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时,上海西康路上突然被放了一只红色的冰箱,里面不仅装满了食物,冰箱的顶头还写着一行大字:“食物免费领取”。 这是一个叫做“绿洲公益”的公益组织仿照国外流行的“分享冰箱”而发起的项目,最先是在上海一个小区里推行,西康路上的这只冰箱来自旁边饭店老板。 冰箱里的食物一部分来自店内多余的食料,平均每天供应20-25份炒菜,此外也有一部分是他自行联系到的爱心企业,免费将一些即将临近保质期的食品如月饼、糕点,放进冰箱。 头半个小时里,没有一个人来取食物。陆陆续续,不少路人停下来好奇地看一看。后来,饭店上午放的食物一个半小时会被领取光,下午放的晚上8点前就领光了。 来领取食物的人有建筑工地的工人、回收废品的流浪汉、路过的学生,每个人都只是安静的打开冰箱领走食物,几乎没有出现过哄抢的情况。一次,来取食物的是对面工地的保安,是个中年人,很腼腆,得知可以免费拿后就怯怯地拿了一份。志愿者告诉他,每次可以拿一份,但不要多拿,也可以告诉有需要的同事。后来工地部分农民工经常来拿,但也从来不多拿。“他们每天只有15元餐费,每个月仅仅只有3000元工资,周围最便宜一顿饭也要二三十元,但这些人来这领取食物从来不多拿,按照他们的体型,这样的一份食物完全不够吃。”志愿者这样说。 有个上海阿姨每天都高高兴兴地来取食物,每次只取一份点心。她说,儿子很开心。志愿者一直以为她是附近居民。有次聊起来,才发现她是特意从外区坐公车过来的,儿子已经成年有智力障碍,老伴去世早,自己身体不好,退休工资也很低。冰箱里的点心,是他们母子平时不舍得买的。这些暖心的小故事使得不少人为“分享冰箱”点赞,他们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一些“剩下来”的食物很容易被丢进垃圾箱。“分享冰箱”不仅可以避免“舌尖上的浪费”,也有助于让食物送到需要的人手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建设一个低成本社会。 与此同时,又有人提出担忧:分享冰箱会不会涉及到食品安全,如果来领取食物的人身体出现异样,好事岂不是会变成坏事? 另外,还有网友认为,虽然有志愿者提醒不可多拿,但国民素质是否达到了这个程度呢?是否会出现不文明行为?如果没有志愿者的“守护”,分享冰箱里的食物会不会刚放进去就被哄抢一空? 对于分享冰箱,您怎么看?欢迎跟帖畅所欲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