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留得清香满人间

2016-8-15 10:50|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690| 评论: 0

摘要: 编者按: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了记者采写的《住寓老干部的“保护神”——王焕杰》一文,重点报道了汾东公寓管理处原卫生所所长、共产党员、65岁退休干部王焕杰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赞美。5月19日,山西 ...

编者按:

本刊今年第5期刊登了记者采写的《住寓老干部的“保护神”——王焕杰》一文,重点报道了汾东公寓管理处原卫生所所长、共产党员、65岁退休干部王焕杰同志的先进事迹,引起了社会广泛关注和赞美。519,山西省委组织部、省委老干部局联合下发了《关于在全省组织部门和老干部部门中开展向王焕杰同志学习活动的通知》。61,山西省委宣传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王焕杰同志先进典型宣传报道的通知》。为了进一步深入挖掘和大力弘扬王焕杰同志的先进事迹,本刊记者利用端午节一天时间,采取24小时跟踪纪实采访的形式,多角度、立体式,真实地记录了王焕杰同志端午节工作的一天。

 

留得清香满人间

——记汾东公寓管理处原卫生所所长王焕杰端午节的一天

文图/ 本刊记者 永利

龙城起舞,粽情飘香。69是星期四,放假3天的头一天,也正值中华民族传统佳节端午节。早8点,记者准时来到了汾东公寓管理处卫生所,只见王焕杰正在治疗室和输液室打扫卫生。记者一天24小时的跟踪纪实采访就此开始。

笔墨和镜头所记录的每个瞬间

上午815分,室内卫生还未打扫完,就传来汽车喇叭声,王焕杰说:“送氧气的车来了。”只见他急忙换上一件带补丁发了黄的白大褂,推上运送氧气瓶的专用手推车,出了卫生所。氧气瓶先后运回,并移放到固定地点。他告诉记者:“住寓都是体弱多病、平均91岁的高龄老干部,大部分家里都备有氧气袋,用完了随时来卫生所灌满氧气。”在搬运氧气瓶过程中,记者发现王焕杰的表情很不自然,也不敢用劲儿。经询问才得知,原来他半个月前得了带状疱疹,严重时坐立不安疼痛难忍,尤其是晚上阵阵刺痛,难以入睡。他解释说,主要是单位和家里事情较多,劳累过度造成免疫力下降所致。记者问:“为什么不休息休息?”他回答说:“休息就会耽误值班了,我能坚持。”

上午840分,第一个前来灌氧气的是位保姆,她叫票素珍。因氧气瓶是刚换的,王焕杰不放心,就亲自帮助灌氧气。随即记者对她进行了采访。她笑着说:“王大夫人特别好,工作特别上心,我们家高老离不开王大夫,平时我们有个头痛脑热都找他。”

上午9 10分,在卫生所为一位老干部的子女打针。下午430分,他接到管理处职工打来的电话,说老父亲不想吃饭有点发烧,他二话没说起身就走。夜里1120分,北2楼一位老干部来电话说头晕得不行,睡不着觉,他及时赶了过去,原来血压偏高。夜里1215分,西7楼一位老干部来电话说腿还是疼痛,因为是多年的老毛病,他在电话里边聊边安慰,不知不觉半个多小时过去了。次日早550分,出去巡诊……

据记者统计,端午节一天24个小时内,王焕杰共接求诊问诊电话15个,出诊巡诊接诊6次(共8人),帮助灌氧气5次。

大女儿从重庆打来的电话

上午1010分,王焕杰的大女儿从重庆打来电话,问候父亲并再三嘱咐注意身体,别总吃方便面等等。原来,王焕杰的大女儿、二女儿两家人带着他老伴,趁着端午节放假去重庆旅游去了,因他要值班不能一同共享天伦之乐。

借此机会记者通过电话简单地采访了他的两个女儿。记者问:“你作为大女儿,是否能理解父亲的做法和选择。”大女儿王剑芳说:“我也是一名医务工作者,我认为我父亲非常称职,也非常优秀。有时隔行如隔山,医生天职就是救死扶伤,外人不一定能理解这一点。我很理解他、支持他。”二女儿王铭直率地说:“我父亲干了一辈子大夫,到头来得了一身病,还继续守在卫生所上班。这么多年,一大家人有说有笑出去旅游,每次都少他。我经常劝他,有啥事让年轻大夫去做,每一次答应得都很好,但是一遇事他就不管不顾冲了上去。”

提起王焕杰长期值班的事,现任公寓管理处党总支书记杨玉堂讲了个小故事:记得那是2014年国庆节前夕,王焕杰上小学的外孙赵一多在公寓院内见到我,便远远跑过来,拉着我的衣角说:“处长姥爷,过‘十一’能不能让我姥爷不上班?”接着他又问了一句:“为什么我姥爷总上班?”当时,我心里沉甸甸的,只好对他说:“放心吧孩子,一定会让你姥爷陪着你们过节。”说完,非要和我拉勾。

二哥和妹妹的一番心里话

临近中午11点多,王焕杰的二哥王焕锦打来电话,说第二天中午在外面订了桌饭,一家人小聚一下,过一会儿自己和妹妹来看他。交谈中得知,原来他的妹妹一家人趁着过端午节,从繁峙县老家专程来太原看望两个哥哥。本来计划端午节当天中午吃个团圆饭,因他值班走不开只好改为次日中午。12点不到,他的二哥和妹妹一家人打车赶到了卫生所,给他送来了粽子、熟食,还有一瓶红酒。从他们的眼神和话语中不难看出对亲人的疼爱和关心。

记者问:“你作为二哥,如何看待和评价你弟王焕杰?”王焕锦说:“焕杰他就是个普通人,在普通岗位上做了普通的工作,谁在这个岗位上都应该这样做,何况公寓住的都是老革命,应该的。”

记者提出家庭教育和家风方面的问题,想了解一下。王焕锦介绍说:“我们老家在繁峙县砂河镇西冶口村,我家姊妹5个,我上面有个哥哥,焕杰是老三,还有弟弟和妹妹。”说到家风,他介绍说:我的祖父叫王正喜,秉性刚直,嫉恶如仇。1945年初夏的一天上午,一小股日寇进犯我们村,村民闻讯后大都躲避到北面的深山里。祖父倔犟,非得去地里锄草,途中被鬼子抓住,逼着领路去找村民抓壮丁。祖父面无惧色地径直向南走去,鬼子恼羞成怒毒打威逼,祖父还是不屈不从,鬼子把祖父拖到村南一处叫南头门的地方,用刺刀乱刀将他戳杀,全身有28处刀伤。外祖父叫郭林,是一位私塾先生,还懂医术,知书识礼,待人诚挚,乐善好施。父亲年轻时就当了村长,后来参加了革命工作。可以说,我的父母和我们姊妹5人就是在这种国仇家恨、严管严教长期熏陶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也铸就了像我弟弟焕杰这样的品德和为人行事的风格。”

王焕杰的妹妹叫王庭莲,记者就母亲患病和病逝王焕杰没能回去,引来亲人的不满和怨恨一事进行了采访。她回忆说:母亲得了脑血栓瘫痪在床3年多时间,我三哥没回来几次,也不张罗给母亲看看病,特别是母亲去世时都没能见上他最后一面。亲人们不解和怨恨是因为他是大夫,是给大领导治病的,可是自己母亲病重却不顾,在我们农村就是不孝之子。但是,现在想想,就是我三哥在家也留不住母亲,其实他心里比我们还难过。听了妹妹的讲述,一旁的王焕杰又一次泪流满面。

一段视频再现引出的素材

为了深入挖掘新素材,王焕杰给记者播了一段刚刚录制的视频。时间是67日上午9点半,省科教频道都市110栏目组正在采访他。卫生所一位年轻大夫跑步过来,说王大夫你快去看看曹老,他大口喘气,还说不上话来。王焕杰二话没说直奔90岁离休干部曹迁的家,摄制组一行也跟着跑了过去。一进屋就听他一直在重复着:“您老不要着急,有我在您身边就别怕。”原来老人得了急性支气管哮喘,大口喘气,呼吸极为困难,当时只有来了3天的保姆一人在家。只见王焕杰一边为老人输氧、喂药,一边联系老人的子女和120急救车,跑前跑后一直把老人送去120车上。整个视频画面紧张感人。

就此事记者问王焕杰,你为什么拿起电话就能联系到老人的子女,敢当场决定叫120急救车。他说:“住寓老干部子女的联系电话都在我手机里。再没有比我了解他们的人了,吃什么药、做什么检查、是否急需送医院,他们都信我的。”

两次翻墙的故事。一次是2014年深秋的一天下午4点左右,住寓离休干部任友柏来电话说头晕胸闷,王焕杰放下电话提上药箱赶了过去。可是,怎么按大门的门铃也没有人回应,给家中打电话又无人接听。他第一反应肯定有啥问题,情急之下,只好翻墙而进。原来,家人临时外出不在,只有老人一人在家,因有病体虚,无力起身去开门。经过测量血压高达190,低压只有50,心电图显示供血不足,用药1个小时后逐渐好转。事后回放监控显示,王焕杰是在别人的帮助下攀上2多高的围墙,在没有任何借助的情况下跳进院子的。同事们说,都60多岁的人了,还有腿痛老毛病,看来老王是真的急了。

还有一次是20141113日中午,住寓90岁离休干部李苏玲给王焕杰打电话说突然身体特别难受,他急忙赶了过去。可是怎么按门铃和门也没人反应,他感到不对劲,只能翻过2多的围墙而进。原来家中只有老人一人在家,当时床上呕吐一大片,怎么叫也叫不醒,一测量接近休克血压。他马上叫来120救护车,将老人送到了医院,被诊断为冠心病。医生说多亏来得及时,不然有生命危险。

端午节吃粽子送粽子的故事

端午节,放假的人们与家人团聚在一起,吃粽子、述真情。可王焕杰却依然坚守在卫生所,但是,住寓老干部们没有忘记他。

下午620分,住寓93岁的离休干部王靖华让保姆接听老干部求诊电话保姆受老干部委托送来粽子将6 个热气腾腾的大粽子送到了卫生所,并转告老人的话说:“王大夫大过节的还在值班,够辛苦的了,送上几个粽子表表心意。”

王焕杰还告诉记者,两天前,也就是7日晚上9点多钟,住寓96岁离休干部高首先打来电话要量量血压,他赶了过去。原来老人家以量血压为由,把他骗去了,将刚刚出锅的热粽子用塑料袋装上,非让他拿回去尝尝,并解释说:知道你有糖尿病,就特意包了些无枣不甜的,算我的一点点心意。

王焕杰说,其实每年逢年过节,或老人们过生日、家里有什么喜事,他们都要送些吃的过来。记得那是2015年大年三十晚上,住寓离休干部王亚珍让保姆送来两桶挂面和两个火龙果,并转告老人的话说,挂面寓意长长久久,火龙果代表红红火火。

夜话五味感悟无悔人生

先进人物之所以先进,不仅具有崇高的思想境界和理想追求,而且时时处处彰显出无怨无悔、勇于担当、不计名利、以苦为荣的人格魅力。同时,先进人物也有七情六欲,在现实生活中也是有血有肉的常人。

记者:“你心中合格党员的标准是什么?”王焕杰:“我是最基层工作岗位上的一名普通共产党员,我认为把本职工作尽职尽责做到最好,让全体住寓老同志满意,单位领导和同事们认可,那我就是一名合格的共产党员。”

记者:“26年来,在为住寓老干部服务过程中有没有遇到过被误解、无奈和委屈的事?”王焕杰笑着说:“不少。如危重病人急需送医救治,但家属误认为我在推卸责任,发火,甚至破口谩骂。有的本应子女们或保姆做的事情,但他们袖手旁观,这些我都能理解,也谈不上委屈。但是,想想对我3年重病卧床的老母亲都没有做到这一点,心里很不是滋味。”

记者:“在你个人进步和退休时走与留的问题上,有过思虑和纠结没有?”王焕杰敞开心扉说:“当然有过。我干正科28年,与我同职务、任职时间没我长的都进步了,自然心里有些不平衡。退休后走与留最让我纠结。一面是单位医生青黄不接,领导和住寓老同志一致要求挽留;一面是多家最低5000元的高薪聘请。他们看重我的是为省局级老领导防病治病这块所长的响亮牌子和我从医48年没有发生任何医疗差错和一起医疗纠纷的知名度。当时考虑再三,作为一名老党员,党培养我不就是要在关键时刻用得上吗!想想单位领导和老同志们期待的眼神,最后我还是决定留下来。”

采访结束时,王焕杰对记者说了这样一段话:“其实我和大家一样,只不过做了自己应该做的一切,我的价值在为住寓老同志服务的岗位上,虽然我65岁了,还是那句话,只要单位和住寓老同志们需要,我别无选择,继续坚守。”

 


最新评论

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