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老干部之家 首页 本社期刊 独家报道 查看内容

齐鲁红星长征队:长征永远在路上

2016-10-12 10:40| 发布者: 家网编辑15| 查看: 1906| 评论: 0

摘要: 韩甜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家》刊采访组分两队采访了山东参加过长征的11位老红军。10年过去了,山东全省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仅剩下了4位,而其中,身体条 ...

韩甜

编者按: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10年前,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的时候,《家》刊采访组分两队采访了山东参加过长征的11位老红军。10年过去了,山东全省健在的、参加过长征的老红军仅剩下了4位,而其中,身体条件还允许接受采访的就只剩下1位了。

80年是太长的一段岁月,可以长到见证一个国家从风雨飘摇走上民族复兴的大道;也可以长到代表一个时代的英雄人物不能再为你讲述过往,你只能埋首到故纸堆中去寻找那一个个名字和故事。

那么,时隔80年,我们该如何去纪念“长征”?

今年5月,本刊发起了“重走长征路·寻找长征精神”的号召。91日,由山东省委老干部局组织发起,《家》刊具体承办,由12名红军后代组成的“齐鲁红星长征队”开启了他们重走长征路的征程。

“齐鲁红星”是参加重走长征路的12名队员,经过商讨为自己团队命的名。因为都来自山东,所以谓之“齐鲁”,因为都像父辈一样头顶红色五角星当过兵,所以命名为“齐鲁红星”。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这是国家和人民政治生活中比较大的一件事,所以,各个层面上组织重走长征路的不在少数。但与其他团队不同的是,“齐鲁红星长征队”的队员们离那段历史更近,因为他们都是听着父辈的长征故事长大的;另外,他们重走长征路的心愿也更强烈,因为那是他们父辈走过的路,里面有老一辈的苦难和辉煌。

齐鲁红星队员方晓江的手机里保存着父亲方正的回忆录。

19341011日,担任中央教导师政治部宣传干事的方正,跟随部队从瑞金开始向西长征。为什么要长征?长征要去哪里?方正和其他很多战士一样,不清楚。几十年后,已是开国少将的方正回忆当时的情景,填词一首,最后一句是:萧萧秋雨里,挥泪看长征。

方正的回忆录中,关于长征的章节并不多,但在最后,他写道:“如果说,我的革命信念是萌发在长沙城下,奠基于红校之中,那么,这个信念的进一步升华和坚定是在长征路上。”“几十年来,每忆及长征,我总禁不住在心里呼喊‘长征万岁’!”

长征一路包含着多少血泪,又如何锻造了父亲铁一般的信念,方晓江只从书本里揣摩过。重走父亲走过的长征路,去实地读懂父亲,是方晓江藏在心底的情结。

齐鲁红星长征队队员金玲,计划和老伴华青带着5岁的孙女靓靓一起重走长征路。虽然,这一路紧张的行程安排,对她和老伴来说都会是一场不小的考验,但他们还是坚持要带小孙女去,只为了两个字:传承。

1935524日,红11团经过80公里急行军,首先赶到并抢占了安顺场渡口。大渡河这一段河宽300多米,水深流急,浪声轰鸣。蒋介石就想利用这一天堑,把红军消灭在大渡河南岸,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时任红1军团政治部宣传队队长的李水清,面对湍急的河流为十七勇士做战斗动员。他代表政治部,发给每位勇士一条印着“祝君平安”的白毛巾,一个搪瓷碗。并告诉勇士们,这次战斗不仅关系到渡河的成败,而且关系到将来中国革命的成败……

几十年后,十七勇士已相继离开人间,曾有记者采访老将军李水清长征的经历,老将军说,每想到长征时的战友,总感觉到不平静,好像那些战友们都在注视着我,所以我愿意去讲长征、讲革命、讲传统,这是幸存者的责任。

如今,李水清将军也已经去世快10年了,作为他的女儿,金玲和老伴带着小孙女靓靓去过很多父亲战斗过的地方,重走长征路对他们来说是圆梦,也是幸存者责任的延续。

还有老将军周水朵的儿子、女儿、儿媳;老将军况开田的女儿;老将军彭显伦的儿子、儿媳;老红军王旭光的女儿等等……

时隔80年,他们在长征精神的感召下,在对父辈的怀念和敬仰中,组成了一支重走长征路的队伍,准备出发。

曾有人在总结红军长征胜利原因的时候,把红军平均年龄小,作为红军战胜恶劣环境和生活困苦的原因之一,这是有一定道理的。年龄小,虽然身体累但恢复得也相对快一些。当年红军长征时,各部队里主要将领的年龄大都在二三十岁,红军队伍里的娃娃红军也比比皆是。齐鲁红星长征队里有几位队员的父亲,长征的时候就只有十几岁。

如果与当年的红军相比,齐鲁红星长征队队员们的年龄就大了太多了。当年红军队伍里,年纪最大的是徐特立——57岁,而齐鲁红星长征队除了5岁的“小红军”靓靓,年纪最小的也已经61岁了,大都是年近70的爷爷奶奶们。

一帮爷爷奶奶辈的人去重走长征路,即使当年荒凉艰险的环境和生活条件已经今非昔比,即使路途有车坐、有衣穿、有饱饭吃,但还是让旁人捏了一把汗:心脏不好的、肺不好的、腿关节不好的、高血压的、高血糖的……特别是队员王青华,本来肺部就有损伤,乳腺癌手术后放化疗又加重了损伤,呼吸功能、心肺功能都受损了,能过得了高海拔的夹金山吗?“能!就是因为身体大不如前才一定要去重走长征路,以后就更没机会了。”王青华掷地有声的话代表了每个队员的心声。齐鲁红星长征队还没出征就已经抱定了必胜的信念。

当然,必胜的信念还来源于万全的准备。出征前,齐鲁红星长征队两次召开预备会:首先选举了核心领导班子:老大哥周量任团长,负责全团的战略方向指挥;方晓江任政委兼后勤部长,负责全团的政治工作和后勤保障;彭勃任宣传部长,负责讲授长征史、记录和对外联络宣传;董金杭任宣传部副部长,协助做好宣传工作。为加强路途上的医疗保障,长征队任命王建军为卫生部长,王青华为红军医院院长,负责全团的医疗保障;任命况中丽(耿岩)为收容队长,负责路上收容工作并协助做好医疗保障工作。

831日,济南秋高气爽,齐鲁红星长征队全体队员统一着装,到山东老战士纪念广场举行出征仪式。在飘扬的队旗下,他们面向老战士纪念墙一字排开,敬礼!宣誓!而后,他们又分别到父母的墓前鞠躬、辞行。作为曾经的军人,他们将踏上英雄走过的路,去寻找长征精神;作为英雄的儿女,他们将踏上父辈走过的路,去寻访父辈的苦难与辉煌。

长征的伟大不仅仅在于她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还在于她创造了人类的奇迹。美国作家哈里森·索尔兹伯里在其撰写的《长征:闻所未闻的故事》一书的序言中写道:“阅读长征的故事将使人们再次认识到,人类的精神一旦唤起,其威力是无穷的。”你如何想象一支衣衫褴褛、食不裹腹、缺枪少弹的部队,在前有堵截后有追兵的情况下,爬雪山、过草地,一次次濒临覆灭却最终取得胜利?但红军做到了。

关于长征路上的艰辛,周量团长的父亲周水朵在回忆录中有部分描述。周水朵长征时只有16岁,1935年春调任红六军团供给部机关当司务长。红六军团是最后过草地的,当时全军断粮,地上能吃的东西又已经被前面过去的部队吃光了。为了活下来,首长的马匹被杀掉了,包括皮鞋、皮带、皮包、马鞍子,凡是能吃的东西都拿出来吃了。有的战士因为不慎吃了有毒野菜牺牲了,有的战士连冻带饿没有撑下来。没有人统计过,在这种超自然的极限条件下,牺牲了多少红军。但仅一个红六军团倒在草地上的指战员就有750人之多。

按照行程,齐鲁红星长征队要翻越海拔四千多米的夹金山、梦笔山两座雪山,然后到达红军经过的茫茫大草地。虽然已是9月,山路上已没了积雪,气温也有十多度;虽然如今齐鲁红星长征队可以坐在车上,沿着盘山道翻越雪山,但大家仍不敢掉以轻心。卫生部长王建军在车上教授大家预防和克服高原缺氧的注意事项,红军医院院长王青华临时组建了抢救队以防不测,收容队长况中丽准备了氧气瓶以备不时之需。大家根据自己的身体状况,从头天晚上开始就备好了各种药品。

在海拔4114米的夹金山崖口,周水朵的女儿周小江流泪了。当年16岁的父亲,穿着单衣,背着几十斤重的物资,翻越零下20多度的雪山,如果不是最后揪着马尾巴跟上了队伍,可能也像很多战友一样冻死在雪山上了。

当然,即使在今天,翻越雪山也不容易,特别是对于上了年纪的人来说。果然,几天的高原行程以后,齐鲁红星长征队有半数人出现了不同程度的反应:卫生部长王建军和“小红军”靓靓被送到医院吸氧、打营养针;几名队员头晕、失眠无法入睡;还有几名队员拉肚子、恶心呕吐两天无法进食。但即使这样,没有一个人叫过一声苦和累,没有一个人中途掉队,大家相互帮助,相互激励:当年那么艰苦,父辈都走下来了,我们也得坚持。

齐鲁红星长征队宣传部长彭勃出征前曾写过一篇文章,文章中写道:“在红军长征后续的经历中,也可以有无数的‘假如’‘若是’。假如几万红军在大渡河边干等着靠两条小船渡河,敌军的追兵蜂拥而至,会怎样?假如敌人炸断了泸定桥上的铁索,红军主力和中央纵队过不了河,会怎样?假如红军畏缩不前,不敢翻越雪山,会怎样?假如红军的大队人马饿死在一望无际的草地上,会怎样?假如红军拿不下腊子口,被敌军前后夹击,又会怎样?……看起来,似乎红军长征的胜利带有一定的偶然性,但是有太多的偶然就变成了必然。”那么,必然的条件是什么?

周量的父亲周水朵在回忆录里写道:“红五十二团为掩护军团主力转移,将敌人引向困牛山,百余名战斗到最后的红军战士宁死不降,毅然跳下山崖。”

况中丽的父亲况开田是强渡大渡河九死一生的幸存者。大渡河面宽水急,况开田所乘的船被急浪打翻,二十几人滚落水里,况开田身负几十斤重的银元和中央文件,死命地抓住破船的船帮,幸亏被沙洲卡住,才侥幸被救。一船人仅幸存四五人,但没一人在情急之下为救命解开沉重的银元,因为那是部队的活路。

王青华的父亲王旭光一辈子念念不忘腊子口战斗。当时王旭光是红一方面军前卫团——242营营长张仁初的警卫员。腊子口是红军长征走出草地后的第一道关隘,如果攻不下,则东西两面皆是优势敌军,红军只能再退回草地,那就是死路一条。但由于地形过于狭窄,就那么几十米宽的一个口子,敌军又是居高临下,红军久攻不下。最后关头,营长张仁初光着膀子,一手拿枪、一手挥着大刀片,同6连突击队一起冲上敌军阵地。

一直关注齐鲁红星长征队行程的红军后代李中南和杨文,给齐鲁红星长征队发来微信:在长征中要不是首长和战友们的帮助,自己的父亲早就牺牲在雪山草地上了。红军的干部可以把自己的战马让给伤病的战士骑;许多同志宁可牺牲自己,也绝不能让战友掉队。

死容易,活不容易。整个长征过程,红军每每面临石达开式的覆灭,又每每如星星之火一样,燃成燎原的态势。这靠的是什么?

齐鲁红星长征队曾不止一次针对这个问题进行讨论,最后得出结论:靠的是信念。齐鲁红星长征队队员的父辈大多是农民出身,他们之所以参加红军,开始是因为不甘心受地主的压迫剥削,要起来造反。但在革命队伍里,他们懂得了天下的受苦人得解放、过上好日子是自己崇高的理想和责任,为此他们可以献出自己的一切。

913日,齐鲁红星长征队的全体队员到达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地——甘肃会宁。经过13天的颠簸,一路堵车、塌方、急行军、高原反应、吃不好、睡不下……齐鲁红星长征队的每位队员都到达了身体的极限,在看到“会师门”的时候,大家无一不眼含热泪。80年前的1010日,红军一、二、四三个方面军在甘肃会宁县胜利会师,标志着红军长征的胜利结束,也标志着齐鲁红星长征队队员的父辈们,终于胜利完成了艰险的长征,开启了中国革命的新篇章。

919日,回济休整后,齐鲁红星长征队的队员们再次来到了父母们的墓前。他们把长征一路带回的雪水和黄土撒到了父母墓前。“爸爸妈妈,我们回来了,我们重走了您走过的长征路,见证了您曾经经历的苦难和辉煌,我们一定会把长征精神世世代代传承下去……”每位队员都向父母汇报了这一路的经历,最后无一不提到两个字:传承。

但如何传承?

齐鲁红星长征队这一路遇到了不少让人感动的人和事。

在“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大家遇到了来自上海的退休大学教师李善坤。几年来,他独自一人背包搭乘各种交通工具重走长征路、收集整理红军故事和长征史料。他并不是红军后代,但他始终敬仰着红军。

在抚边乡粮台村,一位77岁的老婆婆听说齐鲁红星长征队员是红军的后代,是来重走长征路的,立刻热情地把大家请进李先念住过的屋子里,介绍里面陈列的红军遗物。

在甘南迭部的茨日那毛主席旧居,年轻美丽的女主人杨花告诉大家,当年毛主席住在他们家二楼,就是在这里下达了“夺取腊子口”的命令。爷爷尕让和父亲桑杰都特别崇敬毛主席,虽然他们家并不富裕,但他们把毛主席住过的房间做成了展览馆,一直义务接待一批又一批的参观者……

以上种种都让大家感到,很多人在用自己的方式传承着长征精神,在寻找和传承长征精神的路上,大家并不是在独行。但当下也确有人不了解长征,在齐鲁红星长征队重走长征路的时候,甚至有人留言“不理解为什么要重走长征路,重走长征路到底有什么意义。”

还记得刚出征时,有人问跟着爷爷奶奶一起重走长征路的5岁“小红军”靓靓,你知道为什么要长征吗?靓靓回答:不知道。但当重走长征路回来以后,有人再问她同样的问题时,这个5岁的孩子回答:为了救国家。

从“不知道”到“救国家”,这里面相隔的是一段长征路,是两年的长征史。

在红军过草地纪念碑的碑座上,刻着这么一段话:任何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真正的英雄具有那种深刻的悲剧意味:播种,但不参加收获,这就是民族脊梁。他们历经苦难,我们收获辉煌。

任何一个民族都需要自己的英雄,任何一个民族也都需要有人铭记英雄,并将英雄的精神内化为让自己、让祖国更加强大的力量。

齐鲁红星长征队的重走长征路已经结束,但我们每个人自己的长征、我们国家的长征,还在路上!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