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最小的雨花英烈——袁咨桐 文/朱义豪 “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这是16岁的袁咨桐在知道自己将要惨遭敌人杀害的情况下,在狱中写给自己哥哥的信。 信中不仅对在反动军阀铁蹄下生活的人们所取的生活态度分析得具体、准确而深刻,而且表达了对自己追求的共产主义理想事业的必胜信念,同时也表达了自己为共产主义信仰和事业献身的坚强决心。 写下这封信后不久,他就被国民党反动派枪杀于南京雨花台。年仅16岁的袁咨桐是雨花英烈中年龄最小的。 老师黄齐生视同己出 1914年,袁咨桐出生于贵州赤水(今贵州习水县)一个大户人家,在家排行老三,大哥是国民党的军官,二哥也是做官的。因舅舅张华封与近代教育家黄齐生关系甚密,袁咨桐10岁的时候,父亲就托小咨桐的舅舅张华封,将他送到黄齐生创办的达德学校学习。袁咨桐进校后,与黄齐生的儿子黄寿光、内侄王景任等一起学习。袁咨桐聪明伶俐,学习勤奋,手脚勤快,深得黄齐生夫妇的喜爱。 1925年,黄寿光染上疾病,不幸去世。独生儿子夭折,黄齐生夫妇悲痛不已,两人便把讨人喜欢的袁咨桐看成了自己亲生儿子,对其关怀备至。 1926年黄齐生出任遵义省立第三中学校长兼语文教师。 为了避免被捕入狱,黄齐生匆匆离开黔北前往四川避难,13岁的袁咨桐不顾父兄的劝阻,毅然随黄齐生、王景任一起来到四川,之后又随黄齐生等到达上海。 在上海,袁咨桐随黄齐生等见到王若飞,听他讲述世界革命形势和马克思列宁主义。袁咨桐懂得了许多革命道理,为他以后积极参加革命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追求进步 也是在1927年,著名教育家陶行知放弃了优厚的教授生活,谢绝了武昌高等师范(武汉大学的前身)和吉林大学校长的盛情邀请,在南京北郊晓庄创办了试验乡村师范学校(今晓庄师范的前身),培养训练乡村师资,开展乡村教育运动。 同年,信仰和追求马克思主义的一批共产党人郭凤韶、叶刚、刘焕宗(刘季平)、石俊、汤藻、马名驹等相继进入晓庄师范学习,受到陶行知的欢迎。1928年7月,在中共南京市委的指导下,晓庄建立了地下党支部,刘焕宗任支部书记,这是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清党”后南京地区最早恢复的党支部之一。同时,晓庄试验乡村师范学校共青团组织也成立起来,徐一冰担任了第一任团支部书记。 为了防范土匪对晓庄师范的骚扰,1928年8月中旬,陶行知向冯玉祥提议,希望冯玉祥提供帮助,建立晓庄“联村自卫团”。冯玉祥拿出了一些枪支、子弹和手榴弹等,陶行知便组织晓庄学生及附近农民百余人,成立了自卫团,并亲任总指挥,刘季平任副指挥。冯玉祥还协助陶行知对自卫团的成员进行了军事训练。 冯玉祥帮助晓庄学校建立联村自卫团,引起了蒋介石的猜疑。晓庄学校学生中的共产党员和共青团员积极参加反帝爱国运动,则让国民党反动政府如鲠在喉。 1929年1月初,晓庄学校聘请黄齐生到校讲授文史课程。黄齐生举家迁往南京。袁咨桐随行进入晓庄读书。 在晓庄师范,袁咨桐接触到了地下党组织,阅读到许多进步刊物,在石俊、叶刚等人的教育和开导下,投身到了晓庄的革命活动中。不久,他秘密加入青年团,还创作了剧本《玫瑰花》,由“晓庄剧社”演出,向人们控诉旧社会的黑暗和不平等。 1930年初,袁咨桐升入晓师附属劳山中学读书。2月,上海地下党领导成立“中国自由大同盟”的消息传到南京,晓庄地下党支部联络了中央大学、金陵大学、东方中学、五卅中学等部分师生,成立“南京中国自由大同盟分部”,并在劳山举行成立大会,大会选举晓庄学校刘焕宗为“南京中国自由大同盟”负责人,徐一冰调任党支部工作,袁咨桐接任了团支部书记职务。 散发传单被捕 当时,晓庄小学的学生准备到栖霞山春游并采集标本,但无钱买票,要求铁路局答应他们免费乘车,遭到拒绝。一个星期天,袁咨桐、姚爱兰等人组织和带领晓庄各小学的师生200余人,来到和平门车站,并冲上火车。他们发表演说,散发传单,要求当局“拟定小学生免费旅行条例”,为儿童考察、游览创造条件,得到许多旅客的同情和支持,这次旅游斗争取得了胜利。 4月初,下关英商和记工厂工人要求增加工资被厂方开除十余人,引起全厂工人罢工。英帝国主义和国民党政府借口“工人之间械斗”,派大批军警镇压,造成“四三”惨案。晓庄的地下党、团组织带领同学,到现场慰问受伤工人和死难者家属,并把工人代表请到晓庄学校演讲,讲述罢工的原因和经过。时任南京地下党宣传部长的刘焕宗则联络南京各校学生,组成“四三”惨案后援会,组成宣传队,分赴大街小巷,作口头宣传,散发传单,募捐救济金,决定在 这些行动更加引起了蒋介石的恐慌。 晓庄学校师生则组织“护校会”,向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请愿并散发宣言,高呼“反对停办晓庄学校”“保障乡村教育事业”等口号以示抗议。 在一系列的斗争中,袁咨桐不仅表现积极,非常勇敢,而且发挥了很重要的作用。组织安排袁咨桐去上海,但他却坚持留在南京继续战斗。 5月,袁咨桐在散发传单时被捕。他在国民党军队中做官的哥哥曾多方营救,而同为黄齐生学生的陈瑾(时任国民党首都卫戍司令谷正伦的夫人)也出面劝说袁咨桐。他们认为袁咨桐是被共产党和共产党宣扬的共产邪说迷住了,只要袁咨桐申明脱离共产党,仍然可以有自己的远大前程。 陈瑾的劝说,没有能够起到作用,最后还是由袁咨桐当国民党军官的大哥出面,将袁咨桐保释出狱。袁咨桐大哥对袁咨桐恐吓说:“这次保你出去,你要再跟着共产党干,我就毙了你!” 袁咨桐出狱后,没有理会大哥恐吓,继续坚持斗争。 8月,袁咨桐再次被捕。敌人用各种酷刑想迫使他屈服。意志坚定的袁咨桐则坚决不低头。敌人恼羞成怒,准备判他死刑。 改了他年龄的判决书 黄齐生闻讯后,找到谷正伦,希望能凭贵州同乡和自己在社会上的声望营救袁咨桐,“学生爱国有心,虽然行动过激,也不至于犯了死罪,袁咨桐仅16岁,更不该如此判决,我特来请求释放。” 谷正伦坚持说,释放袁咨桐可以,但他必须写自首悔过书,登报公开悔过,声明与共产党永远脱离关系。 谷正伦拿着准备好的悔过书,对袁咨桐说:“你别太任性了,你的罪足以判死刑,人死还能复生吗?” 年仅16岁的袁咨桐坚持自己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并宁愿为之捐躯。“一个人只要死得其所,虽死犹生。”他坚定地回答,毅然拒绝在谷正伦拿来的悔过书上签字。 袁咨桐知道敌人是不会放过自己的,他在狱中给自己二哥写了一封信,信中写道:“我们各有着不同的处境,有人在忍辱顺受,有人在观望徘徊,有人在勇往直前。一个人到了不怕死的地步,还有什么顾虑的?有了这种舍己为公奋斗的精神,还怕理想事业不能成功?” 这更加激怒了谷正伦。他派人对袁咨桐动用了各种酷刑,袁咨桐全身上下被打得皮开肉绽,双臂被吊得脱了臼。尽管如此,袁咨桐始终坚强不屈,视死如归,不向敌人透露一点秘密。 根据当时国民政府的法律,不满18岁的人是不能被判死刑的。但是敌人竟卑鄙地在判决书上将他的年龄改为18岁,对袁咨桐判处极刑。 搜索 复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