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前不久,临沂市一名18岁的准大学生徐玉玉接到一个诈骗电话,对方谎称是“教育部门”要给她发放2600元的助学金。由于被骗前几天徐玉玉刚去教育局办了一个助学金申请,所以在接到诈骗电话时,她并没有过多怀疑。随后在骗子的一步步诱导下,徐玉玉将父母省吃俭用大半年凑出来的9900元学费尽数交给了对方。得知被骗后,徐玉玉郁结于心,最终导致心脏骤停不幸离世,让人扼腕。 一场悲剧让很多人又重新开始思考,电话诈骗案频发,谋财害命,究竟谁该负主要责任? 是狡猾的诈骗分子?据报道,电信诈骗正在形成职业犯罪群体,犯罪团伙内部分工明确,诈骗过程环环相扣,加上通过技术手段更改来电显示,具有很大的欺骗性。 是电信运营商的“放纵”?“运营商为追逐利益而疏于监管难辞其咎。”中国社科院信息化研究中心专家姜奇平曾指出,一些运营商推行“实名制”力度不够,出租出售的号段有的用于各类广告促销短信的群发,借以牟利。 法律约束不力?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认为,因为追赃定赃难,使得电信诈骗量刑过轻,对犯罪分子的威慑力不够。另外,类似于徐玉玉申请助学金、市民购买住房等的消息究竟是如何泄露的?个人隐私该如何保护? 还是个人的防骗意识薄弱?据调查大学生群体近年来已成电信诈骗受害“重灾区”,在诈骗电话屡见屡报的当下,如果具备一定的防范意识,是不是就能避免被骗? 电话诈骗,关系我们每一个人的生活,究竟谁该为这些诈骗案负主要责任?在我们已经对“未知号码”满存疑虑,甚至“敌意”的当下,还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悲剧的发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