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想念川剧

2016-8-17 09:48|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715| 评论: 0|原作者: 岳定海

摘要: 我的故乡在巴蜀,儿时,每座县城都建有一个川剧团,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盐亭川剧团名声在外,《辕门斩子》《程夫人闹朝》《思凡》《拷红》《清明案》等传统川剧,在情节上演得大气磅礡,而在细节上演得寸肠欲断,就为 ...


我的故乡在巴蜀,儿时,每座县城都建有一个川剧团,我的家乡也不例外。

盐亭川剧团名声在外,《辕门斩子》《程夫人闹朝》《思凡》《拷红》《清明案》等传统川剧,在情节上演得大气磅礡,而在细节上演得寸肠欲断,就为这个,我也时常陶醉其中至戏散才归。

看川剧也要票子才可进场,可在那个年代,对我来说,5分钱也是一笔大数。因此,我一般都是等戏快完时守门人开门后,跑进去“铲个锅巴”,或翻墙入场,以“滚汤圆”的方式去接受川剧洗礼。

难忘川剧,在我少年时代,在每一个晚霞落山、倦鸟归树之时,在每一次鼓点敲击、观众加快脚步进场之时。

往事悠悠,如故乡的弥江常涌的流水,如第二故乡绵阳的涪江盈盈春潮,既拍打在游子的梦境里,又四溅在远行客的思念中。

绵阳近几年在铁牛广场建了个“戏窝子”,正规的称呼叫“川剧演艺中心”。这处“戏窝子”虽然比不上我儿时家乡的川剧团,那氛围、那琴声、那武功、那声泪俱下的唱腔,萦绕我心灵几十年,久久不散。尽管如此,绵阳尚存这个“戏窝子”,我也满足了。

那么,这个叫川剧的剧种,何时发源四川?何时兴盛绵州?带着疑问,我探索了一段。这一探索不打紧,川剧种种轶闻趣事混搭着戏曲的博大精深,浮出了水面。

绵州曾经发现的汉代说唱俑,为本地文物“五绝”之一。看那笑容可掬的说书人,以腹为鼓,一手击打一手比划,煞是生动。进入宋代,戏曲渐入佳境,雅致的回廊处,艺伎抚琴一曲,文人雅士流连忘返,夜夜笙歌不歇,直至月亮西坠方休。

绵州戏曲活动有文字记载为明代嘉靖年间,《绵州县志》卷十《杂识》篇里所著一段文字:“……嘉靖乙丑,有游食乐工乘骑者七人至绵州……”“抛戈掷瓮,歌喉宛转,腔调琅然……搬作杂剧,连宵达旦者数日久而情洽……”这个记载,可贵有二,一为绵州戏曲最早活动的记录,二为生动描述了绵州史上戏曲伶人的演艺水平与观众拥看几天的盛况。这说明,绵州当年已有川昆或杂剧流布。

据考,绵州自明代起,便有高腔、秦腔、胡琴、昆曲与灯戏在这片文化厚重的丘陵上轮回上演。大约到了清代光绪年间,这五种腔调在绵州乡下坝子上,在城镇戏楼中掺合着带异乡情趣的高音、低音,融汇形成了巴山蜀水极有特色、个性丰富的崭新戏曲品种——高亢、宛转、爆发生命活力的川剧。

今天,我坐于绿叶婆娑的窗前,迷醉中忘情地回想:在绵州古旧城墙、在沧桑乡下、在质朴戏台、在盐亭沉郁木楼,那些粉墨登场的民间艺人,曾给艰辛劳作、伛偻走动的乡村农民与市井居民带去多少怡然自得与一场欢喜哦!

我明白了川剧何以不衰的缘故:它来自于民间又回归于民间,包容了流派又创造着流派,这是一朵艺术奇葩。我能做的,就是有空常去“戏窝子”看看——为了圆儿时的梦,也为了子孙后代能不断看见川剧在时空转换中逗乐人群、闹响夜晚、独步艺苑。■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