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讨论]说说我的养老观----寻找最“潮”的您!

2016-11-1 15:41| 发布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查看: 559| 评论: 40|原作者: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摘要: 退休后的您是否还过着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传统的日子吗?还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最潇洒的自我,实现了尘封已久的想法、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您的退休生活是怎么样的?您身边的老干部又是怎么过的 ...
      退休后的您是否还过着帮助子女照顾孩子、做饭、打扫卫生等传统的日子吗?还是在平凡的生活中找到了最潇洒的自我,实现了尘封已久的想法、坚守着自己最初的梦想。您的退休生活是怎么样的?您身边的老干部又是怎么过的呢?都可以在这个帖子下跟帖记录点滴,畅谈生活。期待说出您参与社会志愿活动、写书、文艺创作等独特的生活方式,我们在这里等您!!让您的经历感动着我们!让您的体验带动着身边的老干部!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咏荷 2016-7-19 09:45
我一定不辜负市委老干部局的期望,带动身边的老干部诉说退休后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
引用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2016-7-19 10:03
咏荷 发表于 2016-7-19 09:45
我一定不辜负市委老干部局的期望,带动身边的老干部诉说退休后丰富多彩的生活点滴。

谢谢您,主要是想起到引领作用,让老干部过的更加丰富多采!
引用 静善 2016-7-19 20:53
这个题目很不错,有很多话要说呢!
引用 子航179 2016-8-1 17:29
安丘离休老干部梁学才的事迹刊登在《老干部之家》杂志
引用 潍河长 2016-8-8 17:19
好帖!
尽量寻找最“潮”的他
引用 阙里七十五 2016-8-11 08:02
一个很好的讨论话题,我们一定、也一定会找到很多最“潮“的他。
引用 赵凤虎 2016-8-14 09:51
退休后做的几件事:
1、帮儿子照看孩子;
2、上网,玩博;
3、整理以往文字,印刷文集;
4、学写诗歌;
5、早晚遛弯健身。
引用 木石山道人 2016-8-18 22:52
                                     快乐自己找 生活也精彩
    我叫李志远,网名木石山道人,中共党员,大学文化,副研究员.现在担任柘山镇离退休老干部党支部书记,柘山镇关心下一代工作委员会常务副主任职务
    退休之后,不能总想着自己老了,背上沉重的年龄包袱,而要忘记年龄,让青春回归,童心不泯。当个老顽童,做个乐天派。                                                       我快速调整心态,进入了人生的第二个春天和生活方式。抓紧这有限的美好时光享受幸福人生,保持健康快乐,体验精彩生活. 保持年轻乐观的心态。
我是从文化宣传单位退休的,如何安排好自己的退休生活,是保持心身健康的关键,不是无所事事,而是空间无限,夕阳无限好,最美是黄昏,快乐自己找,生活也精彩, 找到了乐趣,成天忙的不亦乐乎。在忙中,驱散了寂寞无聊,忘掉了烦恼,收获了愉悦、开心、幸福。
    一 ,活到老学到老,紧跟时代再学巧.现代电子信息化技术的快速发展,作为文化宣传的退休干部,如何发挥自己专长,为社会奉献余热,那就必须学会和利用现代化手段.首先学会使用电脑.自己的想法得到了孩子们的支持,于是花4000多元购置了电脑,自学网络知识,从最基础的东西学起到现在的应用自如并坚持每天上网2小时.即看到了网络世界的绚丽多彩,又有了自己的一个空间,游弋在网络世界,尽享着无限的快乐.现在从制作文档表格到图片整理上传,开了博客,上了QQ,使了微信等,结识了网上线下众多的文朋益友,成了多家新闻媒体和网站的优秀会员.近几年使用电脑在有关媒体和网站上传发表文字,摄影等作品2千余件.
    二,退休不退志,多做公益找乐子.我的家乡地处沂蒙山区边缘,自然条件相对较差,精神文化生活相对较薄弱,但却是有着丰厚文化底蕴的老革命解放区.随着新农村和社会文明建设的发展,我积极参与到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公益性活动中,努力奉献着余热,处处闪现着自己忙碌的身影,所到之处便是一片欢歌笑语.
1、几年来,组织开展以挖掘推介老子文化为主要内容的群众性民间传统文化活动。自2009年至今连续8年,发动群众,自筹资金组织策划举办了“柘山镇纪念老子诞辰公祭大典”,除举行祭拜仪式外,还进行了庆典文艺演出。镇内外参加活动的群众达万余人次。省、市等10余家新闻媒体和网站进行了现场采访报道。作为乡镇级举办老子诞辰公祭大典,这在全国也是唯一。每年农历的3月15日,以老子庙会为载体,连续组织举办了8届“老子庙会文化节”, 老子庙会文化节被授予”山东省优秀特色文化品牌”。
当好镇党委、政府的文化参谋,协助分管领导连续组织举办了三届“印象柘山”及”鲁派花生杯”全国摄影大赛活动。为保证摄影大赛的成功,先后接待安丘、潍坊、省等摄影采风团体10余个、摄影家、拍客、新闻媒体等500余人次,带领他们踏遍了全镇的山山水水和村庄,创作了各类摄影作品2000余件,大大提高了柘山的知名度。在全省第一个成立了”山东广播电视台齐鲁网齐鲁拍客柘山联络处”并被授予为”齐鲁拍客采风基地”.
2,    2011年5月,组织策划安丘市作家协会40余名作者参加的创作笔会,于7月出刊了《安丘文学》柘山卷,印发5000册,供不应求,开创了安丘文学创作的先河。刊发自己的文学和摄影作品20余件.
2014年,配合镇初级中学的传统文化教育,编撰了乡土教科书<齐风鲁韵话柘山>,受到广大师生和全镇干群的一致好评和喜爱,为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家乡的情怀,提供了详实的教材.
3、组建了自任负责人兼编导的“柘山镇老子文化艺术团”,自己带头登台演出.在给群众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使自己心身得到了锻炼,我们自费购置了演出舞台,音响、乐器、锣鼓、服装、道具等。每年春节期间,艺术团深入全镇55个自然村巡回演出60多场次,每年的“元旦”、“七、一”、“十、一”等节假日及党委、政府大型活动演出20余场次。老子文化艺术团现在已成为宣传推介宣传本地老子文化和农特产品的一个品牌,被授予“山东省农村优秀文化团队”称号,“潍坊市农村优秀文艺演出队伍”称号;10名农民文艺骨干被授予“山东省优秀农村文化人才”称号。
    去年10月,经申报民政局,文化局批准正式组织成立了”安丘市老子文化研究会”,进行老子文化研究和学术交流及组织开展公益性文化活动.
4、积极参与关心下一代工作,组织扶贫助学活动,定期或不定期的到学校走访、辅导、讲课,向学生进行党史国史家乡史的教育,用自己的经历和身边的事向孩子们进行道德品质、法律法规、处事礼仪等方面的政治思想和文化传统教育。2011年3月,被安丘市柘山初级中学聘为传统文化兼职教授,并于每周星期三的下午,给学生讲授、辅导传统文化知识和排练高跷、腰鼓、秧歌、花棍等节目。今年6月,编创指导的“老子高跷舞”参加了潍坊市中小学生文艺展演荣获特色表演奖。
4、近几年,在市以上报刊和有关网站发表新闻摄影、文学等作品360余件,其中26件作品参加市以上展览或比赛获奖。挖掘整理民间传统文化项目20余个,上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9个,整理民间小曲、歌谣等90余件。创作编导各类文艺节目30多个。编辑制作各类宣传光盘230余套。搜集整理各类人文资料10万余字.协助安丘电视台、山东电视台、泰安电视台拍摄齐长城、老子文化、柘山风光等专题片14部。每年组织较大型群众性文体活动10余场次。对宣传推介老子文化品牌、发展生态文化旅游起到了积极地作用。
    三,收获了快乐,尽显了精彩. 退休以来,先后被潍坊市、安丘市授予“优秀五老志愿者”、“道德模范老人”、”优秀老干部党员”,山东省“农村优秀文艺人才”等称号。被山东摄影网授予“发帖三甲”,被齐鲁网,大众网,山东旅游摄影网授予 “十佳拍客”。

           (李志远 撰文自勉并与朋友们分享快乐)
                     2016年8月18日
凌霄.jpg
引用 木石山道人 2016-8-19 10:59
木石山道人 发表于 2016-8-18 22:52
快乐自己找 生活也精彩
    我叫李志远,网名木石山道人,中共党员,大 ...

谢老师点评褒奖,请多赐教.
引用 郝洪喜 2016-9-6 02:39
本帖最后由 郝洪喜 于 2016-9-12 06:39 编辑


     我们这代人大多数都这样:只要还有能力,就尽心尽力关爱、帮助和服务于子孙后代的事,本质和亲情所致,难以改变。
       不过,这几年把孩子的孩子看大、把自己和孩子的房子买好之后,我们就集中精力忙活自己的事了。我主要搞文学创作,争取多出好作品,报效国家和家乡父老。

引用 郝洪喜 2016-9-13 20:20
本帖最后由 郝洪喜 于 2016-9-13 20:21 编辑


感谢老师褒奖和鼓励!
引用 潍坊市委老干部局 2016-9-29 08:54
祝贺木石山道人 --李书记的事迹被《老干部之家》2016年总第391期 09中[人物--关注身边好人]栏目刊登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9-29 10:23
             “牡丹皇后”肖笃兰
      退休了,步入花甲,是否就意味着年老体衰、暮气沉沉,养花遛鸟颐养天年呢?您退休以后是否还有勇气再出发,去追逐曾经儿时的梦想……
      可她却选择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从毫无专业学习的退休老人到成为师从多位名家的一级美术师,她是高研班里年龄最大的学生,也是班里最勤奋的,就这样在追求艺术的路上越走越远,作品多次被《中国画家报》等国内外报刊、杂志刊登,也曾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主题《中国邮册》收录。
      一进入肖笃兰的家,一股浓浓的书墨香迎面而来,画台被摆在客厅最显眼的位置,两侧墙上挂着她的书画作品。当我们抬头仔细欣赏时,肖笃兰连忙介绍到,“这是很早以前的作品了,要换一直也没有换下来,它们只能还算做一幅画吧。”话语间透着对艺术的不懈追求,说着便展开了正在创作的一幅牡丹图,尽情绽放的牡丹活灵活现,花间飞舞的彩蝶栩栩如生,与墙上的作品截然不在一个层次上,而她告诉我们,这其中所凝聚的就是自己三年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学习的成果,也有自己对于绘画的执着。
      “从小就爱好画画,看见什么都画,在什么上都画。”说起画画,肖笃兰告诉我们,这很有可能与自己的家庭有关,而背后的起因还有些戏剧性。“母亲在47岁时生下了我,姐姐们都是裹小脚,整天绣花、做女红的,在她们的熏陶下长大,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画画。”
      就这么画着画着,肖笃兰长大了,尽管学习成绩还不错,家庭并不富裕的她,没有机会专业学习绘画,而选择了去当兵。结果在入伍之前,母亲却病倒了,当兵也只能放弃了。后来就参加了工作,从县人民医院到第二干休所,虽然一直都在工作,但肖笃兰始终都没有放下画画。
      “牡丹是花中之王,也是咱们的国花。”在不停地画中,肖笃兰慢慢喜欢上了画牡丹,也主要习画牡丹。在她的笔下,尽情表露着花的韵味、生机、精神和气势,但总觉得差点什么,退休后的她便想进行系统学习。当得知清华大学美术学院要举办高研班首届传统花鸟画班,肖笃兰就萌发了试一试的想法。
      “清华大学也一直是心中的一个梦,以前没有机会上大学,要是在那里深造美术将会更加完美。”可是还需要考试,不管结果怎样都要努力一下。“当时也没想到会考上,只是想经历一下也不错。”结果考试时,要求四分钟画一幅有花、有苞、有叶的牡丹图,她心里就暗暗高兴。
      “肖笃兰的牡丹画的浓艳、鲜活,喜庆而显张力,现在越来越趋于清新淡雅。”2012年7月,她考入了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学习,成为霍春阳教授的入室弟子,他如此点评肖笃兰画的牡丹。
      在班里,有的在美术届已小有名气的,有的是专业课班出身的,再说大部分都还年轻,但她从没有经过专业学习,而且她是年龄最大的,而她不甘心成为班里的“落后分子”,所以她成了最勤奋的。深夜凌晨梦中仿佛看到了牡丹花怒放的姿态,她马上起来提笔作画;全国各地采风,爬山、进沙漠……其实,肖笃兰的身体并不很好,还患有高血压等“三高”。
      “最重要的是心态,心态决定着你的活力。”凭着对艺术精益求精的执着,肖笃兰丝毫不松懈,光写生的小稿就画了厚厚的几卷,从霍春阳传统花鸟到李志向写意花鸟,再到人物……一学便是三年,同时不断临摹老艺术家的作品,丰富升华作品,拓宽自己的艺术之路。这也让她系统学习了绘画的各个方面,艺术水平也有了大大提升。
      “现在什么也画,不光画画,也画瓷器。”采访中,肖笃兰神采奕奕地给我们介绍,完全感觉不到眼前这是一位已是花甲之年的老人。“第一次画的发到了香港,后来又画了一批发往了新加坡。”边说老人还找出了收藏有自己作品的一些杂志,从中我们发现《中国画家报》等国内外的权威报纸、杂志都刊登了她的作品,作品曾被“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主题《中国邮册》收录,被韩国、新加坡等国家收藏。她还是中国文化部画家协会会员、一级美术师、中国书画家协会理事、中国国画研究院院士等,国际性杂志《合作》还以“‘牡丹皇后’肖笃兰”为题对她进行了专题报道。
      在艺术升华的路上,肖笃兰也收到了大量的邀请函,首届国际中国书画节、中国书画代表团走进美国交流活动、佛罗伦萨国际中国书画节邀请函……应接不暇的活动,在让她为自己这些年付出得到了广泛认可深感欣慰的同时,内心也觉得亏欠家人。
      “这些年,潜心钻研画画离不开家人的支持。”说着还给记者展示起了刚刚收到的生日礼物,小孙女为自己画的寿桃。走访中,老伴尽管并不多言,但始终在忙着找这找那,在肖笃兰潜心画画的时候,他会默默地放一杯水,提醒她及时喝了。不光是老伴,儿子儿媳也都非常支持她,在她的熏陶下,孙子孙女也喜欢画画。
      聊到家庭,肖笃兰显得更加兴高采烈,其中还带着些许自豪。不光是与儿媳,还是与婆婆都是和和美美。提起将来的打算,她告诉我们,前段时间自己86岁婆婆因为胃出血住院,尽管在她的精心照顾下现在恢复得不错,但老人毕竟年龄大了需要照顾,虽然现在几乎每天都会接到邀请,但自己接下来首先就想好好照顾老人。
      “学无止境,艺术更无止境。”不断学习更让肖笃兰深刻意识到这一点,所以采访最后她告诉我们,以后有机会她还是想出去学习,因为她感觉现在还做得远远不够。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9-29 10:31
昌乐县退休教师刘守明身体力行传承传统文化
      “刘家岭村(原名刘家埠村)西南角有一高地……明末刘姓由刘家营迁来,建村人属刘家后代,故村名曰:刘家埠。”这是昌乐县红河镇退休教师刘守明编写的《刘家岭村志》中摘录的段落。刘守明老人是红河镇刘家岭村人,现年71岁。退休后,刘守明老人还经常阅读报刊杂志,关注新闻趣事,发现许多退休干部结合自身特长在各行各业发挥余热,看到他们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老人很受鼓舞。
      2014年起,在镇、村的支持鼓励下,刘守明老人开始编撰《刘家岭村志》,一年多的时间里,他跑遍了村庄的各个角落,走访了分散在全县各个镇村居住的村里老人,详细了解村庄的来历、姓氏的来由、历史人物、民间传说,还有村里的大事、文化教育等。为了还原当时的真实历史,有时需要他多次调查核对,仔细做好记录,回家后整理成稿。2015年,包括村名起源、地理位置、隶属演变、自然条件、大事纪要等24项内容,共3万多字的《刘家岭村志》编印成稿,受到了镇党委领导和村里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深受鼓舞的刘守明老人又编写了本村的家谱,并改变了传统上续男不续女的做法,把倡导敬贤孝老、弘扬传统美德作为编写的主线,在传承传统文化,为地方发展发挥正能量上迈出了自己坚实的一步。
引用 蓝宝石之乡 2016-9-29 10:53
秦志功
秦志功,男,1954年3月出生,昌乐县档案局退休干部,曾担任过县委办公室副主任、县文化局局长、县委宣传部副部长、县委副秘书长、县档案局局长等职。从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学习和从事业余通讯报道,八十年代在《大众日报》《农村大众》《潍坊日报》等媒体发表新闻稿件500余篇。退休后,从2013年开始习作散文等文学作品,已在县级以上报刊发表60余篇。2016年2月2日,人民日报海外版《乡土文学》栏目刊发秦志功的散文《老家的年》。散文《母亲惦念的老屋》,极富乡土气息,感情真挚,饶有韵味,在潍坊市文艺评奖中获奖。小说《靠山》内涵丰富,立意深刻。报告文学《天下第一城》洋洋两万余字,资料性、文学性、思想性兼而有之。

引用 东篱山下 2016-10-19 09:39
我发现越来越多的退休老干部,已不再满足于宅在家里,走出去旅游成了新潮。
引用 滨海区政治工作部 2016-11-2 08:37
离退休干部积极奉献余热,服务社会发展,大有作为
引用 漱流枕石 2016-11-2 16:24
  1.健康要顾好。

   2.财富规划要做好。

   3.拓展个人社会资源。

   4.找准定位发挥余热。

   坊子 张华信
引用 青州市弥河镇老干部 2016-11-9 16:43
学无止境,也即人们常说的活到老、学到老。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新事物层出不穷,高科技更是让人目不暇接,如果厌学,与时代产生“隔膜”,便难以融入社会语境而成为落伍者,生活质量何从谈起?作为一名退休老干部,也不能落后。虽然未必什么都要学、都去啃,择所爱所适者而习之,比如练练字画,学学歌舞,下下象棋,对拓展精神文化生活空间大有好处。青州市弥河镇蒋曰光

查看全部评论(40)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