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人人都会生病,去医院是我们不可避免的选择。但是如何最大限度利用医院的资源;如何让自己免受医疗伤害;如何处理医患关系……这不仅仅是卫生部要思考的问题,也不仅仅是医院思虑的难题,最重要的是我们——每一个需要去医院的患者及其亲人,要面对的现状。
在被众多网友传为经典的“医院看病指南”——《做个聪明病人》一书中,一个临床医生用自己多年的工作经验,为读者开具了各种“处方笺”,解开医院里曲曲折折的机关,帮助大家绕开纷繁复杂的医疗陷阱,最终真正享受病人应该享有的权利。我们现摘录其中的精华部分,让大家看一下如何才能做一个聪明的病人。 聪明病人初级处方笺——选对医院找对医生,了解医院的诊疗程序 患者特征:内心对医院有莫名排斥,走进医院最大的感觉是茫然和恐惧,不了解医院的情况与基本的诊疗程序。 常见看病误区:对所在城市的医疗状况一无所知,就医时不加选择或道听途说,不能为自己找到适合的医院及医生。 你最需要的建议:真诚地结交一个医生朋友。掌握心肺复苏术。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在你居住的城市,离你最近、技术力量较好的急救中心是哪个?如果自己开车,你熟悉路程吗? 心肺复苏术 我们在脑中来重新预演一下你身旁的亲人突发紧急情况。假设,亲人突然在你身边没了呼吸,没了心跳,你要做的是马上检查下病人发生了什么事(不要超过10秒),大声叫他看他有没有反应,没有。趴下听一下病人有没有呼吸,也没有。这时你一方面要声嘶力竭地喊人,要惊动你所能惊动的所有人,并指挥他人打急救电话;另一方面,马上使病人仰卧在坚固的平(地)面上,立即行心肺复苏。 1.开放气道:方法是一只手放在病人前额,用手掌把额头用力向后推,另一只手的手指放在病人下颌骨处,向上抬。别忘了,要将病人嘴里的分泌物或异物,如呕吐物、血迹清理出来,方法很简单,用手指抠出。 2.口对口人工呼吸:如果你已经对病人做了仰头抬颌法开放气道,那么趴下去听一下病人的鼻里有无气息。如果没有,捏住病人的鼻子,深吸一口气,用你的嘴完全罩住病人的口,缓慢吹气,要确实看到病人的胸部有随着你的吹气而起伏。每次吹气持续2秒钟,然后把手和嘴移开,让病人自己完成呼气动作,频率约10~12次/分钟。 3.胸外按压:在行口对口吸呼的同时,你需要通过检查病人是否有正常呼吸,是否有运动反应来决定是否行胸外按压,但考虑时间也不要超过10秒。首先记得病人要平卧于坚实的平(地)面上,再找按压的位置,就是胸骨中下1/3,大约就在两乳头连线的中点稍偏上。一只手掌放在这上面,另一手掌重叠在这只手的手背上,双肘伸直,上肢成一直线,双肩正对双手,要求每次按压的用力都垂直于胸骨,使胸壁下陷4~5厘米,按压频率大约是100次/分。不管你按压同时有没有人帮你向病人行口对口人工呼吸,你所做的是保持30次胸外按压,2次人工呼吸。 聪明病人中级处方笺——更好地与医生沟通 患者特征: 缺乏基础医学常识, 与医生沟通很少,在治疗过程中难以参与决策,完全听从医生的,或相反对治疗过程指手画脚。 常见看病误区: 盲从; 或怀疑一切, 不配合治疗。 你最需要的建议:拥有一个可以真诚地向你提供帮助的医生朋友。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在与医生的交往中,尊重医生与自信同样重要。 作为一个医生, 他也需要结识很多圈子外的朋友,在日常生活中,最开心的莫过于下班后与一大帮不同的朋友欢聚在一起,共享美食好酒,分享朋友们从不同角度对事物的看法。只有这些友谊不掺杂利益,不掺杂刻意的付出或要求,才更显美好。然而,不掺杂利益并不代表不互相帮忙,就拿我自己来说,在他们能力之外又在我能力之内,我当然希望帮朋友解决;而在我的日常生活中,我也很乐意提供在医疗上的帮助,如接受咨询、提供建议等。这些咨询或建议,对我而言,或许只是动动嘴皮子的小事一桩,而有时对于我那些朋友,却是预防医疗伤害的最重要手段;而我能提供的另一个,对朋友们而言很重要的帮助是给他们引荐一个好医生,然后以我的名义请求关照—其实这也没什么,工作在医院这个圈子中,有很多的同行,互相关照是很基本的礼仪。今天,你对同行介绍来的病人热情一点,关心一下,常常意味着明天你介绍过去的朋友也可以得到如此的对待;而相反,如果你经常对同行介绍来的病人无动于衷,最终则意味着你被彻底排斥在医疗圈子外。而对于一个病人而言,可以得到一个医生朋友的引荐,对整个诊疗过程的质量也许影响不大!然而,对于病人的心理影响却很大,他可以很信任地与医生主动配合治疗,在诊疗过程中减少很多不必要的忧虑,对治疗更有信心—这还不足够吗? 在交流这么方便的现代社会, 交识一个医生朋友,这点肯定可以做到,只是你平时不注意去培养这段友谊,不去多联系,多交流而已。你的同学圈中肯定有当医生的,找机会联系一下;或者你在某个饭局上认识了一个医生朋友,不要饭吃完了就算了,要想办法再联系一下,去他家串一下门,约几个朋友再聚一下……总之一句话:不是你办不到,只是你没那个态度,态度决定一切! 你一定要想办法拥有一个愿意帮你的医生朋友,这是当一个聪明的病人最简洁最有效的办法。 聪明病人高级处方笺——安全度过住院和手术的日日夜夜 患者特征:需要住院,需要手术等等。 常见看病误区:既然住进了医院,就将一切交给医护人员。 你最需要的建议:睁大眼睛,做诊疗活动的监督者。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医院并不安全! 一个聪明的病人住进医院时,他必须确定以下信息。 ●我的责任护士是谁,我的主管医师是谁,我的主治医师是谁,我的医疗总负责人是谁(一般是主任医师),他们分别的查房时间是何时。换句话就是:我得确实知道负责我整个诊疗活动的团队组成,他们一般是怎样开展工作的。 ● 如果我在住院过程中发生意外或病情危重,我得确定在抢救过程能及时得到所需的医护人员及仪器。首先,你得确切知道护士站的位置及医生值班室的位置,确定一旦有需要时你可以很容易找到他们。一般病床的床头都有一个与护士站相通的呼叫器,你得记住它的位置并确定它放在你触手可及的地方。你一定要让护士教你正确使用的方法,并检验一下,看它是否能正常工作。如果不能正常工作,在没修好之前,你有权利拒绝使用这张病床—相信我,在发生危险时,有时这个不起眼的呼叫器是你唯一可以抓住的救命草! ●就我的病情,我在住院期间最可能发生的意外或并发症是什么,什么症状是提醒我发生意外或并发症的前兆。 聪明病人秘密处方笺——明了医院“潜规则”避免伤害 患者特征:“自我保护意识不清”“眼花”“失聪”。 常见看病误区: 现在医学这么发达, 只要多花钱,病一定治得好! 你最需要的建议:了解所患疾病的治疗现状,树立正确的预期目标。 你最不该忽略的小事:每日核对费用清单,有疑问随时提出。 做足“功课”与医生交流:从医生的角度上讲,医患交流的最大障碍是患者对于医学常识的一无所知,病人难以正确理解医生的讲话内容。如果希望与医生可以较好的沟通,病人最好可以事先查阅资料做些“功课”。 有条理地叙述病情:医患沟通的一个重要环节便是病人向医生诉说病情,当然,问诊技巧是医生应该掌握的内容。有经验的医生会引导病人说出他想了解的与疾病有关的信息。但现实情况似乎并非如此,特别是在大医院的门诊,医生经常问几个问题便开出众多的检查单,或是生硬地打断病人的叙述。对此,医生也有他们的抱怨:时间有限,或是病人叙述病情不着边际。那么,病人应当如何条理清晰又全面地叙述病情呢? 发病情况: 起病时间、发病时的环境、急缓、诱因或原因。例如:×年×月×日上午淋雨后,次日下午突然有寒战, 约半小时后发热, 咳嗽…… 又如: × 年× 月× 日不知什么原因感到肚子疼痛…… 症状的特征: 症状的部位、性质、持续时间和程度等。以疼痛为例,疼痛的部位,是否扩散到别的部位,性质是钝痛、胀痛、刺痛或绞痛,疼痛的程度厉害吗,是持续性还是阵发性痛,发作与间歇的时间等。例如慢性胆囊炎、胆石症的疼痛常为右上腹发作性绞痛,右上肩可有牵扯痛,进食油腻食物后常会诱发。又如心绞痛,多为胸骨后压迫、紧缩感及闷痛,向左肩及左臂放射,常在体力劳动时发作。症状出 现、减轻或加重与时间有关系吗?如某些发热疾病常有时间上的规律性,是每日还是隔日发热,是上午还是午后发热。例如肺结核多在每日午后发热。主要症状的变化是持续性还是发作性,是进行性加重还是逐渐好转。注意描述缓解或加重的因素,是否有伴随症状。各种伴随症状出现的时间、特征及其演变情况,伴随症状与主要症状之间的关系。如咳嗽与咳痰,发热与寒战,腹痛与腹泻常伴随出现。例如疟疾每一次发作常先有恶寒或战栗,继则发热,最后出汗三个进程。 诊治经过:发病后曾在何时、何处诊治过;曾做过哪些检查,结果如何,曾用过什么药、其剂量、疗效如何。 一般情况:病后的饮食、大小便、睡眠、精神体力状态及体重增减等情况。 过去病史: 就诊前的健康与疾病情况,重点应放在与现在疾病有密切关系的问题上。以前生过什么病,治疗情况如何,有无药物过敏史(特别是青、链霉素过敏史),有无其他过敏史,有无合并症或后遗症。 个人生活史: 包括自己的生活与饮食习惯,特别是有无烟、酒或其他嗜好;过去及现在的职业,特别是有无与毒物、动物或传染病人接触;女性的月经史,特别是有无白带、有无痛经以及月经血量、色泽及其他症状。 家族史:父母、兄弟、姐妹及子女的健康状况、患病病况及死亡原因,特别是亲人是否有血友病、糖尿病、高血压病、变态反应性疾病、结核、精神病等病史或家属中有无相似病人。 让医生清楚你对治疗的期望及个人情况(如经济情况):这点在医患交流中很重要,因为一个完整的医疗决策,不仅要考虑到患者的病情,还要结合医院的医疗水平、患者的期望值及个人情况(特别是经济承受能力),清楚地让你的医生了解这些信息,不要让他的意愿主宰了你的期望;其实,医生也很迫切地想了解这些信息。 避免“谎报军情综合征”:有一部分病人, 喜欢夸大病情,希冀以此引起医生的足够重视,特别是手术后的病人,经常不经意地将主观感受夸大,如将疼痛的严重程度夸大,这就是所谓的“谎报军情综合征”。这样做尽管可以引起医生对患者的注意,但并不利于整个医疗决策的制定,当病人病情恶化时,医生往往不能及时做出反应。 询问要有重点: 不得法的询问常常让医生觉得不胜其扰,在我的工作经历中,确实很少能遇到会询问的病人,很多病人经常会过分专注于细枝末节,如“我这病要吃些什么呀?”“能不能吃鱼呀?”等等。得法的询问不仅可以让医生愿意回答,而且可以确保病人得到完整的信息。 以下就是一套完整的询问过程: 我所患疾病的自然史是怎样的,病因是什么?如果我不治疗,疾病将可能会怎样发展?我现在有哪些治疗方案可以选择?对每种治疗方案,你还需要继续询问如下问题。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我受益的可能性有多大?受益的程度如何?能痊愈还是仅仅能缓解症状?我采取这种治疗方案,受害的可能性有多大?可能发生的有害副作用究竟有多严重?可能导致死亡吗?是否还有医院不能提供的治疗方法,如果有,我在哪里能得到这种治疗方案?除了主流医学的治疗方案,其他替代医学(如中医)在这方面的效果如何?为了战胜疾病,我在日常生活中需要注意一些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