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助走失老人回家 文/谢 明 在老龄化形势严峻的背景下,老人走失的案例几乎每天都在发生。失智老人是走失高危群体,频繁的走失与寻找,让老人和他们的家庭苦不堪言。在“互联网+”的时代,如何给患有记忆障碍的老人更多的保护?大数据能否帮助走失老人尽快找到回家的路?从相关工作开展的情况看,答案令人鼓舞。 互联网技术助家属寻亲 2016年大年初一中午,河北三河市燕郊82岁的李老太太出门散步,意外走失。看到老人迟迟没有归家,家人发动了所有亲朋好友上街寻人,并且在微博上发布了寻人信息。然而整整一天,都没有任何效果。 初二上午,互联网企业检索到了这条寻人信息。经过向媒体和家人的求证,在运营人员的操作下,当天中午13:04分,这条寻人信息作为一条弹窗信息,被弹到河北廊坊地区所有“今日头条”用户的手机上。 数据统计显示,这条寻人信息弹给了28万人。三河市夏垫镇的范大姐,就是这28万人中的一员,她收到这条弹窗后,马上想到,和这条寻人信息描述相似的老人,曾经在自己家附近找水喝。她按照信息里的电话,跟老人家属联系上了。李家人随即将搜索范围,缩小到三河地区。 来到三河后,家属前往三河派出所报案。没想到,派出所的民警告知他们,他们刚刚接到电话,有人发现一个和李老太太非常相似的老人,在三河火车站徘徊。报警人是66岁的退休教师李阿姨,后来家属跟她联系后得知,李阿姨也是看到了弹窗信息才报警的。 家属随即赶到三河火车站,一眼见到了穿红色上衣的李老太太!老人神情委顿,手上满是尘土,在北方的冬天独自度过了30个小时。不过好在家人终于团聚。 数据显示,目前我国阿尔茨海默症的患者大约有600-800万人,而且每年都在快速递增,他们都是高危走失人群。据了解,当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达到中度病程时,若是外出,已基本找不到回家的路;而其家庭,除非把老人“关”在家里,否则都要面对“父母去哪儿了”的担忧。 而过去这么多年,对于老人走失,家属在寻人的方式上,几乎没什么太大变化:报警、挨家挨户走访、张贴启事、登报登电视、发微博。这些方法的效率都比较低。 改变发生在2015年,互联网企业开始介入寻人项目。腾讯发布了“中国儿童失踪预警平台”,“今日头条”成立了 “头条寻人”项目组,阿里巴巴跟公安部合作,上线了“团圆”项目。这几家互联网企业运用精准地域推送技术,以求在最短时间内找到走失者。
精准推送优势何在? 精确推送技术目前已经成熟,除了可以根据兴趣爱好分发信息,还可以根据地理位置分发信息。通常在收到寻亲信息后,互联网企业会采取两种方式推送信息:一是以发现走失人员的地点为轴心,画地图弹窗推送寻亲信息;二是以走失人员的疑似家乡为轴心,画地图弹窗推送寻亲信息。把合适的信息推送给合适的人,互联网技术的作用被凸显了出来。 据介绍,“头条寻人”是“今日头条”自2015年6月开始运作的一个公益项目。这个项目最初瞄准的仍是走失儿童,却意外地在寻找走失老人上发挥了更大的作用。跟孩子走失相比,老人的活动范围有限,而且绝大部分是真正的走失,因此精准定位推送技术能够恰到好处地起到作用,并且取得了比寻找小孩更醒目的成绩:到2016年7月14日,已经成功寻回100人。 相关人士称,寻人启事信息的发布有一定特殊性。首先具有强烈的地域性,寻人信息对地域外的人而言是无效的。其次很难被常规媒体重视:一条普通的寻人启事往往被放到报纸中缝,很难上头条。最后很难被读者和用户重视,资讯爆炸时代各种信息密集,很难有人注意到网站上一条寻人信息。而现在,这些难题都可以被科技解决。 在技术上,可以精准地对某个区县进行弹窗,让每个寻人启事成为头条;在策略上,需要对寻人信息高度重视。事实证明,互联网平台与传统媒体合作,十分有利于搜集寻人信息。这些信息都会在核实后的第一时间,进行弹窗,将寻人信息弹到本地用户的手机上。弹窗同时,还会对走失地周边的区县用户,对这条信息进行加权推荐,这样,走失人口来到附近的地方,当地人也能看到这条资讯。 但要完成上述寻人过程,用户覆盖率这项指标非常关键。大面积的用户覆盖,是技术寻人得以实施的基础。高德地图有超过5亿的下载量,腾讯微信月活跃用户高达6.5亿,而其他一些互联网平台有的日活跃用户也已超过千万。正是在这样的用户体量下,互联网公司才能精准到小范围,点对点推送寻人信息。 但同时,精准推送技术在不同地域的效果,呈现出明显差异化。例如在北京走失一个人,也许附近相关互联网平台的用户有2000人,信息推送到目击者手机上的概率极大。但如果在西部省区某小镇走失一个人,方圆10公里都没有这家互联网平台的用户,那么这条信息就根本传送不出去。所以,运用“互联网+”技术寻找走失老人,平台用户量直接决定了寻人效率。
互联网救助寻亲获政府支持 互联网技术在救助寻亲中的作用,日益凸显。今年1月1日,民政部开发启用了全国救助寻亲网,半年来发布寻亲公告2万多条,报请公安机关采集DNA血样5789人次,帮助1570名受助人员技术寻亲并返回家庭。 7月4日,民政部召开全国救助寻亲工作新闻通气会,民政部社会事务司与“今日头条”正式签署了关于开展“互联网+救助寻亲”工作的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全国2041个救助管理机构,将可以借助“今日头条”的精准地域推送技术,向数亿名新闻客户端用户,定向推送疑似走失、被拐、被骗的受助人员寻亲信息,帮助他们早日回家。各地民政部门、公安机关将为所有长期滞留的受助人员,免费采集DNA血样,录入全国打拐DNA信息库,破解长期滞留受助人员的身份甄别难题。民政部还将与互联网公司接洽,探索引进人脸对比等生物识别技术,提高救助寻人效率。 对此,民政部社会事务司司长王金华说,运用互联网技术开展救助寻亲服务,是服务民生公益的重要手段,也是政府加强社会治理、改进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的创新做法。 而各地政府也开始尝试通过互联网技术,解决“老人走失”这个社会问题。 北京市2016年就启动了“失智老人防走失手环”项目,第一阶段免费向一万名失智老人发放老人手环。60岁及以上,患有记忆障碍、认知障碍或老年痴呆症的本市户籍或常住外埠老年人,都可以免费申领。而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近期也向贫困失智老人免费发放了2660只防走失手环。 据悉,北京和宁夏两地老人防走失项目采用的手环具有实时定位、双向通话、紧急呼叫、运动轨迹、安全区域、实时监听、录音等功能,可以实时跟踪老人的行动轨迹。在老人离开设定的安全范围后,会触发警报通知紧急联系人。老人只需佩戴在手腕上,即可有效预防走失事件发生,保障了他们的出行安全。 一个老人手环项目,它能带来的不仅仅只是家庭和子女们的安心,事实上,这对于政府来说同样意义重大。最直接的收益就是它将大量节省社会公共资源。项目落地后,将有助于政府部门建立科学便捷的失智老人筛查和需求评估机制,通过提供失智常识的普及、失智预防咨询、失智照料指导、失智护理培训、精神关怀等多元化服务,完善失智老人关爱照护体系。通过数据的采集和分析,政府部门将掌握辖区内老年人的结构、特征的第一手资料,这将为落实更多科技惠民政策提供重要参考依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