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记者来到农高区方下镇刘家庙村,见到了老兵刘庆三老人。1928年出生的他已经88岁,但是老人身体依然很硬朗,他给记者回忆起了自己在战场上的故事。刘庆三老人年轻时在部队的炮兵团服役,1948年开始,先后参加了开封战役、淮海战役、渡江战役等,新中国成立后,作为志愿军参加了抗美援朝。1955年接受组织安排回到老家刘家庙村务农。 17岁参军,成为一名真正的战士 刘庆三家里弟兄5个,他是家里最小的,他的4个哥哥年轻的时候都早早地投身了革命,正因为如此,刘庆三小的时候吃了不少苦。“记得我9岁那年,汉奸、鬼子到家里抓人,想利用我们来抓我的几个哥哥。我跟着父母跑出来后,鬼子就把我们家一把火烧了,为了不让鬼子抓到,我就跟着父母逃亡,到处东躲西藏。” 1945年1月,17岁的刘庆三到沂南地区投奔自己的四哥,到那里后,他提出想当兵入伍,四哥非常支持,就这样,刘庆三成为了一名战士,被分到了山东军区后勤部鲁中军区被服厂。解放战争爆发后,他又被调到了八纵山炮团二营6连,开赴前线参加战斗。“第一次参加战斗是打开封,战斗打得很激烈,我们一个连队3门炮,都是七五口径的山炮,一枚炮弹18斤,那时候都不知道一天搬多少枚炮弹。刚开始从后方运,后来在火车站缴获了一火车的武器弹药,其中一车皮的炮弹,我们炮兵就直接搬下来用上了,后来剩下一部分运回到了后方。当时把敌人能炸的工事全用炮给炸了,尤其是敌人一个蘑菇顶似的碉堡,给我们造成很大伤亡,我们炮兵连3个人推着炮上去就给炸掉了。” 集结号响,就要准备前进 战场上战斗激烈,战场下行军艰苦,刘庆三仍然记得在1948年夏天的那次急行军时候的事情。那是在一次激烈的战斗之后,接到命令部队要迅速转移,突破敌人的封锁线,转移到敌人后方,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胜利,刘庆三和他的战友们在接到命令后,迅速行动起来。“那时候天热,我们一路跑步前进,带的水都喝完了,又渴又热。记得天刚亮,部队行进了一晚上后,准备开饭,炊事班给每个人发了点面,让自己想办法,有的人就支起锅煮疙瘩汤,手巧的和面切成面条,我寻思半天,做锅贴,跟其他3个战友把面一凑合,面和好后,蘸蘸水往锅上一贴,就开始烤,我们还取了个名字叫‘鳖盖’。结果还没熟的时候,紧急集合的号声响了,我们几个人一收拾,揣着就上路了。那些做面条、煮疙瘩汤的都没捞着吃,我们几个人自己留了点,剩下的都分给其他战友了。记得当时谁都没顾得上吃一口,时间就是胜利,听到集结号,就要铆足了劲地向前冲。”刘庆三老人说道。 桥面被烧,父老乡亲拆门板铺桥 在战场上能够打胜仗,离不开群众支持,在一次追击战中,刘庆三就亲身体会到了老百姓的支持。刘庆三的部队奉命追击一支南撤的国民党军队,一直追到临沂南的大运河边上。“当时国民党军队一看我们追得紧,也不管后面的国民党军队过没过去,就把运河上唯一一座铁桥的桥面倒上汽油给烧了。我们边追边打,打到河边上时,桥只剩下了铁骨架,过不了河就贻误了战机。” 部队首长马上派人与附近村的村民联系,寻求帮助。村民们在得知情况后二话没说,全村发动起来,家家户户把自家门口的门板拆了下来。不一会儿的工夫,老百姓就扛着门板到了桥头,桥很快就被铺好了,部队顺利过河并追上了敌人,把敌人包围在了一个村里,经过激烈的战斗,最终将敌人全部歼灭。“那次记得很清楚,走在桥上看着脚下的门板,心里真是说不出的感动,那时就想,为了乡亲们也要使劲追,把敌人全部消灭掉。”刘庆三回忆说。 万炮齐发,保障先头部队顺利渡江 1949年4月,刘庆三跟随部队来到了扬州,准备参加渡江战役。作为炮兵,他们的任务就是把炮架在江边,集中火力摧毁长江对岸敌人的防线,保障渡江部队顺利过江。“当时根本不记得有多少门炮了,反正两边望去都是看不到头,那阵势真壮观!作为一名炮兵,心里还是很激动和骄傲的,想到就要过江了,每个人都很兴奋。”在接到命令后,万炮齐发,刘庆三和战友们看到对岸火光连成了片,到底打了多少枚炮弹,他也记不清了。“凌晨3点左右开始打,持续了四五个小时。天亮后,我们炮兵才过江,当时真激动,心里就在想,我们的胜利就在眼前了。” 在渡过长江后,刘庆三所在的部队接到命令直奔上海,在解放上海后,他们在上海负责维持秩序,也是那个时候他们的部队由八纵更名为了二十六军,刘庆三被调往了军械科,负责管理军械。 年轻时的刘庆三 现在的刘庆三 抗美援朝,运送装备赴朝作战 1950年国庆节后,中国人民志愿军赴朝作战。刘庆三作为军械科,主要负责调运武器装备到朝鲜战场。“那时候的很多大型装备都是通过火车运进朝鲜,在通往朝鲜的铁路线上不知道来回奔波了多少趟。当时美军的侦察飞机飞来飞去,朝鲜那边还有很多的间谍活动,一旦被发现就很危险,白天不敢走,都是晚上行动,其中一次被敌人发现了,我们损失挺大的。” 1951年春天,刘庆三接到命令,要从沈阳领炮从东线运到朝鲜,火车上装了一车皮的迫击炮,其它车厢就是一些上前线的战士。火车进入朝鲜后刚停下不久,就被敌人的飞机侦察到了,“飞机俯冲下来,机关枪对着火车疯狂扫射,车皮被打成了筛子,其中一节还被打中起火,幸亏车上没有炮弹,否则后果不堪设想,由于车上的人员疏散及时,没有造成人员伤亡。” 脱下军装,他成为一个普通农民 1955年,刘庆三复员回到了老家刘家庙村,脱下军装扛起锄头,成为了一个农民。但是对于刘庆三来说,参加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的经历成为了他一辈子的财富。他把在战场上那种不怕牺牲、无私奉献的精神带到了自己的生活中,虽然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他却始终以军人的作风严格要求自己和家人,成为了村里的好榜样。 刘庆三老人说:“战场上的经历是我一辈子的财富,我经常给孩子们讲以前战斗的故事。我是1945年入的党,作为一名共产党员,就要听党的话,一切服从党的安排,一切以党的需要为重,什么时候都要起到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我是幸运的,从战场上回来了,每当想起以前战场上牺牲的战友,我觉得他们的鲜血没有白流。这些年看到我们社会的发展,现在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我们都要好好珍惜,把我们的国家建设得更好、更强大。” (鲁中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