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刊刘编采访记 老叶根深 《家》刊刘畅编辑来济宁采访,缘于一篇文章。今年7月,我在家网发表了一篇回忆短文,题目是《援尼筑路历险记》,刘畅编辑看后,她以记者特有的敏感,认为这是一条有价值的报道线索:七十年代援外是无偿制,单向付出,而现在我国实行的是互利双赢,过去的援外政策或将成为历史。本文作者曾亲历亲为,若通过采访,对那个年代的无偿经援既是一个记录,也是对一个历史时段的折射,而且这个题材也符合她所负责的“史海·亲历”栏目的要求,因此萌生采访动议。 9月5日,刘编与我联系,将上述意向说明之后,问我愿否接受采访?经略加思索,觉得在尼泊尔援外历时4年,就个人来说,是一生中最重要的一段经历,对国家而言,援尼项目也应载入史册,因此立即回复同意。 9月8日,刘编微信上告诉我,将于9月13日(周二)来济宁。为了便于采访,我事先将近万字的有关援尼材料传去。 刘编此行,除了采访,还兼有到市直网络宣传工作小组参观考察的安排。市委老干部局对此很重视,委托李科长全程陪同,积极配合,热情接待。 采访我时,因为刘编提前做足了功课,掌握的背景材料丰富;我对30多年前的援外情景也做了回忆和梳理,准备较充分,因此按照采访提纲,一问一答,进展得顺利圆满。 当刘编到网络宣传室与网友面对面交流时,就像久别的亲人重逢一样,亲切握手,相互问候,气氛热烈,虽初次见面,却没有一点拘束,网友们对刘畅的名字并不陌生,而刘编对每个人的网名也是耳熟能详。在短短近一个小时里,她听取和询问了小组的有关情况;应网友提出的几个疑难问题,她一一解答,耐心传授;还热情为我们拍照留念。时间匆匆,不知不觉间到了下午3点半,为了不误返程,陪同的李科长一再提醒,大家这才依依不舍握手惜别。 与刘编分别后,小组里的活跃气氛仍在继续,有的说,市委老干部局给咱创建了这么好的活动场所,连家刊编辑就来参观,咱得再接再励,更上一层。还有的说,刘编这次来,虽然时间短,但拉近了编辑与家人的距离,更觉家人一家亲。 几个小时的相处,刘编给人留下了美好印象。她工作认真,待人平和,话语间流露出职业上的成熟与智慧。去年底我参加过家刊、家网读者座谈会,杂志社里多位记者和编辑,有的我认识,有的知其名,他(她)们是一个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优秀青年集体,个个爱岗敬业,令人钦佩。(2016年9月16日) 附1:刘编回到济南的第二天,她在发发写的消息《家网编辑刘畅与济宁家友亲切交流》一文的点评中写道: * 感谢济宁市委老干部局给家友提供了这么好的平台,让大家坐在一起交流学习。 * 济宁家友热情、友善、团结、勤奋,回到济南后我仍然沉浸在甜蜜的回忆当中。 附2:照片两幅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