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品读秦观《鹊桥仙 · 纤云弄巧》 文\赵德铭
鹊桥仙·纤云弄巧 秦 观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 银汉迢迢暗度。 金风玉露一相逢, 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 忍顾鹊桥归路。 两情若是久长时, 又岂在朝朝暮暮。
在众多的咏七夕诗中,秦观的这首《鹊桥仙》独具风采,是富有创造精神的好作品。它既没有慨叹会少离多,也没有抒发脉脉的相思,却自出机杼,歌颂坚贞不渝、诚挚不欺的爱情。 对于这种爱情,诗人只选取了两个片段来描写,上片写牛郎织女相约之前,下片写牛郎织女相会之时,但并不一气直下,中间用议论隔开,叙议相间,这又是这首词结构的巧妙之处。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写织女渡银河去会牛郎的情景。一开头就先用两个对句写景,创造艺术氛围。景物有二,一曰云——“纤云弄巧”;二曰星——“飞星传恨”。其作用也有二,一是写出秋天夜空的辽阔明净,点明节令,为牛郎织女相会勾勒出广阔的自然环境;二是烘托牛郎织女相会的气氛,创造情境。秋云纤丽,舒卷变幻,仪态万千;秋夜天空明净,那飞逝的流星灿然可见,这都写出了秋天天空的特点。“纤云弄巧”,表现织女织云锦之巧,但着一个“弄”字,使云霞亦具人情,它们也在为女主人一年一度的团聚而高兴。“飞星”本与牛郎织女故事毫不相干,这里说它“传恨”,在为牛郎织女而传情递意,一个“飞”字,又写出了奔忙的程度。这云、这星,又都成了牛郎织女相会之前的特定情境了。两句写景,气氛已浓。“银汉迢迢暗度”,描绘织女渡河情景便极其自然。“暗”字,写出“七夕”的“夕”字,表明是在夜间渡河,同时又写出了人世的感觉:牛郎织女相会竟是这样无声无息,让人难以察觉。这一年一度的相会,不仅超越了茫茫银汉的地域隔绝,且结束了长年累月的漫漫思念,所以这“迢迢”二字,不只是形容银河辽阔,指空间,也指由于分割时间久远而产生的相思之情的绵长。
下片前三句写牛郎织女相会时的情景:“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一开始也用了两个对句:“柔情似水,佳期如梦”,用两个比喻来正面描写相会的可贵。“似水”,照应上片“银汉迢迢暗度”,既称“银河”“天河”,当然应当有水,所以此处即景设喻,一言情爱的温柔,二言情爱的久长,就像天河的水那样永不枯竭。“如梦”,也有二义,一写相会时间之短,一年一度的相会,竟像梦一样匆匆而过。自然,之所以感到相会的时间短暂,还是因情长。二是写出了亲人相会时的复杂心绪。相见了,这明明是现实,他们却觉得像梦一样,不是暗示出了他们平日经常在梦中相会吗?写出了牛郎织女身居异地两心相连的深厚感情。两个比喻乍看都很常见,都很普通,仔细寻味,包含的内容却很丰富。“忍顾鹊桥归路”,是从不忍离去的角度,来侧面表现相会的可贵。不说不忍离去,却说不忍看鹊桥归路,连归路都不忍看,那怎么能忍心分离呢?话虽婉转,却更能表
现彼此的留恋难舍、情深意挚。当然,不忍顾归路,也正暗示说明,不仅不能不顾,而且还不得不踏上归路,否则,可去可留,还谈得上什么 忍顾不忍顾呢?为何只描写出了牛郎织女两情依依的缠绵情意就住笔呢?诗人没有说,但通过“忍顾鹊桥
归路”一句暗示,读者可以自己去体会。下面,诗人又开始议论了。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上片的议论是说聚会的可贵,这里的议论是说分离也无妨。两次议论遥相呼应,叙议相间,使本词具有一种连绵起伏的情致。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