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说“家风” 策划执行:刘培龙 “家风”,这一中国传统文化精神教育的深刻词汇,因之前央视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街采节目,重新跃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公众热议的话题。家庭是国家的缩影,家风则是一个家庭或家族的传统风尚,它是每个家庭成员价值观养成的首要环境,是我们立身做人的行为准则,也是社会和谐的基础。家风可以很小,小到吃饭要扶碗,小到要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家风也可以很大,大到“家风兴,国风正”。 在中华民族五千多年的文明史中,我们也不乏与家风有关的优良传统:《朱子家训》《颜氏家训》以及许多名流雅士的家风故事我们耳熟能详,“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古训也流传至今。家风作为一个民族文化的时代密码,它的建设、传承,既反映着社会的变迁,也影响着一个人的一生、一个家庭的现状和未来,乃至一个民族的传统与创新。 但历史发展到今天,随着过去“大家族”到现在“小家庭”的过渡,宗族观念逐渐失落,传统家风概念似乎也逐渐淡出了我们的生活,传统家风理念也被很多人认为不符合当下的实际。家风真的无关紧要了吗?看看现实:中国社会的道德滑坡不断严重、人际疏离、伦理失范,这些与家风的流失不无关联;家风不正则党风、政风、国风不正,许多当下的腐败问题甚至与家风不正也不无关系。 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曾几次强调家风建设的重要性,他指出:“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重视家庭、重视亲情。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变化,不论生活格局发生多大的变化,我们都要重视家庭建设,注重家庭、注重家教、注重家风。” 那么,时代变迁,家风这一民族文化的时代密码,该如何重新建构当代中国人的精神生活?该如何为国家发展和民族复兴奠定基础?我们又需要什么样的与时俱进的家风和家风传承? 本期《家》刊就和您一起聊聊家风! “大家族”到“小家庭”时代,传统的家风变了吗? 中国人历来重视家风的教育和传承,讲求耕读为本,诗礼传家,传统文化思想紧紧地凝固和塑造了中国民众的固有家风,形成了明礼、孝亲、忠厚、诚信、勤俭等“中国式”家风。传统家风对人的塑造和培养,促进了人们价值共识和道德的形成,也深刻地影响和培育着一个文明大国应有的“国风”。 “大家族”时代,传统的家风什么样? 在古代,作为规训家族后人言行举止的价值准则,家风的关键词基本都离不开“五常八德”——“五常”即仁义礼智信,“八德”即忠孝仁爱信义和平。那时家风的形成往往是,一个家族之链上某一个人物出类拔萃深孚众望而为家族其他成员所宗仰追慕,其懿行嘉言便成为家风之源,再经过家族子孙代代接力式的恪守祖训,流风余韵,代代不绝,就形成了一个家族鲜明的道德风貌和审美风范。比如孔子家族,至今已传承2500多年,可以说是世界第一家族。这样的国,这样的家,必是文化深厚德行敦厚,并因此而承传绵久。 那时的家风是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那时的家庭都是几世同堂,是大家族制,几乎每个家族都会存有家谱、宗族祠堂,族长、长辈,对本族成员的道德教化有着绝对的权威和尺度。我们不否认这里面有封建纲常的糟粕成分,但在此之下形成的家风的实质是一种家文化,也是维系传统社会伦理秩序的价值观念体系。它所规范的不仅是长辈对晚辈、晚辈对长辈以及同辈之间的礼仪,还要求每个人在与家族之外的人打交道时展现良好的家教。 中国早些时候有关家风的内容,散见于各种著作中,在《孟子》《韩非子》等专著中,都有一些古人家教经验的记载和论述,后来到了魏晋南北朝时期,更是出现了专门的《颜氏家训》,随后历朝历代几乎都有“家训”问世。近现代的《曾国藩家书》《傅雷家书》,更是让人普受教育。许多人家,虽然没有专门家训,但也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自己的家风,由此也构成了特色的家教文化。 如果这些离我们有些远,或者远古的家风家训理解起来比较晦涩,那么离我们更近一些的诸如:实事求是;吃亏是福;百善孝为先;尊老爱幼,勤俭持家;诚实做人,诚信待人;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老老实实做人,本本分分做事;安分做人,勤劳为本,宽以待人等箴言警句,还有那些“吃饭不吧唧嘴”“正襟危坐不抖腿”“筷子不插在饭上”“老人不动筷不允许先吃”等更细更具体的举止规范要求,我们应该并不陌生。 “小家庭”当下,传统家风变了啥? 但遗憾的是,这种家族传承的传统如今已被历史车轮碾碎,其后果是很多现代人既不关心过去也不在乎未来,成为了“只生活在当代截面上的人”。中国社会的家族体系在城市化大潮中遭遇冲击,中国原本的四世同堂、几十口共处一室的大家族被小的三五口之家庭单元取代,从“大家族”逐步进入“小家庭”时代,传统家庭观念受到猛烈冲击。而在一场接一场的历史“运动”中,传统也被推到了现代文明的对立面,因而出现了砸烂祖先牌位、烧毁家谱族谱、漠视家训家风的恶劣现象。宗族观念解体,家风零落,传统文化也陷入传承危机。 正如有些人所感叹的那样:小时候有好多规矩,但感觉现在的小孩子太宠,太没有规矩了。有些地方,独生子女成为“小霸王”,受到过度溺爱。家长不问“熊孩子”给别人造成多大的心理阴影面积,一味以“他还小”等必杀技“护短”。另一些地方,家庭名存实亡:“空心村”“留守村”大量出现,父母和子女长期分离,“生而不养、养而不教”带来严重的社会问题。前段时间曝出的湖南邵阳县“无妈乡”,100多个母亲出走,留下孩子“野草般”生长。 而且今天的年青一代,提起家风、家训,已不再是过去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在激烈的时代冲撞变迁下,他们从小在家里被长辈家长告知的那些优良家风,在现实中正屡屡遭遇挑战,比如说老人跌倒了要不要扶,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 而社会演变迅速,互联网技术发展迅猛,家庭代际之间的思想观念差异也进一步拉大。现在二三十岁的年轻人与他们的父母被称为“历史上差异最大的两代人”。不少年轻人就表示,不是我们这一代标榜独立,而是有些老一辈的价值观和过去家风中的一些要求,确实已经不合时宜了。 如此说来,时代的变迁,确实改变了我们的传统家风的样子。“大家族”变成“小家庭”,让传统家风趋于式微;复杂多变的现实,也让传统的家风受到挑战。而在此之下,我们的坚守,往往变得更加现实、更加功利、更加多元。 为什么要重拾家风? 时代变迁,我们不可能一直全盘固守传统,许多固有的传统确实也不一定符合急剧变化且复杂多元的当下。但在备受现代人冷落的当下,“家风”真的无关紧要了吗? 当然不是。在社会变化越来越快的时代,家风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反而越显而易见。 家风是责任
也许有人说,现在这个社会谈家风,没意思。因为传统家风大多是要把孩子培养成好人、老实人,可当今社会现实常常是“老实人吃亏”。这样的社会背景下,做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太累了,甚至难有出头之日。但必须看到,这会引起一系列社会问题,而且,我们谁也不能独善其身,谁也不能做社会责任的“逃兵”。这种责任,是存在的理由,也是活得更好的保证。 家风正是国风正的基础 还有人说,现在家族意识不断消减,社会已经进入“小家庭时代”,家风已不合时宜。但其实越是在这样的“小家庭时代”,越需要“家风”的熏陶、规范和引导。家庭单元的缩小化是一个趋势,但再小也有家庭,也有家风存在的意义。父母是孩子第一任老师,家庭是孩子第一课堂,一个人的成长有没有受到好的家风熏陶,是完全不一样的。有什么样的家风,往往就有什么样的价值观、财富观。对于不少人来说,家风甚至影响和决定了一生。 而且“家风”的意义绝对不仅仅限于规范家庭成员道德操守、个人品行。一方面,它会调剂家庭内部之间的关系,关涉到家庭内部的和谐、团结与稳定。另一方面,小家庭是构成大社会的基本细胞。如果一个家庭“家风”健康积极,家庭成员在“家风”的约束之下具有良好的道德操守、个人品质,那么就会在潜移默化中达到提升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社会风气的作用,对其他社会成员产生积极的引导和规范作用。也就是我们常说的:家风正,则国风正;家风不正,则整个社会的风气就很难“正”得起来。 家风是传承人伦情义的最好载体 重视人伦情感,是中华文化的突出特点,也是中国人对人类文明最突出的贡献之一。中华文化的人伦情义正是通过家庭代代相传,而家风则是最好的载体。 家风是法律理念的重要来源 除社会秩序维护与文化传承功能之外,家风和家规还是我国诸多法律理念的重要来源。比如“人而无信,百事皆虚”之于民法的诚信原则;“不受无功之禄,不取不义之财”之于物权法的财产所有理念;“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牲禽;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之于刑法中的个人生命及财产安全理念。一方面,道德标准、法律条例从千万家规家风中提取精髓;另一方面,不断传承和修缮的家规家训在另一层面也修正和完善着更多的法律法规。不成文的家规家风是成文法条的思想来源。 除此之外,在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现实当下,家风还有着更特殊、更具现实意义的作用——反腐。 2015年1月1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同中央党校第一期县委书记研修班200余名学员进行座谈时曾指出:“身边人害我们这些为官者的不在少数,被老婆‘拉下水’、被孩子‘拉下水’、被身边秘书和其他身边人如七大姑八大姨‘拉下水’。”由此可见,家风败坏是干事创业的负资产,是滋生腐败的温床。今年初,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元旦春节期间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问题监督举报曝光专区”,连续四周通报问题420起,其中很多违纪行为就涉及亲属、家属。 古语云:“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新时代,治国当从治家开始。领导干部的家风,是党风廉政建设的“晴雨表”。纵观十八大以来查处的大案要案,周永康、苏荣、刘铁男等很多腐败分子的违纪违法行为中,往往有“家族腐败”因素。“父子兵”“夫妻档”“兄弟帮”屡见不鲜,甚至“全家总动员”,把公权力变成“私人订制”,最终一起走上不归路。 我们一直说,家风连着党风、政风、国风。虽然不能无限扩大家风的重要性,“家风正,则后代正,则源头正,则国正”可能有些绝对,但换一个角度看,从家风开始,推动党风政风、社风民风改善,这在方向和策略上却是正确的。今年起开始实施的《中国共产党廉洁自律准则》第八条就明确要求,党员领导干部“廉洁齐家,自觉带头树立良好家风”。 所以,家风在社会变迁下被淡化,但并不代表它不再重要。不然央视的《新春走基层:家风是什么》街采节目,也不会引发社会的强烈关注和共鸣。而民众的这种强烈共鸣,恰恰说明对传统对家风拾遗的迫切性和必要性,恰恰正是对理想信念和价值追求的一次深刻追问,也恰恰是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新塑造。 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家风? 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而文明不坠,正是因为有共同尊崇的价值基础。千百年来,以家族血脉为纽带的中国社会,家风、家规融入社会道德之中,成为日常生活行为规范的有机组成部分,影响着人们的是非辨别,构成了中华文明的基本成分。 传统家风注重对人的塑造,讲究明礼仪、孝亲老、忠厚、勤俭;新时代更注重个性的张扬,富于激情而充满创新,更加讲求民主、平等、和谐。当传统教育面对时代需求,在约束与自由、保守与创造之间,我们的家风又该如何接招,对后辈的教育和道德的培育又该如何发展?我们究竟需要什么样的家风呢? 其实,约束与自由虽对立却又和谐统一。约束有利于形成良好的道德,但过于要求忠厚老实却束缚着思想解放和个性发展,这样的家风往往有些死板而严厉;自由有利于形成独立人格和思想解放,却往往特立独行、忽略和鄙夷传统、过于放纵。优秀良好的家风如大国构建文明,需要兼容并包、开放和谐,既尊重传统又与时俱进,让后辈明礼、诚信、正直而又自由和富于创新、平等而独立,在继承和创新中培育纯美和谐的家风。 再就是,今天的时代当然远非古代所能够比拟,包括家庭关系在内的许多“老规矩”也必然地被历史所淘汰了,比如“父母在不远游”,比如“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之类,都应当被抛弃了,但是,这决不意味着不应该从传统文化中去认真借鉴“好东西”。但无论过去还是现在,说到“家风”问题,有一点是一致的:道德与法律这样两条杠杠到什么时代、什么情况下都必须坚持遵守。 此外,还有一个相辅相成的问题,那就是当我们有了好的家风,我们应该怎么传承下去? 中国历来靠血缘、宗法、道德准则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虽然“大国”与“小家”、传统与现代透视时代变迁,新时期的家风也绝不是传统伦理的翻版,但没人否认良好家风是中国人文化核心价值的外化,是一代人的立身之本。家风传统如同烙印一样伴我成长。无论时代怎么变化,爱国、诚信、助人等传统道德标准都应该作为家风传承下去,这也是社会和谐发展最根本的因素。 我国已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衣食足而知荣辱,无论是社会发展阶段还是个人需求层次,都到了必须树立健康强大的价值观的时候了。而“寻找最美家庭”、树立典型人物,号召大家学习是行之有效的办法,而且这种倡导应该是长期的过程,不能“一阵风”。 同时,随着90后、00后的崛起,家风熏陶也需与时俱进。时代变了,孩子们不会像过去那样对父母亲毕恭毕敬。亲子之间应该建立一种更为平等的关系,不是强制灌输,而是在倾听和沟通中践行家风规范。另外,“扬善”的同时,也需“惩恶”。例如不敢扶老人的背后,是相关部门对“碰瓷”事件处理不力。应该让大家明白,做好事会有人撑腰,这有利于助人为乐等良好家风传承。 总之,中国的强大离不开价值观的强大,而整个社会“大家”的价值观的强大,则有赖于一个个小家“家风”基石的稳固。这正如一首名为《家风》的歌所唱的:“家风正国风兴,家国兴旺好家风。一辈做给一辈看,一辈讲给一辈听。” (资料数据参考自新华网、光明网、法制网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