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 注册 | 登录
 找回密码
 注册
我们的二十大——离退休干部对党的心声表白

探析隔代教育

2016-7-13 11:03| 发布者: 老干部之家| 查看: 807| 评论: 0|原作者: 蓝薇薇

摘要: 探析隔代教育 文/蓝薇薇 在中国,“隔代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父母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亲子教育,又对老人给孩子的教育表现出无奈。社会对溺爱、包办等负作用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隔代教育”是否“误人子 ...

探析隔代教育

/蓝薇薇

在中国,“隔代教育”一直是社会关注的话题。

  父母没有太多时间进行亲子教育,又对老人给孩子的教育表现出无奈。社会对溺爱、包办等负作用的批评之声不绝于耳。“隔代教育”是否“误人子弟”?

  作为祖辈,如何避免溺爱孙辈,发挥隔代教育的长处,使孩子健康成长,同时不使自己为隔代教育所带来的烦恼所拖累,获得一个快乐的晚年?

  理应承担亲子教育、而在不得已情况下请求父母帮助的年轻父母们,如何协调好家庭伦理,并寻找到一种最理性高效的教育模式?

无论是亲子教育还是隔代教育,都是家庭教育不可分割的部分。值得一提的是,在当今学校教育强势进入家庭的现状下,家庭教育几乎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是值得引起社会警惕的问题。

隔代教育的现状

 几个数据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对全国城乡20083位老人的调查,隔代抚养孙辈的老人在城乡分别高达71.95%73.45%,可见老年人在家庭已占据抚育孙辈的重要空间。

  另外,据对上海市中小学、幼儿园7980名儿童家庭,全国8111973个幼儿家庭和上海市112903岁婴幼儿家庭的调查发现:随着儿童年龄段的降低,家庭中以祖辈为主的隔代教育的比率随之升高。

  我国有近50%的孩子或多或少地受着隔代教育的影响,北京高达70%;而上海,06岁孩子中有50%~60%由祖辈教育;广州接受隔代教育的孩子则占到总数的一半。

  隔代教育家庭的祖辈平均年龄为531岁,不满60岁的占682%,超过65岁的为72%。

  由于幼教失误存在心理行为障碍或学习困难的学生则占到了总数的30%;有60%以上的失足少年与父母未尽教育职责有关系。

  去年,《中国青年报》社会调查中心通过问卷网对1946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85.2%的受访者认为身边的隔代教育情况普遍。调查中,有18.8%的受访者对隔代教育表示赞成。50.0%的受访者明确表示孩子的培养要亲力亲为。(20151130《中国青年报》)

 隔代教育热分析

  北京东方道德研究所副教授任宝菊表示,隔代教育问题的出现,应该是从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第一个五年计划开始的。国家百废待兴,大量的农村青年涌入刚刚修复起来的和正在建设的大中城市。紧张的工作、尚不配套的生活设施,使他们无法把孩子留在身边亲自抚养,一般都会把孩子送回家乡,由祖父母或外祖父母抚养。

  在生活节奏和压力日益加大的现代社会,对于很多家庭来说,养育孩子的重担不可避免地落到了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的肩上。隔代教育成了不少人的下意识或者说无奈选择。可以肯定的是,这显然是不以个体的意志为转移的。

  宏观的国家政策、微观的家庭结构使得隔代教育已经成为了一种普遍现象,与其为消除“隔代教育”绞尽脑汁,倒不如理性地对待,提升隔代教育的质量。

 几种声音

  小学生家长彭妈妈:我的孩子我做主

  小学生彭然然妈妈: 我家之前基本都是隔代教育,爷爷奶奶其实还是很严格严厉的,尤其是抓学习,认真程度令我汗颜。不过问题在于:关于学习之外的事情全部包办,帮她做一切决定,早上牙膏都是挤好的,而且照顾得非常小心,每天大早也必须蔬菜水果甚至炒菜给她吃,杜绝一切垃圾食品等等,所以老人的全部精力就在她身上,很累。现在我们自己带,我发现我粗大了很多,做作业不陪了,有问题一起查字典,不做她的百科全书,作业有错自己检查,我希望培养她的独立性,倾听她的想法,而不是一味地要听话。只是成效如何,暂不知。

  小学教师史老师: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应该承担第一位对孩子的教育

  关于隔代教育,我这里没有什么好建议。因为我们在教学中非常强调亲子教育,我每天通过QQ群微信群给家长们发送学校信息、孩子表现、作业情况。接收信息的以父母为主。我很难想象如果和很多不熟悉电脑的老人交流会怎样,即使在电脑的操作上,老人也是需要学习的。而且作为一名小学老师,我在生活中亲自教育我的孩子,我认为父母作为第一监护人应该承担第一位对孩子的教育。如果依赖隔代教育,父母没有时间实践教育孩子的经验,到下一代隔代教育就没指望了。

  武汉大学教授余品绶:教育儿孙,责无旁贷

  隔代教育是个很深的话题,必会见仁见智。我只谈我个人的例子以应访。我和我的老伴孟进老师各自的高祖、曾祖、祖父外祖父、父亲母亲、几个兄弟姊妹以及近亲许多人,都是老师。我从4岁起,几乎每晚和父母哥哥围桌共用一盏洋油灯,他们做他们的事,我开始是看那种有图的《国文》课本和玩自己的,后来也有功课了,直到12岁搬新家有了电灯、有了两间房为止,我亲眼看到了父母的辛劳,那种小知识分子无比认真无比尽责的辛劳。

  为何谈这些呢?我认为隔代教育也好、学校教育也好,亲子教育也好,归结到底都是教育。我是一个教师,教育孩子是我的天职乃至形成了天性。由于我的孩子工作忙碌,我和老伴自觉承担起照顾外孙女的责任。我教养我的大外孙女12年,直到她考入外语学校,什么苦都吃过,至今回想起来还要流泪。是成功还是不成功,可以探讨。我们和外孙女感情非常好。这孩子也认真,我能清楚地看到她身上传承了我们这代人的一些特点,比如对于祖辈先人的热爱,比如知道奉献精神的宝贵。她的很多想法和时下一些年轻人享乐生活、缺少追求是很不一样的。我一直在写书,而她也在日本帮助我查找资料。这是我感到很欣慰的。

  南京离休干部韩先生:爷爷奶奶还是超脱一点为好

  爷爷奶奶外公外婆对于第三代要关心,但不要取代父母的责任。我们对孩子没有要求,我们也不想介入。他们也不要我们承担。他们对自己的孩子呵护得很严,舍不得离开。我们也没有时间。对于第三代的教育,我们只是关注,提醒他们,不取代他们。

  我们家是一儿一女,女儿生的是男孩,二十六七岁了;儿子生的也是男孩,二十四五岁了。女儿的儿子身上传统的东西多一些,小小年纪时就知道勤俭,懂得生活的艰辛,这可能是受到我们影响较多的缘故。两个孩子的性格区别很大。小孙子研究生还没有毕业,相对天马行空一些。

  总的来说,我不主张爷爷奶奶代替父母,狭隘一点来说,责任太重了,爷爷奶奶负不了这个责任,如果有个病啊伤啊很容易遭受埋怨,另外小孩将来养成的脾气、生活习惯是否能如父母所愿?如果不是,孩子是在两套不同的教育体系中被撕扯的,对孩子的身心成长是很不利的。我想爷爷奶奶还是超脱一点好。

  记者秋叶:关心而不溺爱,教育而不责罚,鼓励而不强求

  我与老伴在对孙辈的培养教育理念、方式上皆有不同。我们的外孙如今5岁半了,出生于美国芝加哥,我们曾几次出国去照顾他。

  老伴虽为退休教师,对外孙除了精心呵护就是无微不至,生怕孩子受一点点委屈。我则赞同西方人的育儿观念,生活中可以关注其冷暖与饮食营养搭配,性格、生活习惯上要培养其坚强与独立自主的精神。如外孙一岁多时,走路歪歪斜斜,常常跌倒,老伴心疼孩子,总要扶他起来。我带孩子时,绝对让他自己爬起来,他甚至可以一只手撑地爬起来,不但不会哭泣,还很有自豪感。

  我个人对于隔代教育的看法是:关心而不溺爱,教育而不责罚,鼓励而不强求。这是我对孙辈的态度,但尺度把握上不是那么“准确”!

  退休干部张秀岚:我想做个“非常祖母”

  我们是老老小小有八口人住在一起,我主张亲子教育为主,隔代教育为辅。作为长辈,我自忖没有长辈架子,与子女多沟通,是减少隔代间距离的最好办法,三代间保持着相互尊重相互学习,问题就好解决得多了。

隔代教育优劣谈

 案例一:喝不喝剩奶

  彭飞:两年前,我有了自己的儿子,非常开心!但自从孩子断奶以后,我又忧愁不断。因为妻子和我的母亲在孩子该不该喝剩奶这个问题上有很大分歧。妻子认为,牛奶多次冲泡很容易变质,孩子没喝完的就应该倒掉。但是我母亲很节俭,剩奶她都会留着,孩子要喝奶时再热一热。我左右为难,既不想让孩子喝问题奶,也不想让母亲难过。这个问题一下子就拖了两年而没有解决。

  因为两年来,老人带孩子非常辛苦,我们想让老人暂时从带养孩子的繁重劳动中解脱出来。一来可以表表孝心,二来说不定可以让老人在同龄人的群体中认识到自己的一些错误看法。于是,我们为爸妈挑选了一个由老人组成的旅行团。老人去旅行之后,我们又过上了一家三口的生活,孩子在妻子的正确照料下,没再喝过一次剩奶。

  一段时间之后,老人兴高采烈地回家了。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母亲主动跟我们说,不能再给孩子喝剩奶了。原来,同行的人当中有不少有隔代教养经验,大家在聊天时说的都是怎么帮助儿女照顾好孩子的问题,母亲从旅友那里学到了孩子喝剩奶的危害,回来后就主动表示要向儿女多多学习现代科学育儿观念。我们听了以后很高兴,一家人乐融融了。

  《银潮》:要时不时给老人改换环境。

  以上案例关系到的不只是“喝不喝剩奶”的问题,隔代教育往往牵涉到家庭伦理诸如“婆媳关系”等难题。不可小觑,家庭事务极需艺术处理,需“严阵以待”。

  当有了孩子之后,父母的生活变得忙碌不堪。年轻人将老人接到家中,帮忙带孩子。大部分老人特别是从农村搬到城市来生活的老人,因此失去了许多宝贵的友情和亲情,生活习惯也不得不作出巨大的改变,这给老人带来较大的不适应。虽然老人时间充裕、经验丰富,但受历史条件和年龄特点的限制,难以培养品格优秀、学习出众、独立自主的孩子。如何改变或改善这种状况呢?

  案例中彭飞夫妇在深受困扰后找到一个很好的窍门——就是“给老人改换环境”。毕竟很多老人一辈子都只在一个地方生活,让老人暂时变换一下生活环境,出远门旅行,既可以让老人变得开开心心,又能暂时脱离婆媳不和谐。距离产生美,分开一段时间,让婆媳两人都有放松和冷静的时间,两个人就不会有那么多矛盾,因为孩子产生的冲突也会随之缓解甚至消失。这是一举两得的好事,值得深陷婆媳不和及隔代教育危害之中的父亲们参考。

 案例二:孤僻的女孩

  心理学家张琦告诉记者:在我接受的很多儿童心理咨询中,常听到许多家长谈到老人抚育孙子女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例如:有一个13岁的初一女孩,性格孤僻,不爱与人交往,在同学中没有朋友,父母与她沟通很困难。这个孩子尤其不能接受批评,一旦觉得受了委屈,就跑到爷爷、奶奶那里哭诉父母的不是,或以不上学向父母示威。原来这个女孩在10岁前一直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老人怕孩子被别人欺负,实行“封闭式管理”,又非常溺爱她,结果成了现在的这样。

  《银潮》:祖辈是一个庞大的群体,他们的健康状况、价值观、品德素养、文化水平等存在很大的差异,其教育效果和对孙辈的影响也会存在较大悬殊。

  我们认为,老人们需要对孙辈疼爱有度、宽严相济,方能让孩子拥有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

  我们总结出隔代教育的四大优势:

  1.祖辈对孙辈的无私之爱。

  血缘的纽带使祖辈对孙辈倾注了无私的爱心,他们愿意为孙儿孙女无私地付出。这种浓浓的爱意使两代人更容易沟通,为教育下一代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2.祖辈有耐心,更宽容。

  祖辈一有充裕时间便与孙辈一同游戏、学习,倾听孩子充满童趣的述说,弥补了父母因忙碌而无暇和孩子谈心的缺陷,我们可以常常看到生活中许多祖辈与孙辈都能成为知心朋友,相互沟通,其乐融融。

  据统计,隔代教育家庭每天有朋友邻居来串门的比率为216%,比亲子教育的家庭高出51个百分点;孩子每天出去串门的比率为148%,比亲子教育的孩子高53个百分点;每天有小伙伴来家里玩的比率为92%,高于亲子教育孩子3个百分点。

  3.祖辈有独特的智慧和才能。

  祖辈不仅富有阅历,富有生活经验,他们善于饲养、种植,有的擅长琴棋书画,有的爱好运劫、戏剧、歌舞等。这些不仅能丰富孙辈的生活,也能引导孙辈的观察、求知和探索,在耳濡目染中愉快地参与学习、劳动,发展智慧才能。

  4.祖辈有抚养孩子的丰富经验。

  凭着丰富的养育经验,祖辈能自如地应付孙辈的日常养育,即使遇上意外也能设法急救;许多祖辈做事周到,家规严明,能确保孩子健康、安全地成长。

  隔代教育也存在一些显而易见的弊端,概括起来有四个方面:

  1.祖辈教育容易重感情轻理智。孩子合理与不合理的要求,在祖辈看来都是天真可爱的童真童趣。他们对孙辈宽容有余,约束不足。在这种教育下成长的孩子,往往不考虑别人的需要和感受,不考虑回报家庭或他人,只顾自己享受。这些性格缺陷会影响孩子的一生。

  2.祖辈教育容易重静轻动。祖辈一是担心孩子有什么意外,不好向孩子父母交待;二是受旧的教育模式束缚,认为安静、听话才是好孩子,不注意培养孩子的自主性、创造性;三是老年人精力有限,对体育运动兴趣较淡,致使有些孩子的体能、独立生活能力、动手操作能力较弱,竞争心、自信心下降,与同伴交往能力和受挫应变能力不强。

  3.在教育要求上祖辈容易与父辈产生矛盾。祖辈教养,三代人之间常出现“你紧我松、你打我护”的情形,使得教育要求难以实现,彼此威信受到损害,从而削弱了家庭教育的权威,导致孩子的成长受到影响。

  4.可能造成亲子感情隔阂。孩子长期和祖辈生活在一起,习惯了祖父母的袒护与迁就,往往很难接受父母的严格要求,严重的甚至形成亲子之间的感情隔阂和情绪抵触。

选择最理性高效的养育模式

 刘涛:以亲子教育为主,隔代教育为辅

  我们集团有很多退休老人,我总的感觉家中和孙儿相处的老人既累也快乐,至少不是寂寞的。要知道,老人如果身在孤独、寂寞之中,是最可怜的。由于长时间做老干部工作,我很了解当代的老人是极有责任心的一代人,他们吃苦耐劳,勇于承担。他们愿意为隔代教育贡献出自己的智慧与精力。

  事实上,亲子教育、隔代教育都是家庭教育,关键在于扬长避短。对于舆论总是批评的隔代教育的种种弊端,我认为应该理性看待;而出于对老人健康的考虑,我们主张,如果条件许可,还是以“亲子教育为主,隔代教育为辅”。就算隔代教育为主的家庭中,年轻父母在工作之余也应多与孩子相处。如果条件不许可,多多改善环境,将隔代教育问题引向一个正面的方向。

  我和老人接触得多,深感隔代教育的好处是双向的,不仅于孩子有益,更于老人的身心有益。在我身边,就有不少孙辈在祖辈的精心教导下,迈上了成功之路。

  老人的时间和精力比年轻人更加充裕,对待孩子也多了一份耐心。他们与孙辈们的交流深入而细致,使孩子能够深刻地体会亲情的温暖。

  而孙辈天性纯真,无忧无虑。老人与天真活泼的孩子相处时,自己也拥有了一颗童真之心。天伦之乐,好比蜜甜啊!

  如果老人希望孩子收获一个美好的未来,我的建议还是那句话——“活到老,学到老”。教育可不是一件小事,是关系民族存亡的大事哩!做长辈的勤加研究儿童心理,了解自己所具有的优势与劣势,虚心学习,就可以将爱通过科学的载体正确施与孩子。

  舆论最反对的,是老人们过于溺爱孩子。中国自古便有句老话:“隔辈儿亲。”顾名思义,长辈们对孙子孙女的疼爱,总会超过自己的孩子。对孙辈的爱施与过多,究竟好还是不好呢?其实,爱是多还是少都不是重点,关键在于什么都不用孩子动手,必然会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因从小缺乏锻炼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由于隔辈儿亲,当爱得过多时,我们往往看不到孩子的缺点,不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如此,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必然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在照顾孙辈的问题上如何避免出现矛盾,我认为,老人一定要学习处理好这样三个问题:

  其一,避免与孩子的父母起正面冲突。

  老人与儿女都同样疼爱孩子,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在如何带孩子这个问题上,与自己的儿女总会产生一些分歧。父母与儿女之间的这种分歧缘于两个时代的隔阂,并非一朝一夕所能改变。所以,我们在决定帮助儿女带孩子后,当我们的教育方式与孩子的父母不一致时,不妨静下心来大家一起仔细商讨,切勿与他们发生正面冲突。争吵与强硬行事不但无法解决问题,反倒会使孩子幼小的心灵蒙上阴彤,在他们心中留下家庭不和的印象。

  只有当两辈人在教育观念上达成共识的时候,孙辈的教育问题才能从根本上得到圆满的解决。

  其二,勿要盲目相信经验。

  经验虽是我们的宝贵财富,但盲目相信经验,却可能让我们无法识别真理所在。时代在变,爱孩子的方式也在变,如一味不求变通地将过去的经验用在孩子身上,只会适得其反,播下爱的种子,却无法收获爱的果实。

  其三,高瞻远瞩思考孙辈的未来。

  孩子小的时候,离不开我们殷切的照顾,但孩子终究会长大,会迈入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我们管得了他一时,却管不了他一世。况且,当孩子大了,叛逆心便会滋长,那时就是我们想管也是管不了的。所以,在接管孙辈的教育问题之前,我们就应思索这样一个问题:究竟,我想给他一个怎样的未来?

  当我们用一种更加长远的眼光来看孩子的未来,就会发现这样一个问题:对孩子百依百顺,什么事也不让他动手,必然会导致孩子长大成人后因从小缺乏锻炼而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当由于爱得过多,而看不到孩子的缺点时,我们就不能及时指出和纠正孩子的不足之处,如此,孩子看不到自己的缺点,必然会形成不健全的人格。

(刘涛,工作于中船重工集团公司第七二四研究所)

 丁军:相信日益年轻化的素养渐高的长辈们

  目前,越来越多的爷爷奶奶代替年轻儿女承担照顾孩子的责任,我们不能再用过去的“溺爱孙子”“观念陈旧”标签式思维,发起对隔代教育的批判,而是应当着眼于个体家庭,综合经济、时间等多方因素,选择最理性高效的养育模式。

  当下的“爷爷奶奶”群体,都是以60后为主,这一代中不乏接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文化程度低”“溺爱孩子”“观念落后”的标签已经不能随便贴在他们的身上了。相比自己80后、90后的年轻子女,他们拥有更丰富的社会阅历,在育儿方面更是积攒了大量的经验。

  科技的发展与便捷,对于50后、60后甚至是70后的“爷爷奶奶”来说并非高不可攀,只需要一台智能手机和微信等通讯App,便可以实现三代人的跨域对接。这样,年轻父母便可以在专注工作的同时,借助“科技之眼”对隔代教育的不妥之处及时纠正。

  与其将“隔代教育”视为社会性问题穷追猛打,倒不如看作是现代化进程带来生活方式的改变。隔代教育,不仅让祖辈们丰富的育儿经验和阅历启发懵懂的幼儿,更缓解了空巢老人的孤单,借助新媒体的跨域传播,孩子照样可以在隔代教育中茁壮成长。

(丁军,上海媒体人)

 钱焕琦:家庭教育的育人功能

  在当今学校教育强势进入家庭的现状下,家庭教育几乎失去了它应有的地位,这是值得引起社会警惕的问题,尤其是孩子的父辈和祖辈,在洪水般的学校知识教育的重压下,需要清醒地坚持家庭教育的阵地,履行家庭教育培养孩子做人的职责。

  事实上,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是有很多不同的。学校教育是有目的、有计划的,具有统一的模式,有严密的组织,按照一定的培养目标而进行的群体教育。

  家庭作为人降生后归属的第一个社会群体,使未成年人初步掌握母语,形成生活习惯,自然地接受爱和主动地爱,从而奠定人格与个体社会化的初步基础。家庭教育是在现实的日常生活中自然而然地进行的。因为家庭关系属于人和人之间最自然的关系。家庭教育主要是“自我教育”,以“个别”的方式进行,而学校教育更多是“给予教育”,以“集体”的方式进行。

  正是如此,所以在学校教育的全部活动中,无论是教育内容的确定,教育进程的快慢,还是教育手段和方法的选择,其立足点总是要面向大多数学生。这种集体化的教育,虽然能保证大多数学生获得相同程度的知识和技能,但不能很好地兼顾每一个学生的差异,以及智力发展和人格成长水平。可见学校教育的优点也正是它的缺点。

但是,学校教育的缺点正可以由家庭教育来弥补。因此,家庭应该成为孩子心理关怀的港湾、个性发展的场所,道德教育的基地……这应该是家庭教育职能的应然状态。只有建立了这样的家庭教育的理念,才有可能产生自然、自由、生动、有趣、欢乐、科学、合理的家庭教育,培养出具有健全人格的公民。而健康的体魄、良好的习惯、明确的责任感、丰富的人文情感等等,正是需要家庭教育全力关照的。

最新评论

回顶部