讲述了一个传奇的故事,一个在当代人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故事。 《妇道人家》——讲述传奇与民俗 文 劳磊 《妇道人家》的故事发生在山东省寿光。作者张素梅的姥姥原是一大户人家的小姐,生于1896年。姥姥从小喜爱读书,不仅能识文断字,还酷爱唐诗宋词。姥姥的父亲由于学问深厚,被人推荐到冯玉祥的部队中当师爷去了。他一去便没有了音讯,家道从此衰落了下来。姥姥的哥哥不务正业,赌博酗酒,万贯家产没有几年就让他输光了。为了筹集赌资,他竟然狠心以200块大洋的价格,把自己18岁的妹妹卖给了吕家庄的一位财主当小妾。 姥姥,这个聪颖、漂亮的女孩一下子从天上掉进了泥坑。吕家庄的这位财主——作者的姥爷吕兰阶,那年35岁。他饱读诗书,勤奋,头脑灵活,也挣下较为丰厚的家产,不仅拥有200多亩良田,还与他人合作开办了洋行,做着土特产贸易。吕兰阶乐善好施,思想开明,在当地是个名声很好的士绅。吕财主的正房妻子吕韩氏是当地富户的女儿,比吕财主大两岁,二人结婚8年了,一直没有孩子。没有子嗣就没有人继承家业,这成吕家的一块心病。最后,吕财主不得不按照当时的习俗纳妾。 妾在当地农村的身份是卑贱的,就是生了孩子,这孩子只能管大老婆叫“娘”,而对妾叫“婶子”。大户人家的千金小姐被卖为妾,姥姥万念俱灰,本想一死了之,但所幸的是,姥爷是个好人,加上二人都喜欢读书,共同语言多,这让姥姥重新燃起了生活的希望。姥姥在家里恪守“妾道”,操持家务、侍俸婆婆和大老婆,遇事忍气吞声,逆来顺受。 婚后第二年,姥姥不负吕家众望生了个儿子,全家人乐得合不扰嘴。但没想到孩子未满周岁便夭折了。接下来,姥姥一连生了五个女儿,就是没有男孩。作者的母亲是“二妮”。姥爷没有嫌弃女孩,他让几个女儿都去读书。并破例让孩子管姥姥叫“二娘”。作者出生后,管大老婆叫“大姥娘”。 没有男孩就意味着“绝户”。就在姥姥怀着第六个孩子的时候,姥爷暴病身亡。吕家的天一下子塌了下来。按照当地的习俗,必须由儿子来“领丧”出殡。如果没有儿子,便得从族人中过继一个儿子。姥爷的财产让他的亲戚们虎视眈眈,为了能让自己的儿子过继给姥爷,几个兄弟、堂兄弟打得不可开交。特别是姥爷的哥哥更是凶恶,他自己由于染上大烟瘾,把家产抽了个净光。他认为他的儿子理所当然要过继过来,家产肯定是他家的。甚至扬言,等儿子继承家产后,要把姥爷的妻妾和五个女儿全都卖了。 大姥娘一点主意也没有,连悲带急病倒在床。在这危机关头,姥姥力挽狂澜,她决定谁的孩子也不过继,自己肚子里的孩子说不定就是男孩。姥姥挺着八个月身孕,披麻带孝亲自跪拜领丧,将亡夫入殓,却不发丧出殡。姥爷的棺材被供奉在一所空院内,只等婴儿出生。一个多月后,孩子出世——又是一个女孩。“六妮”的出世,带给全家的不仅是失望,还有族人新一轮的逼迫。姥爷的大哥以不容商量的口气发出最后通牒,由他的儿子领丧立即出殡。族内其他有男丁的人蜂拥而至,争夺近乎于白热化。面对家产可能旁落的结局,姥姥做出了一个骇人的决断:不过继任何人的儿子,也不发丧出殡,将灵柩继续停放在空院内。就这样,姥爷的灵柩一停就是十六年。在这十六年间,姥姥和她的女儿每天给姥爷送三顿饭,一顿都没有落过。 在姥爷停灵的这十六年中,两个寡妇和六个孤女过着十分艰苦的日子。姥姥凭着坚强的毅力,过人的胆识,在族人的欺压下顽强地生存着。家里没有了男人,无法经营洋行了,在种地不足以维持生计的时候,姥姥家只好卖地。但是,迫于吕家族人的威胁,没有敢出面写地契。姥姥就让大女儿来写。就是因为姥姥变卖家产也要供六个女儿都读书,六个有文化的女孩长大成人后,虽然各有坎坷,但家庭生活都是幸福的。 1947年,战火不断。看着这动荡的局势,姥姥决定将停灵16年的丈夫下葬,入土为安。族人听到这个消息,以为又到了可以瓜分姥姥家财产的时机了,新的一场“过继”争斗又开始了。为了不让族人为这件事打起来,姥姥作出了一个让所有乡邻目瞪口呆的决定:由“六妮”领丧出殡。此举轰动四乡,一个十六岁的女孩领丧出殡,而埋葬的是一个停灵十六年的逝者。出殡时。十里八乡来了许多人围观。出殡也让族人彻底打消了侵占姥姥家财产的念头。 解放后土改时,虽然姥姥家的土地只剩下了十几亩,但还是被划成了地主。土改工作组还强令姥姥和大姥娘分了家。姥姥带着六个女儿生活,而大姥娘则带一个她们的养子生活。这个养子就是姥爷哥哥的孙子名叫来子。来子的父亲也是个大烟鬼,家里穷得徒空四壁,根本不管孩子,最后连房子也卖了,七八岁的来子流落街头,快要饿死了。姥姥不忍心,不顾与他爷爷的仇怨,将来子收养下来。也正是因为姥姥的善良,村里斗争地主时,从来没有人和姥姥为难。姥姥的女儿们陆续出嫁成家。1979年春天,中央决定给地富分子摘帽,姥姥迎来了人生最幸福的时光。1990年,姥姥去世,终年94岁。 《妇道人家》不仅讲了一个很奇特的故事,还记述了大量的旧时乡风民俗。例如,那个年月生孩子,产妇不能在炕上,要在地上生。作者对当时生孩子过程的详实描写,让我们知道了“呱呱坠地”原来确有其事。 姥姥的六个女儿,也就是作者的母亲和六个姨都长寿。除了作者母亲84岁时辞世,另外五个姨都健在。 前不久,我们跟着作者一同拜访了其中四位,他们的身体健康、思维清晰。
大姨今年92岁,耳不聋眼不花,腿脚利索,每天都到街上去转。她给记者讲述了那年她出嫁的事情:1939年腊月,大姨出嫁,两乘花轿,一个抬着迎亲的新郎,一个抬着新娘——大姨。那天下着大雪,花轿走到半路,迎面跑过一个人来,大喊“鬼子来啦”。立时,迎亲的队伍大乱,轿夫扔下轿子就跑。只把两位新人扔在轿里。两人因为都穿得比较鲜艳,更不敢出来了,怕被鬼子发现。大姨吓得从浑身发抖。过了好一阵才知是虚惊一场。轿夫们陆续回来,再接着抬起花轿往前走。
三姨今年88岁,在旧社会一直读到大学。本来和同学们约好了一起参军南下,但临走时突然病倒了。后来,她当了一名乡村教师。三年自然灾害时,响应党的号召,回乡务农。我们是在村头遇到的三姨夫。三姨夫是个离休干部,90岁了。那天村里来了个修复老照片的,他拿着一张老照片,要让人家给修复一下。那是他和三姨结婚时的照片,他说,这是他现在最珍贵的东西。
四姨今年86岁。是五个姨中最活跃的一个。她虽然上学不多,但极喜爱看书报,只要是看到有字的东西,她就会拿起来念念。四姨也是几个姨中吃苦最多的一个。四姨解放前,曾任过村里的妇救会主任。几个姐妹出嫁后,就是她在家里种地、操持家务,并且不愿出嫁。直到25岁的时候,姥姥背着她选定了一门亲事。结果,出家后第三年,她就带着丈夫、孩子又回到了吕家庄,和姥姥生活在一起。回来后,她一直顶替姥姥的地主分子身份,接受监督劳动。四姨是个很怀旧的人,新房子盖起来了,她不让拆老房子,至今她仍坚守在吕家庄这座唯一的老房子里。
六姨今年81岁,还没有出生就是一个让众人瞩目的人物。虽然,她让大家失望了,但家里人都特别疼爱这个自出世就没有见过父亲的孩子。六姨16岁以女代儿领丧葬父,让人刮目相看。18岁出嫁,六姨的婆家人都厚道,待她很好。六姨现在有点聋,但身体很结实,81岁的人,还经常自己蹬着三轮车,回吕家庄找四姨聊天。村里常常可以看到她姐俩结伴出行的身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